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光中出版社

余光中出版社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4月,余光中的第一部新诗集《舟子的悲歌》由野风出版社出版。1954年3月,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发起成立蓝星诗社。1963年,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后多次再版,影响很大。1964年6月,台北文星书店又推出了余光中的第一种评论集《掌上雨》。余光中强调,白话和文言可以并存,并且取得良好的文字效果。1967年,余光中的诗集《五陵少年》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就读期间,余光中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厦门《星光》、《江声》上发表了不少新诗作品与文艺短评。1950年赴台后,他开始在《新生副刊》、《中央副刊》、《野风》等杂志上发表新诗。[31]1951年,经同学蔡绍班安排引荐,余光中登门拜访了文学大师梁实秋。[32]此后两人交游密切。

1952年4月,余光中的第一部新诗集《舟子的悲歌》由野风出版社出版。[33]全书分为两辑,收录了余光中已经发表和未发表的30首新诗及后记。余光中本来还向梁实秋约了一篇序文,但后来因故未用。该书出版后,梁实秋又专门为其写了一篇短评,很快就刊登在1952年4月16日出版的《自由中国》第6卷第8期上。[34]梁实秋在文中对余光中称赞有加,称其诗的“字音和字义充分地在我们的想象中唤起一幅生动的图画”,并称余光中从中西诗歌中汲取养分,是一条值得思考的诗歌发展道路。[35]可惜的是,虽有梁实秋为之鼓吹、宣传,但《舟子的悲歌》销量不佳,并未在台湾文坛上掀起多大的波澜。

1954年3月,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发起成立蓝星诗社。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具有沙龙特色的现代主义诗社。余光中曾主编过社刊《公论报·蓝星周刊》、《蓝星》月刊、《蓝星诗页》等。[36]在其成立当年,蓝星诗社就出版了余光中的第二部诗集《蓝色的羽毛》。该书亦分为两辑,分别收录余光中于1952年撰写的22首诗歌和1953年撰写的19首诗歌作品,另附后记。该书在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马敏娥就在1955年5月23日出版的《香港时报》上发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蓝色的羽毛〉简介》一文,对其加以评介。不过,《舟子的悲歌》与《蓝色的羽毛》多采用较为工整的格律,其主题与意蕴也缺乏独特个性。[37]

1960年,余光中又出版了两种诗集。其中,《万圣节》由蓝星诗社出版,内收33首诗作;《钟乳石》则由香港的中外画报社出版,内收42首诗作。两种诗集均受到诗坛的关注。比如,张学玄撰有《谈余光中的诗集〈万圣节〉》,载于1961年9月13日《香港时报·浅水湾》。又如,陈一山写了《现代新诗的欣赏—余光中的〈钟乳石〉评介》一文,载于1962年10 月1日出版的第211期《文坛》。

1963年,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后多次再版,影响很大。该书内收18篇散文与随笔,论及多位西方著名作家与艺术家,如《记佛洛斯特》、《艾略特的时代》、《莎翁非马罗》等。刘湘池撰有书评《评余光中的〈左手的缪思〉》,发表在1964年7月17日出版的《中国学生周报》第626期上。

1964年6月,台北文星书店又推出了余光中的第一种评论集《掌上雨》。该书内收22篇评论文章,讨论的重点为文言与白话、现代诗、现代画。余光中强调,白话和文言可以并存,并且取得良好的文字效果。[38]对此,刘湘池撰写了《评余光中的〈掌上雨〉》一文,发表在1964年9月18日出版的《中国学生周报》第635期上。夏江冬也写有《余光中和现代诗论—〈掌上雨〉推介》一文,载于1970年6月6日出版的《中报周刊》。

1965年,台北文星书店出版了余光中的两种作品集。一种是散文集《消遥游》,内收20篇散文,列为“文星丛刊”第167种。另外一种则是诗集《莲的联想》,列为“文星丛刊”第58种。这部诗集是余光中告别现代主义、回归传统的一部诗集。[39]余光中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观感,其情感“充分、热烈而又克制”,十分突出。[40]后来,德国诗人杜纳德(Andreas Donath)将《莲的联想》译为德文,书名为Lotos Assoziationen,由德国图宾根的埃德曼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

1967年,余光中的诗集《五陵少年》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1968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望乡的牧神》,列为“蓝星丛书”第5种。这是一部散文与评论合集,既有《咦呵西部》、《南太基》、《登楼赋》、《望乡的牧神》等散文,也有《谁是大诗人?》、《论二房东批评家》、《劳伦斯和现代诗人》等文学评论作品。不过,余光中的文学评论写得颇有散文气息,所以也有人直接将《望乡的牧神》一书归为散文集。

1969年,余光中一下子推出了3种诗集,即《天国的夜市》(台北三民书局出版)、《在冷战的年代》(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与《敲打乐》(蓝星诗社出版)。其中,《天国的夜市》收入62首诗作,被赞为“闪烁着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闪念,意象奇特,比喻新颖,色彩绚丽,语言简洁有力,别具风格”。[41]

