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嘉德生平简介

黄嘉德生平简介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黄嘉德的曾祖父与祖父都是贫农,祖母则做过女传道。[15]黄嘉德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就读于教会学校。1921年,13岁的黄嘉德小学毕业,升入厦门鼓浪屿的寻源中学读书。[17]1925年,黄嘉德从寻源中学毕业。这使得黄嘉德的英语水平提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更对英语语言与外国文学等产生了浓厚兴趣。[30]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钻研,黄嘉德在课程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黄嘉德(1908—1992),英文名为Chia-Teh Huang,笔名有蓝萍心、萍心、嘉德、默然、马默然等。他原籍泉州晋江,1908年10月15日生于泉州安溪。[1]

黄嘉德的曾祖父与祖父都是贫农,祖母则做过女传道。[2]黄嘉德的父亲名叫黄沧海,是一名牧师,曾在闽南各地传道。早在1893年,黄沧海就已经在深沪传教布道。[3]1899年,经英国长老公会(简称英公会)泉属大会批准,溪美、安溪、湖头、英内、东田、大宇、长坑自立安溪堂会,与泉南堂会分立,[4]黄沧海受聘为首任牧师,[5]在安溪城关南街主持建造教堂及开办安邑学校。[6]后来,他还担任过漳州东坂后礼拜堂牧师。[7]

黄沧海先娶妻郑氏,生有一女,名叫黄玛惜。黄玛惜的丈夫名叫杨世潮,曾主持信心儿童教养院。[8]郑氏逝世后,黄沧海续娶了蓝氏。蓝氏后来曾被人称为黄沧海牧师娘,[9]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10]曾在闽南一所教会女校担任校长。[11]两人生育了五男三女。其中,五个儿子分别是黄嘉惠(妻子为白施英)、黄嘉历(妻子为陈珊梅)、黄嘉谟(妻子为杨淑静)、黄嘉德(妻子为罗道爱)、黄嘉音(妻子为朱绮,有时称黄朱绮)。三个女儿分别是黄仁爱(丈夫为陈学依)、黄仁慈(丈夫为彭文余)、黄仁华(后去美国,嫁给外国人)。[12]

尽管家中没有不动产,主要靠微薄的薪金维持生计,但黄沧海夫妇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13]包括黄嘉德在内的9个兄弟姐妹中有7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十分难得。[14]

众所周知,厦门在鸦片战争之后就被开辟为第一批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闽南地区也因此在经济与文化上跟外国联系密切。再加上其父母宗教背景的影响,黄嘉德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文学作品。[15]

黄嘉德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就读于教会学校。1921年,13岁的黄嘉德小学毕业,升入厦门鼓浪屿的寻源中学读书。[16]据查,寻源中学的前身为寻源书院,1881年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会与英国长老会联合创办。1907年,该校改由美国归正教会、英国长老会与英国伦敦会合办,并改称协和中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开始实行新学制。1914年,该校改名为寻源中学。1918年起,该校兼授大学一、二年级课程,后因师资缺乏而并入福建协和大学。1923年,该校开始在漳州芝山兴建校舍,次年竣工,但直到1925年才从鼓浪屿迁到新校址。该校十分重视数理化与英语教学,教师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所以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扎实,出过诸如林语堂这样的知名翻译家校友。[17]

1925年,黄嘉德从寻源中学毕业。[18]他随后考入了美国教会在福州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主修医预科,学了不少数理化方面的课程,但他的主要兴趣还是语言与文学。[19]1928年夏天,黄嘉德的父亲因病退休,打算到上海养老,于是全家从漳州迁居上海,而黄嘉德也就从福建协和大学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20]他决定放弃读医,改习文科,主修英语,兼修教育学。当时,圣约翰大学实行学分制。除英语、外国文学等必修课外,学生还可以任意选修社会科学方面的其他课程。黄嘉德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广泛选修了西方哲学、外国历史、新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其中不少课程都是使用英语教材,课堂上也是以英文教授。这使得黄嘉德的英语水平提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更对英语语言与外国文学等产生了浓厚兴趣。[21]他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曾连续四个学期获得助学金。[22]

1931年1月,黄嘉德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并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23]历任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英语教师(1931—1934)、圣约翰大学本部助教(应当是讲师,1934—1938)、副教授(1938—1942)、教授(1942—1951)。[24]他先在中文系讲授《史记》、《汉书》等课程,后在文学院讲授翻译课程。[25]他也由此成为一名少见的精通国学的英语教授,曾在1935年《约翰声》第45~46卷上发表了《中国文学上的女性描写》一文。1942年3月升任教授后,[26]他开始担任行政职务,历任文理学院副院长(1942—1947)、文学院副院长(1947—1959),[27]并以英语讲授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如新闻学概论、编辑、采访、写作等。[28]

1947年初,美国在华教会大学董事会在上海招考留美生,应考者必须是未曾出国留过学的教会大学教授。1947年3月,共有40多位教授参加考试,只有包括黄嘉德在内的12人被录取。[29]

1947年8月24日,黄嘉德乘坐“W.H.戈登将军”号轮船从上海前往美国,同年9月8日抵达旧金山入境。在游览旧金山市区后,他乘坐火车横贯美国,最后抵达纽约。m随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研习英美文学。

由于工作需要,黄嘉德需要在最多一年半的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回到圣约翰大学继续执教。为此,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就读的13个月内,他除了听课,几乎都是泡在图书馆参考室查阅图书资料,做读书笔记,以便为硕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也特别注意劳逸结合,曾利用周日和假期到纽约市区、波士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尼亚加拉瀑布城等处游览。[30]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钻研,黄嘉德在课程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还撰写了题为《中外文化和文学的交流》的硕士论文,得到导师的好评,并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31]

黄嘉德原本计划于1948年9月乘坐“总统”号轮船回国,但不巧碰上了船员罢工,只得于10月初改乘从纽约到上海的货船。货船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途经越南海防、新加坡、香港等海港,最终于12月中旬抵达上海。[32]

1949年1月,他继续回到圣约翰大学执教,任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新闻系代系主任。[33]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黄嘉德在圣约翰大学担任校务委员、文学院院长兼新闻系系主任,主要从事新闻学的教学工作。[34]1951年9月,他奉派到设在苏州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35]1952年1月结业之后,他调往山东大学(当时设在青岛,1958年10月主体迁至济南)外文系任教。[36]其后,他历任外文系代系主任,校图书馆馆长,《文史哲》编委,英语教研室、外国文学教研室、欧美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37]

其中,在1952—1966年间,他除担任行政工作和开设英语课程外,主要在外文系和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课程,并进行外国文学研究,发表了一系研究论文与译文。“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1978—1989年,他主要在山东大学外文系负责指导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主攻英国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黄嘉德退休,结束了长达58年的教学生涯。[38]

1992年4月26日,黄嘉德逝世。[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