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信仰基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较多,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非空穴来风。
岱山县境内的大衢山岛,取海上四达通衢之意。其东面与鼠浪湖岛之间有个航道,俗称蛇移门,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千米,港域和通海航道水深大于22米,港内最大涨潮流速1.70米/秒,落潮流速更小,变化于1.38~2.8米/秒之间,有利于船舶操作。该港有两个口门,北口航道水深23米,南口深13.8米。重船可以北口进,轻船可以南口出,泊稳条件较好,是建造20万~3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的理想港址。
然而,蛇移门的来历,据说过去有一条大海蛇经常在此游弋。这里既是船的通道,也是海蛇的通道。
在大海蛇游经水道的西侧,也就是大衢山岛,岛上还有蛇头、外蛇舌山、里蛇舌礁、蛇虫山等地名,实际上也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蛇地名的系统。鼠浪湖岛,以鼠取名,而蛇是鼠的天敌。所以,古人聪明,为了表示对海蛇的尊崇,将“鼠”供奉给蛇,让蛇不因饥饿而兴风作浪,从而保证这一地四方平安、航运安全。
这也是古越民语境下演绎的一段蓬莱航门的传奇。
《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发表的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一文,认为南方几何印纹陶上常见的云雷纹、S纹、棱纹、回纹、波状纹、曲折纹、叶脉纹、三角形纹、编织纹、篦点纹、圆点纹、方格纹等,都是蛇的形状、动态、斑纹的模拟或简化。南方几何印纹陶上出现这些纹饰与这些陶器的主人 古越族对蛇图腾的崇拜密切相关。这类纹饰的兴衰(新石器时代后期至西汉初),与古越族的兴衰大体上是一致的。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定海马岙公社(现为马岙街道)这个滨海的山丘平原地带各墩地上,发现了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群。经初步发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文化层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8处,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
198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定海城关蓬莱新村建筑工地发现的战国文化遗存进行了发掘清理,除发现炭化稻谷遗存、夹沙陶片、纺轮等外,还出土了印纹硬陶。
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金塘岛在平整土地、挖掘新河时,先后发现了傅家山、稽家墩、李家墩、高墩、晒谷墩、卫家墩、孙家墩、窑厂墩、金家墩、夏家墩、王家墩、瓦窑墩等多处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大量堆积着印纹硬陶罐、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釜、钵、鼎足等器型。
印纹硬陶,作为一个特殊的陶种,它出现的时间要比一般陶器晚,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4000年前出现的。印纹硬陶首先出现在长江流域,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较多。商以大方格纹、云雷纹和人字纹为多见,大部分为圆底器。西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在长江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底径较大的平底器为多,纹饰有回纹、曲折纹、雷纹和以回纹为主体的组合纹图案为主。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印纹硬陶基本上承袭了西周时期的特色。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印纹硬陶在器形上更为丰富,器物的下腹部收敛很多,以小方格纹、编织纹、米字纹和麻布纹为主。
这些称量着舟山群岛新石器时代文明和先秦文明的印文硬陶,胎体坚硬叩击之声音清脆。其纹饰变化和历史时段,完全吻合古越族蛇形和蛇纹演变的特征。
出土文物从某些角度可以佐证,而古人的文献记载似乎也为后人留下诸多链接神话与纪实的渠道。
普陀山原来就有蛇岛之说,在观音文化观音信仰进入普陀山之前的唐代,这里的岛与海域是蛇的乐园,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臆想。日僧真人元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天宝七载(748),鉴真率弟子15人(其中有日僧荣睿、普照)开始第五次东渡日本,其中有这样的记叙:
三日过蛇海。其蛇长者一丈余,小者五尺余,色皆斑斑,满泛海上。
根据鉴真这次东渡航线,他是六月二十七日,从扬州崇福寺出发,经常州界狼山、越州界,航行到舟山群岛,在三塔山(疑为今嵊泗小洋山附近)避风一月,在定海暑风山(今舟山本岛晓峰山一带)停泊一个月。十月十六日继续航行,当日中午遇见蜃气。随后,“去岸渐远,风急(汝)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涛再至,似入深谷。”说明航船遭飓风袭击,航师迷失方向。“人皆荒醉,但唱观音。”当夜,“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著甲把杖,二在舟头,二在樯舳边。众人闻之,心里稍安。”之后出现了“三日过蛇海”“三日过飞鱼”“五日经飞鸟”“二日无物,唯有急风高浪”的记叙。在海上共漂流了14天,劫后重生,于十一月间抵达振州(今海南三亚)。
从船漂移的航线和方位上看,蛇海即舟山海域一带,而且最大可能就在普陀中街山海域一带。船在蛇海里漂航三日是个什么概念?这块海区有多大?海蛇有多密?以现在的视域,很难想象。
高僧鉴真弘扬佛法途经舟山蛇海,遇狂风巨浪口念观音菩萨而得以神助;普陀山之所以成就观音道场,乃与白蛇让出地盘有关。一是记载,一是传说,可见,在舟山,佛教信仰与蛇信仰相当密切,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两者的文化关联。
元开是日僧,他不是鉴真东渡的见证者,他所记载的文字来自东渡者的叙述。该段文字,除了鉴真梦见前来相送的三官人和舟人自编的“四神王”相助之外(前者言明是梦,后者明显是安抚人心之语),其余文字看不出有作假的成分,当然也不排除佛家讲求因果之报而渲染的神话色彩。但蛇海的出现绝非偶然,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既是真情,也是作为日本僧人尊崇蛇信仰的情结使然。
舟山群岛、钓鱼岛、琉球群岛,这一大片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域上的岛屿,正因为其曾是海蛇的乐园,所以与古越人的蛇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钓鱼岛南小岛是蛇岛,上面分布着大量的无毒蛇。最大的有碗口粗,最小的则如小手指头细。蛇的颜色一般以黄色、黑色居多。也许由于蛇太多的缘故,该岛鸟类竟然绝迹。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在此打鱼。
古代东南沿海的外越人是琉球最主要的一支先祖,琉球(冲绳)的风俗更接近于古越人的风俗,如断发文身、住干栏、崇拜蛇,信奉万物有灵,信鬼神、信巫术、占卜、嗜食生鱼、贝类及糥米年糕等,掌握了航海、潜水等技能,能制作石器、印纹陶(就是绳文陶)、漆器和独木舟等。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琉球列岛在舟山群岛的外缘,更接近浩浩太平洋。但是琉球人的文化渊薮在中国东南沿海,这些岛民的祖先多半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民,所以,同为外越民,同样崇拜蛇图腾,同样被古人誉为蓬莱仙岛、海上神山,舟山群岛更是琉球群岛和日本一些岛屿岛民文化信仰的传播地和中转站,图腾崇拜的蓬莱航门由舟山群岛开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