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英文名为Kwang-Chung Yu,笔名有光中、何可歌、聂敏等,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评论家,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
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亦即公历1928年10月21日,余光中在南京出生。[2]其父名叫余超英(1896—1992),字自衍,[3]早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十二中(今永春一中),曾在县立第二高初两等小学执教。[4]1919年,他随兄长赴马来西亚拓殖橡胶园,并创办育民与益智两所学校。[5]1924年回国后,他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北伐军新编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第一、第二处处长,安溪县县长,国民政府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与常务委员等职。赴台湾后,他仍在侨务委员会就职。[6]1992年2月4日,余超英在台北逝世,享年97岁。[7]其母名叫孙秀君,1905年出生,江苏武进人。武进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余光中有时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从小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抗战期间更随之四处逃亡,所以母子感情很深。[8]1958年7月4日,孙秀君在台北病逝,享年53岁。
余光中的少年时代时局动荡,但在父母的关爱与督导下,他的学业并未落下。1938年,他随母亲逃到重庆与父亲汇合。1940年,他到内迁至重庆江北悦来场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就读。当时,国学水平很高的陈梦佳、戴伯琼等人担任过他的国文老师,毕业于金陵大学的孙良骥曾教过他英语课。在这些名师的教导下,余光中的中英双语都学得很好,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夏,余光中从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不过,时值解放战争,北方时局动荡,余光中选择进入金陵大学外文系求学。[10]金陵大学原本是教会大学,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因此,余光中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受益良多。不过,随着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余光中全家南下福建。
1949年2月,余光中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11]1949年7月,他随父母前往香港,至1950年5月又前往台湾,失学达一年之久。[12]同年9月,他通过插班考试,同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二年级。[13]他选择了前者,至1952年夏顺利毕业。其间,在1951年春天,他开始与范我存相恋相爱。[14]
从台湾大学毕业后,余光中考取了台湾联勤陆海空编译人员训练班。1953年培训结束后,他回到台北,进入台湾“国防部”联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15]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发表了不少作品。
1956年,余光中退役,开始在东吴大学兼课。同年9月2日,他与范我存结为夫妻。1957年,他又到更名后的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兼课,教授一年级英文。[16]
1958年,余光中获得亚洲协会颁发的奖学金。[17]他于同年10月从台湾基隆港乘船东渡,在旧金山上岸,然后转赴爱荷华城,入爱荷华州立大学进修英美诗歌与现代艺术。[18]一年后,他顺利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19]
1959年8月,余光中返回台湾,应邀到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英语系执教。[20]1964年秋,[21]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以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赴美国讲学一年,先后在伊利诺、密歇根、宾夕法尼亚与纽约四个州授课。[22]1965年秋,他受聘西密歇根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23]1966年夏,他回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书,晋为副教授。[24]1969年秋至1971年夏,他又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在科罗拉多州教育厅任外国课程顾问,还在丹佛市的寺钟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5]
1971年秋,他回到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执教,升为教授。1972年秋,他转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系主任。[26]
1974年秋,他赴香港工作,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次年又担任系主任一职。其间,在1980年,因为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服务满六年,他获得一年长假,回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7]
1985年秋,他回到台湾,担任设在高雄的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外文研究所所长,[28]1991年起专任外文研究所教授,1994年获中山讲座教授荣衔,1999年受聘为光华讲座教授。[29] 2011年11月12日,台湾“中山大学”授予余光中名誉博士学位。该校还专门建设了一个余光中数位文学馆(Kwang-Chung Yu’s Digital Archives),计划将余光中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学作品手稿、珍藏照片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呈现其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这无疑是对余光中人生成就的巨大肯定与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