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的生物特性

大学的生物特性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生命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内在自生、环境适应等特征,大学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它通过与环境的资源交换而生存发展下来,具有明显的生物特性。大学的生物特性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主动“新陈代谢”。大学生命有机体是大学在社会中自发形成、自身成长发展的机制,它在社会系统中的产生、发展都是由于其活动的主体自身的需求。大学的生物特性体现在其成长进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中。

(一)大学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提道:“在过去,每一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各按其内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1]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通过吸收外界环境的能量,并且为社会提供价值,从而获得利润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生命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内在自生、环境适应等特征,大学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它通过与环境的资源交换而生存发展下来,具有明显的生物特性。

大学的生物特性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主动“新陈代谢”。大学生命有机体是大学在社会中自发形成、自身成长发展的机制,它在社会系统中的产生、发展都是由于其活动的主体自身的需求。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关系。一方面,大学不断从外界获得资源,为大学生命体提供营养,资源经过内部循环消化为大学生长的要素,形成大学成长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大学运用获得的资源,培养出有知识技能的学生,生成新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大学成长的外在支持。随着社会对大学组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各种社会资源对大学施加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要求大学不断提高摄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注重强化自身生命系统的“过滤”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

大学的生物特性体现在其成长进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中。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内在的自然力和外在环境的作用力,但是,由于没有自主的思维意识,自然界中的生物只能被动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命的演化虽由外部因素所引起,但是大学的决策者具有高度发达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因此大学能主宰其进化速度和进化方向,这体现了大学具有应付环境变化的自生能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异具有随机性,且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环境的选择,只有在自然环境产生激变时,生物才能产生突变的进化。大学的进化则不同,大学生命系统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的产物,是不断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大学的进化并不是随机的,是由于大学竞争的压力、自主发展的愿望与市场需求的诱导和反诱导而产生主动行为的结果。

大学的生物特性体现在其与外部环境互动适应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生命活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这些能量的流转就不会有生命活动,更不可能有生态系统。在大学生态系统中,除物流外还有其他各种能量的流动,如资金流、人才流、知识流和信息流等。社会生态环境是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不可否认,它同时又是威胁大学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果完全顺应环境的要求,必然以泯灭大学组织的内在特质为代价;如果一味地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大学就必然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大学的生命能够在社会环境风云变幻的千年历史中长盛不衰,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与环境在互动中保持适应,并运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内在因素能动地改造环境。

把大学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用的是一种隐喻的思考方式。加雷思·摩根指出:“对隐喻的使用表现为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方式,这种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2]隐喻代表着人们对组织具有怎样的认识与看法,进而影响着人们对组织进行管理与研究的不同假设与行为。比如,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比喻成“机器”。组织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彼此关联的不同部分在协同运行中实现着生产的整体功能;组织内的员工像是机器上的某个零件,没有情感和需要,只是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操作;组织的目标是特定而明确的,只要每个环节按照正常程序进行运转,组织目标就会顺利达成。显然,这种组织隐喻是以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组织的行为,对组织的管理与设计也是按照这个机械隐喻的含义来进行的。

组织研究学者沃伦·本尼斯认为,组织若要生存下去,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一是要协调成员之间的活动,维持内部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要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3]显然,本尼斯已经不只是关注组织内部的协调与统一性,他更加强调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大学组织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大学组织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目的性,即大学要生存和发展,追寻自己的价值目标;另一个就是开放性,即大学的命运与外界环境联系在一起,大学受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显然,对阐明和处理大学发展和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封闭的系统模式已无能为力了。“有机体”隐喻将组织视为有机的开放系统,反对“机器”隐喻将组织狭隘理解为一种工程技术形式,而将组织研究引向组织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组织的成长和进化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来。

