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班 石健卫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懂得友善、懂得给予,社会将变得更加理性和宽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友善”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中建立友谊、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友善,既体现了仁爱等传统精神,又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友善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真诚、平等、尊重、宽容、礼让、互助。
1.真诚。真诚在人际关系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友善的人际关系显然需要真诚。真诚是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没有真诚,就很难有信任,也就难以形成友善关系。有真诚才有友好,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友善是我们追寻人类真挚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拥有真诚的心,成为善良的人,是做到友善的前提。
2.平等。没有平等便没有真正的友善。只有同等的社会公民,同等的人格地位,同等的法律权利,追求相类的社会价值,人们才能友善相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日显,社会阶层分化加速。分化导致不平等加剧,不平等的增加必然影响到公民之间友善关系的建立。追求社会平等与公平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当然更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正在致力于实现公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们之间友善关系的建立夯实基础。
3.尊重。在任何社会,相互尊重都是人与人友善相处的基本前提。缺少这一基本前提,一切友好关系都无从谈起。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领域,尊重他人都至关重要。我们只有怀着美好的愿望,抱着彼此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才有可能达成友善的关系。
4.宽容。“宽容是基于平等的自由精神表现出来的对所不赞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爱好兴趣的容忍和尊重。”[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有承认多元、尊重差异,人们才能友善共处,从而进一步建立友谊。有人把对待差异的态度进行分类,认为:第一种是为了和平共处和服从而接受差异;第二种是对差异性持无恶意的冷淡;第三种是出于原则的容忍,认可某种行为;第四种是尊重并乐于听取他人不同的建议并向他人学习;最后一种是拥护差异性,并且态度积极[2]。友善所要求的宽容应该是后两种,至少是第三种,对差异和多元容忍、认可,求同存异,坦率、尊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向他人学习。
5.礼让。礼让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的谦让、避让。它是一种以礼待人的美德。“礼让”是对人友善的表现,是道德修养的体现。礼让是一种谦让的精神。谦让首先是自己要谦虚,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遇利能辞让,治学能下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总的来说,谦和礼让,就是对人恭敬,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看到他人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
6.互助。相互帮助是友善的又一重要内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由近推远,由己推人。人们往往都有能力关心和帮助他人,之所以未付诸实践,非不能也,不为也。因此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友善绝不能止于友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内心,友善更应是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的出手相助。
【注释】
[1]朱贻庭等:《伦理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2]刘曙辉、赵庆杰:《宽容——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理论与现代》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