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预后较差,近年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早产儿缺氧所致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常常有各种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如脑积水、脑性瘫痪、癫痫和智力障碍等,应积极防治。
一、病因
(一)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三)其他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d内出现。常见表现有意识状态改变,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淡漠、嗜睡、昏迷等;眼部症状有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颅内压增高时,则表现有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呼吸系统可见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患儿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瞳孔大小不对称,对光反射差;出现黄疸和贫血。
三、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仅能提供诊断线索。脑脊液检查如为均匀血性并发现皱缩红细胞,则有助于诊断,但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影像学检查有助确诊,CT和B超扫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四、治疗
1.支持疗法。
(1)供氧: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保持PaO2>6.65~9.31kPa(50~70mmHg)、PaCO2<5.32kPa(40mmHg),但要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
(2)纠正酸中毒:应改善通气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在此基础上方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严重酸中毒时可用碳酸氢钠以葡萄糖稀释,静脉缓慢推注,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3)纠正低血糖:静脉输注葡萄糖,使血糖>3.36mmol/L(60mg/dL),但应注意防止高血糖。
(4)纠正低血压:输入多巴胺,可合用多巴酚丁胺,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
(5)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60~80mL/kg。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静脉滴入,安定的作用时间短,疗效快,在上药疗效不显时可加用。
3.降低颅内压:对伴有颅内高压者可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时可使用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静脉推注。
4.止血药: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立止血等。
5.脑代谢激活剂:出血停止后,可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
6.脑硬膜穿刺:用于硬脑膜下出血患儿。
7.出血后脑积水:可进行脑室穿刺引流,维持7天后撤除,如头围继续增大,可考虑脑积水分流术。
五、护理
1.首先应保持患儿及周围环境绝对安静。护理、治疗要集中,到床边进行一切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少搬动患儿。
2.体位。产伤和缺氧引起的颅内出血易发生脑水肿,所以要抬高床头以减轻其水肿,要使患儿右侧卧位,防止唾液吸入气道发生窒息。部分颅内出血患儿伴有头颅血肿,要注意变换体位,以免发生头部压伤。
(于春华 石崛 马燕 马炳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