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也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但危机干预者(高校里危机事件发生后,参与干预的救援者一般有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老师、班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专职人员、保卫处、校医院医生和与当事人熟悉的朋友、同学以及当事人家长等)仍可以使用相对直接和有效的干预策略来处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的晤谈技术侧重于通过积极、自然和有目的性的会谈,不断地评估、倾听和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危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能动性和自主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或学习,要想在面对危机当事人时提供有效的建议,往往会手足无措。因此,本指南根据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危机干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九步晤谈法,把它作为危机干预的一般模型,贯穿于危机干预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可作为专业咨询工作者和一般工作人员在进行危机干预具体操作时的参考性指导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危机干预九步晤谈法的基础在于注重实效和环境,即要求危机干预者系统灵活地使用一些技术,而非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整个干预过程是自然流畅的。
在九步晤谈法的指导下,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把危机干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①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③安抚情绪;④提供支持。该阶段主要以共情、真诚、尊重、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理解和做出回应为主,不需要过早地采取行为。第二阶段为:⑤探索方法;⑥制订计划;⑦得到承诺;⑧评估效果;⑨巩固效果。此阶段主要采用非指导性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整个干预过程的工作重点(具体流程见图1‐1所示)。
第一步:发现问题。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不能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问题,加之其独立意识增强,即使面临心理危机也鲜有学生向辅导员或家长求助。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发现当事人在情感或行为上的异常表现。这些异常表现一般有以下特征:不符合当事人先前的行为模式,如一个原本作息正常、无不良嗜好的学生,现在每天睡12小时,每周喝5次酒;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了困扰;情绪异常高涨或异常低落;学习能力下降;出现人际危机等。一旦辅导员或家长等危机干预者发现上述异常表现,应提高警惕,及时与当事人进行会谈。
第二步:确定问题。
以当事人的视角,确定和理解当事人本人所认识到的问题。如果干预者所认识的危机境遇得不到求助者的认同,那么所应用的全部干预策略和付出的努力可能会因此失去重点,甚至对求助者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我们推荐,在干预开始的时候使用积极倾听技术,既注意求助者的言语信息,也关注其非言语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准确和良好的倾听技术是危机干预所必需的,实际上有时仅仅倾听就可以帮助当事人。尤其是在面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自我认识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时,更应如此。另外,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容易把参与干预的老师们当作违反自己意志的敌对者,抱以极大的不信任感。干预者通过言行,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共情、积极关注和尊重,与当事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迅速确定当下危机的属性和引发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
图1‐1 心理危机干预九步晤谈法流程图
第三步:安抚情绪。
向当事人传达“一切都会好的”的信念,安抚其或焦虑或悲伤的情绪,目的在于缓解当事人的主观不适感,将其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以确保当事人的安全。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当事人的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而言,确保其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只有稳定学生的情绪、确保学生的安全,才有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可能。
第四步:提供支持。
危机干预的第四步强调通过与当事人的言语交流,让当事人知道干预者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是一个可靠的支持者。干预者不要去评价当事人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而是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允许当事人做好自己,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和行为,让当事人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你”。干预者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当事人,理解当事人,不在乎任何回报。
第五步:探索方法。
在多数情况下,面临危机的当事人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不能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需要干预者陪同当事人共同讨论探索和验证可选择的应对方法。有些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甚至绝望地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危机干预的第五步侧重于让当事人明白,其实还存在许多适当的方法和资源可供其选择。
在这一步中,干预者有效的工作应该能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原来的选择更为适宜,让当事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干预者可尝试通过以下角度向当事人开展干预工作:①让当事人看到被忽略的社会支持: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一直在关心着自己;②讨论可用的应对机制:与当事人讨论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有效行为或有利资源、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等;③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改变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评价来减轻应激与焦虑程度。从这三个角度客观地评价各种可选择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深陷绝望之中的当事人极大的支持。
虽然干预者可以考虑许多可变通的方式来应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但只需与当事人讨论能解决其现实问题的几种。过多的信息或者选择会增加当事人的认知负担,扰乱其思绪,使其更加焦虑或悲伤。
第六步: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的第六步是制订计划,该计划包括:①确定能获得有效支持的资源,即确定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的个人、组织团体和有关机构;②提供并讨论有效的应对机制——与当事人探讨愿意采用的、积极的应对机制,确保当事人能够理解和把握所讨论的行动步骤。根据当事人的应对能力,计划应着重于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也可提供一些实用技术,如放松技术等,帮助当事人缓解负性情绪。
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当事人合作,让当事人感到这是他们自己愿意执行的计划,他们得到了权力、独立性和自尊,体验到了较强的自我控制感。有些当事人往往过分地关注于解决自己的危机而忽略了自身有限的能力,他们会顺从干预者的计划,甚至会认为将计划强加给他们是应该的。因此,在这一步里,关键是要明确当事人实施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控感,而不是依赖于干预者。
第七步:得到承诺。
如果制订计划这一步进行得较为顺利,那么完成得到承诺这一步也会畅通无阻。在多数情况下,承诺这一步形式比较简单,即让当事人复述一下计划,如:“现在我们已经讨论了你计划要做什么,下一步就要看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你能不能跟我讲一下你将采取哪些行动,以保证你不会大发脾气,避免危机的升级。”干预者应注意,其他帮助的步骤和诸如评估、保证安全、给予支持的技术始终贯穿于第七步中。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干预者应该从当事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然后,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询问、检查、核实当事人的承诺。因此,倾听技术在这一步骤也很重要。
第八步:评估效果。
评估内容包括两部分:当事人的满意度,包括对干预者和整个干预过程的满意程度;干预结果的显著性,即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有无显著提升,心理状态有无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正常水平。一般而言,干预者可对当事人进行追踪调查,观察记录当事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以确保当事人按计划实践承诺,并及时发现计划的不足予以改进。
第九步:巩固效果。
在当事人成功应对心理危机,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后,干预者应对当事人的成功改变进行内归因,如“你能成功走出过去的悲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自己良好的领悟能力和不懈付出的努力,你真的很棒”,有利于干预效果的维持和强化,也有利于学生重拾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