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李翔龙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法治理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法治教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手机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影响力的扩大使得社会大众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皆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本文研究互联网视域下如何对社会大众开展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实施策略,旨在促进社会大众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社会大众的法治理念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青岛的规范、长效、有序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大众 法治教育 手机媒介
前言
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使得人们经历了各种文化思潮的涤荡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博、微信、QQ、MSN等新媒介的影响。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普法课堂、普法宣传栏以及普法专刊和普法宣传报等传统的法治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大众对于法治宣传教育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促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增长。当代社会大众群体已逐渐习惯于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终端等智能化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为了帮助和改善当代社会大众的法治教育状况,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知识水平和法治思想观念意识,利用社会大众青睐的手机媒体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和法治知识普及十分必要。
一、手机媒介应用于社会大众法治教育的需求
(一)手机媒介的定义
作为当今社会最便捷、使用率最高及最受欢迎和认可的信息传播媒介,手机媒介是指通过手机这一通信终端传播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内容的高科技产品。手机媒介运作的主要原理是流媒体技术,手机媒体是全新的数据播放形式,其传播的“立体化”功能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受欢迎的新媒体。本研究中所指的手机媒介是指手机媒体介质,为具备移动通信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并配置有独立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终端。手机这一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因具有获取和传递信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强大的通信功能和便捷、迅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配置相应的应用软件和应用程序后更是可以实现现代化办公处理、智能化家居管理等功能,故而广受当代社会大众群体的喜爱,成为当下社会大众群体接触最为密切的信息媒介平台。
(二)手机媒介应用于社会大众法治教育的需求分析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其中,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移动电话普及率由90.8%升至年底的94.5%;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通过笔者对所在单位1000余人员的调查了解,在日常接收信息的媒介形式上,接近92.7%的人员已习惯于通过手机来接收信息,甚至近69.7%的人员表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手机几乎是他们信息来源的唯一有效途径。而在一项有关“您最希望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或政府决策方面的信息”的调查中,有近83.7%的受访人员表示愿意通过“手机网络新闻”或“手机即时通信”的形式来获取有关方面的信息。而在法治教育内容选择方面,多数受访人员对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搜索、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等功能兴趣较大,同时,对于通过手机深度理解、评价和参与信息互动交流也较为感兴趣。
二、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
(一)确立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目标
首先,确立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目标的意义。主题活动目标是指通过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产生有效结果,而结果反映于社会大众的头脑之中,是社会大众通过主题活动思维外化为自我教育的结果。确立主题活动目标可以为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确立明确的方向,为活动组织者提供理论性指导,为实施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为活动的有效结果提供价值尺度。笔者认为该研究主题活动目标设计的意义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活动目标的导向意义。第二,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意义。通过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设计者首先做自我反思,然后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进行法治教育学习。第三,主题活动目标对于社会法治教育体系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意义,即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总目标是社会大众可以正确地使用手机媒介接收和解读党和国家有关法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以及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有关方面的新闻资讯和评论报道,并灵活地参与到手机媒介法治教育的互动之中。最终,提升社会大众法治教育水平,优化社会大众的法治思维意识,使得社会大众能够科学、理性地应对当今复杂的新媒介环境和社会法治环境。
(二)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要素
