1.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哪些问题?
答:第一,各种载体作用力分散状态明显,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分化。
第二,宣传形式的相对僵化,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弱化。
第三,市场经济场域中媒体的公信力和信誉度存在的不足现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与信誉度。
总之,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培育的载体运行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呈现三个比较突出的情况:一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二是载体的综合协调性问题;三是新的载体的挖掘度不够。因此,需要我们以系统发展的眼光和跨界的思维,结合实际,打造一个合力平台,以最高效地发挥这些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2.新媒体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什么帮助?
答:第一,新媒体能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合力的形成提供平台。
第二,新媒体形式具备更强的培育形式兼容性,有能力支持多种表现力更高更贴近生活的培育形式。
第三,新媒体形式以其高度的互动性特征有利于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培育进程中的实践与历史主体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在新媒体之中也能发扬光大,展现重要影响?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最广大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实践之中,亦深深扎根于最广大中国人民渴望个人幸福、民族富强的深刻愿景之中,本身就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与澎湃的生命力。
第二,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具体机制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其所承载的信息的实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与主流地位并不受新媒体这一信息载体的影响,只会因新媒体这一信息传递加速器产生更为广大、更为深刻的影响。
第三,新媒体平等性与交互性的自我特征,加强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意识生成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在大浪淘沙的新媒体领域获得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
4.教师点评
分析得不错。但在简单罗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形式的相应特征并设置一整套一一对应的解释关系之外,还应该在更宏观的尺度上考虑这一系列特征与解决方案的根本原因。同时,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例应当被引入讨论环节之中,这样才使得整个过程言之有物,不是泛泛而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