1972年,余光中又有3种作品集问世,即诗集《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出版)以及2部散文集《焚鹤人》与《听听那冷雨》(均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白玉苦瓜》的成就最大、影响最广,被誉为“带有抒情民谣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而《乡愁》无疑是其中传唱最广的一首诗作。[42]

1975年,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出版了余光中作诗、杨弦谱曲的《中国现代民歌集》。杨弦当时是台湾大学生物学硕士。他于1975年6月6日举行了一场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表演了他为余光中的《乡愁》等8首诗作谱写的民谣歌曲,拉开了持续多年、影响很大的现代民谣运动的帷幕。[43]

1977年,散文集《青青边愁》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成4辑,即抒情散文、小品杂文、文学批评、书评。书中所收散文具有较强的“现代”意味,善于运用意象的转换营造气势或情调。[44]

1979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了他的诗集《与永恒拔河》。这本诗集中收入的同名诗作《与永恒拔河》被誉为“余光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构思奇特而主旨明朗,哲理气味十分浓郁”。[45]

1981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余光中的评论集《分水岭上》。全书收录了24篇文章,分为新诗、古典诗、英美诗、白话文、小说与综论6个部分。[46]同年,台北洪范书店也推出了他主编的《文学的沙田》一书。

1983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了余光中的诗集《隔水观音》。该书内收53首诗作,具有很强的怀旧复古色彩。这从很多诗作的题目即可看出一斑,如《夜读东坡》、《山中传奇》、《寻李白》、《念李白》等。

1985年,香江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余光中的诗文集《春来半岛》。该书是余光中在香港10年间所撰诗文的合集,收录了24首诗作与10篇散文,均以香港为写作主题与对象。[47]

1986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了余光中的诗集《紫荆赋》。该书所收诗作其实也都是余光中在香港工作期间创作的。书名中的“紫荆”二字就表明了这一点。

1987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了余光中的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该书内收20篇散文,以自传式抒情为主要特点。这些散文也均是写于余光中在香港工作期间,始于1978年冬天而终于1985年夏天,前后历时7年。

1988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的小品文作品集《凭一张地图》。该书分为第一辑“隔海书”与第二辑“焚书礼”。第一辑“隔海书”是余光中在香港工作期间为《联合副刊》所写的专栏文章,共28篇。第二辑“焚书礼”共收入20篇,其中多篇曾发表在《西子湾·山海经》的专栏上。

1990年,余光中的又一种散文集《隔水呼渡》由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内收16篇散文,而游记就占了13篇。同年,台北洪范书店也推出了诗集《梦与地理》,内收余光中在1985—1988年间创作的部分诗歌作品,反映了他自香港回台湾之后的种种思想感情,包括对文学、人生、地理、风土等的感受。[48]

1994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的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该书所收文章中,最早的写于1981年,最晚的写于1993年,共计14篇。其中,有4篇析论中国古代的游记作品,而《徐霞客游记》无疑是中国游记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另有4篇则是探讨了梵谷(即凡·高)的绘画艺术。二者所占分量最重,故名。[49]

1996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的《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台北洪范书店则推出了他的诗歌集《安石榴》与《双人床》。其中,《安石榴》内分3辑,第一辑10首,均以水果为主题,颇为独特;第二辑多达40首;第三辑仅有4首。

1997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的诗集《五行无阻》、散文集《日不落家》与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台北新世纪出版社则推出了他的诗文集《真空的感觉》。

2000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高楼对海》一书,内收余光中在1995—1998年间所写的59首诗作。书名中的“高楼”指的是余光中在高雄西子湾“中山大学”所住楼居,“海”则指“台湾海峡”。当时,余光中与海为邻。壮丽海景令其怡情养性,得以写下许多动情的诗文。

2003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推出了余光中的散文集《飞毯原来是地图》。2005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新作集《青铜一梦》。2006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语文大师如是说:中和西》。2008年,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藕神》与评论集《举杯向天笑》。

除了以上各种作品集,余光中还有许多种选本在大陆及港台等地出版,此处不再赘述。与此同时,他还有许多文章与诗作被收入各种文集中。比如,1970年,台北环宇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漫谈》一书就收录了余光中所撰《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与《评〈英美诗选〉》两篇文学评论。又如,台北大林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第七度》一书收录了余光中的《怀夏菁》、《诀》与《第七度》3首诗作。诸如此种,数不胜数。

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还编选或主编了多种文集或丛书。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台北九歌出版社分别于1989与2003年出版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 台湾(1970—1989)》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二)台湾(1989—2003)》。

余光中一生创作无数,其成就得到了整个华人文学界的认同与赞誉。他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褒奖。1962年,他荣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新诗奖。1966年,他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50]1982年,他凭《传说》获金鼎奖歌词奖。1984年,他获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又以所撰《小木屐》再获金鼎奖歌词奖。[51]1985年,他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52]1989年,他荣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53]1990年,他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54]1991年,获美西华人学会颁发的文学成就奖。[55]1998年,他获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斐陶斐杰出成就奖等。[56]2001,他荣获广州霍英东成就奖。2004,他又获得了广州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2015年2月13日,余光中更是与齐邦媛、汉宝德同获台湾第34届“行政院”文化奖。

此外,余光中还被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等著名高校授予名誉博士或荣誉博士的头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