(二)大学生命体的基本构成

资源是大学生命体的物质骨架。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大学的资源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从组织运行的角度看,大学的资源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学科资源、关系资源、组织结构五个方面,大学要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必然要以人力资源为主导,以学科资源为依托,以经费资源为基础,以组织结构和公共关系为动力来生生不息地运转。优秀的人才资源可以使大学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指出:“迄今为止,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是该校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这几乎能决定其余的一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将能够吸引来优秀的学生、基金以及校友和公众的支持,并能博得国内和国际的承认。因此,要想保持或提高学校声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教师队伍的质量。”[4]充足的经费资源可以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对大学发展具有极有重要的作用。克拉克·科尔指出:“哪所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就将有助于决定这所大学拥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优势。”[5]德里克·博克也指出:“大学的不断扩大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基金,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校代表必须要更加机敏地从政府和个人手中得到资金。”[6]有了充足的经费资源,大学才能够在物资设备的更新、优秀师资和学生的吸引等活动中游刃有余。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大学的资源获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组织的外部,获取的有效程度依赖于关系资源。大学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必须增强关系资源意识,重视全方位社会活动,构建健全的组织网络,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大学的关系资源。另外,强大的学科资源可以使大学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保证大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大学资源还可以从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来进行划分。从广义上讲,所有大学资源的初始状态均是外部资源,随着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部资源被大学利用和内化。“大学立足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在追求自身独特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体系,以及保证这一体系有效运转的组织结构程序与价值观念。”[7]外部资源的内化是大学进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一切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资源内化的成效上。资源内化涉及资源整合和价值转化两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大学生命过程的两个阶段:资源整合是大学生命过程中获取和加工资源的阶段,价值转化是大学与外界交换得到自身价值提升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生命过程。

文化是大学生命体的精神灵魂。良好的大学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具有的良好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一样,能保证大学的健康发展。“大学天然是由‘爱’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与公司、公共机关、工会和大多数其他组织相比,大学的情感联系更为强烈。”[8]正是这样一种让“爱”滋生的大学文化反映了大学所拥有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学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愿景与使命,促使大学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积极、求变、先进的大学文化会获得社会的认同而产生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指引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左右着大学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而保证大学的成长和进化。学术界一般把大学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理念上。大学理念作为一种观念和精神要素,表征着大学的理想意愿、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大学从坚守其作为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学人场所,到能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变革的社会机构,以独特的大学理念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大学的理念要转化成实践,真正对大学发展发生作用,必须通过大学内部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大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蕴涵着大学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运行原则,而制度可以物化大学理念,是思想观念转化为行为实践的中介。[9]大学的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制度安排的一种主导价值观,并将随着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而转化为大学及大学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制度文化。比如,1915年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家阿塞· 奥·拉芙约和约翰·杜威倡导成立一个组织来确保教师的学术研究自由,从而诞生了美国大学教授会,学术自由逐渐成为美国大学制度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另外,大学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体现办学精神、办学品味的校园建筑和设备等环境和物质要素。

能力是大学生命体的智慧体现。不论是资源的内化,还是思想的提升,大学的发展均要靠能力的支持,能力是大学智慧的表现形式。有能力的大学就相当于有能力的人一样,可以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可以不断地吸取新的思想与知识,更能够在外部环境中抓住机会,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命流转的内在力量,能力依附于资源,资源需要能力的整合与运用才能产生效用;能力是文化的体现,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大学的精神境界层次。大学和一般生命有机体不同,具有明显的智慧特征。大学生命体的智慧更多的是大学行为主体依据一定的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通过选择、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的。拥有了智慧,大学就具备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可以能动地改变自己的演化方式和路径。大学的智慧特征使大学具有自我破坏平衡的勇气和能力,正是有了这种自我打破平衡的能力,大学的发展才不会像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一样必然表现出从出生到成长,然后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使大学能够在每一次生命周期的转折处改变原来的发展轨道,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大学的智慧特征还表现为大学所具备的对大学长远发展和现实发展的协调能力。在长远发展和现实发展的关系上,大学总是以大局为重,果断地放弃那些从眼前来看有利可图而不利于大学长远发展的事情,唯有及时地“取舍”才能使大学免于迈入衰退之途。

资源、文化和能力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命存在,只要这三个方面是和谐的,就可以认为一个大学的生命有机体是健康的,并具备了卓越的进化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