主题活动的主题选取是第一步,在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中,手机媒介主题引导活动的层层递进。因而,选择一个优质的手机媒介主题是开展手机媒介社会大众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前提条件。首先,手机媒介主题的选取应当尊重社会大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验。其次,把主题活动和社会生活相连接,相关单位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引导社会大众群体关注社会、提升法治思维水平。第三,主题活动的设计需要避免法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本位倾向,应当引导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到活动讨论中。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策略包括选取的主题需要具有较好的正面引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富有层次性及与时俱进性,能够为广大社会大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可。除此以外,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创设主题活动,从而提升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有效创设主题活动情境。首先,创建和有效利用多元化的“手机媒介应用平台”;其次,创建的活动环境需要把参与者作为重心。在讨论活动主题选取之后,进入设计主题活动内容的阶段。在主题活动之中,相关部门的法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发挥好导向、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法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向社会大众说明活动的意义、研究内容和范围,以及问题和预期成果。这说明了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一定要尊重社会大众群体,以社会大众的经验为依据,而不是以法治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为依据。
(三)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案例
案例名称:“手机信息的价值取向”主题活动
1.主题的选取。当今社会大众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和信息,关注热点问题。方案设计者可以把握这一特征,借助手机媒介跟踪、讨论、评价和参与信息。让正在发生的法治教育相关的热点问题成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
2.目标的确立。手机接收信息建立于网络平台上,社会大众几乎每天都会接收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对多元信息思想的冲击,必须保证社会大众能够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保证社会大众思想不被有害思想腐蚀。因而,主题活动开展目标如下: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运用手机媒介参与到热点问题的价值观表达和交流之中,坚持价值观念的正确方向。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方案设计者在手机媒介相关应用程序上引入丰富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社会大众讨论、深思,提高社会大众价值判断能力。
(3)在情感和态度方面,通过主题活动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并且端正使用手机媒介提升法治修养水平的态度。
3.主题活动设计思路。主题活动设计思路应当由方案设计者通过在手机媒介相关应用程序中引入案例,社会大众在查看相关内容的同时进行思考,引导社会大众关注于思考过程,总结出普遍性问题。
三、社会大众手机媒介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以“手机信息的价值取向”主题活动为例,下文阐述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首先,方案设计者通过在有关APP软件或者在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手机媒介常见的应用软件上推送相关新闻及相应评论,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各种热点法治事件,如“少女扶倒地老太被讹”、“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等。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络新闻引发人们关注和热烈讨论,但是,讨论的实质意义是什么?例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中的“监管缺位”、“少女扶倒地老太被讹”中的“救人反被坑”的背后反映了当下我国法律援助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大众对于这些炒作事件保持什么样的看法?如上,在手机媒介社会大众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之中,方案设计者通过创设一种具体化的情景,渐渐引入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并且讨论,在讨论之后方案设计者及时采集社会大众的反馈情况。
(二)活动展开,逐层深入
可以在APP、网站、微信订阅号、微博、BBS论坛等中以微话题的形式展开案例讨论,引导社会大众对于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
(1)通过分析案例,讨论第一个问题:刚看到一条信息,我们需要追问是谁操作了此条信息的发布,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这条信息是否等同于实际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具有真实性,因为我们不能对一条无从查证的新闻进行评论甚至传播。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理性的社会大众,必须对信息的真伪性有一个基本的辨识。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第二个问题:这条信息的哪方面特质吸引我的关注?这条信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例如,“少女扶倒地老太被讹”事件为什么吸引我们的关注,是“少女逃避责任”、“老太昧心坑人”、“雷锋该不该当”这些社会热点关注问题吸引了我们,还是其他?思考“少女扶倒地老太被讹”事件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本真反映,还是利益推动下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炒作。
(3)思考第三个问题:这条信息传达了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和价值观点?例如,“少女扶倒地老太被讹”事件是否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于道德缺失后司法救助的渴求?这种法律制度缺失的观念是否严重冲击了我国社会大众的思想觉悟?
(4)思考第四个问题:当此条信息出现时,我是否参与其中?如转发、评论、纠正与举报等。
(三)表达交流,观点共享
方案设计者引导社会大众进行上述四个步骤的层层渐入思考,讨论并且总结如何应对手机媒介法治相关问题处理的办法。方案设计者需要关注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话题,选择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问题,设置于微话题之下,引导社会大众进行讨论。在过程中,设计者和管理者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因而,有关部门的方案设计者和管理者需要率先垂范,提高辨别信息价值观念的能力,自觉抵御与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向左的信息。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发布和传播真实性未经查明的信息。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法治观念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手机媒介改革社会法治教育方式对于社会大众法治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鉴于智能手机是社会大众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新媒体媒介,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利用手机媒介设计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并且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实施策略。科学适宜地利用好手机媒介,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法治教育的前进,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社会稳定度和生活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