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高校辅导员招聘

2022高校辅导员招聘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势必要求社会大分工的细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也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积累经验,摸索规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全面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诉求。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工作、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和管理当前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增加工作力量,更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转变观念,提高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性。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多元发展的现实呼唤

第一,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势必要求社会大分工的细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也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要求的。按照高校的分工,辅导员队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他们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工作内容涉及了多项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明显。教育、管理、服务等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辅导员队伍不再是一项“万金油”的职业,学者型辅导员队伍已经走向这一职业领域。辅导员职业要具备专业素养,具备专业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专业化的教师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队伍必须专业化,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多元化思潮正在形成,传统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正在被以各个国家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冲突所取代,加之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使得全球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问题,采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渠道,千方百计地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的冲突、政治经济发展的不一致等,既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环境看,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状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同趋明显,由此导致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直接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影响极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高校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层次、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等愈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就业方式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现状要求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从而产生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当今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下,加强国际的人员流动、实现课程国际化、培养国际型人才,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等,逐渐主导了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自觉地向国际化迈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言行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积累经验,摸索规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高教管理科学化的要求。随着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招生力度逐年加强,学生人数激增,学生数量突发性膨胀、新生素质下降、大学教育资源紧缺、取消婚姻状况的限制等使生源也愈加复杂。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放宽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使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实行选课制、选修制等,使过去固定的班级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班级概念逐步淡化,学生对个性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包括学生公寓在内的生活服务逐步从原先的由学校统包统管向由社会化的学校后勤企业或社会企业提供过渡,其工作性质也从高校的后勤保障向社会化的消费服务转变。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使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改变了学生对原有大学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他们更关注自身合法权益。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给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辅导员工作面临严峻的现实和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成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契机。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高校辅导员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逐步转变为“事务型”辅导员,辅导员的事务性、应急性工作大量增加,这一转型可以称为辅导员角色的第一次转型[18]。由于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思想教育职能发挥不够,甚至成为“消防员”、“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期,“政治辅导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政治”,而是被赋予更多“政治外”职能。如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事务性的工作更不应成为辅导员的工作重点[19]。辅导员角色需要经历第二次转型。即由事务型转向知识型、专业化,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辅导员要转变角色,最重要的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用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武装自己,具有与其工作职责与内容相应的专业背景,使自己担当得起“人生导师”的神圣职责。

第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工作转型的要求。学生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有机成分。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并且,我国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型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生政治工作”模式到21世纪以来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其演变过程历时半个世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社会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对服务职能的关注和加强,说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正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调整,正在对原有学生管理模式进行超越和改进。高校辅导员作为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的教育者,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受教育对象的品格修养、人文精神和成人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型应该建立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琐碎等原因,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职责不明晰、结构不合理、职业发展不明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知识更迭的速度加快,“合格辅导员”已成为一个相对概念。辅导员要在社会和自身行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持续化发展。一方面,辅导员经过专业化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持续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服务,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辅导员专业标准、建立辅导员职称职务序列、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发展专业团体等,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职业忠诚度问题。所以,无论是从辅导员专业发展规律,还是从辅导员专业发展需要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都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4.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是自由、平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大学生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是一个人在形成成人期稳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时期。在心理发展历程中,他们正处于自我认识、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多事之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最终要完成的重要发展任务就是人格重组,即逐步形成稳定的成人人格结构,并基本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时期,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有限,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难免会产生困惑,会有心理负担,并且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辅导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疏导学生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朝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努力。

第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民主法律意识增强。他们不仅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参与的热情很高,对学校改革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如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后勤改革、专业培养方案等十分关注,对建立民主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寄予厚望,而且他们学会理性地对待学校的管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这就使过去一些“以势压人”的简单、粗暴的管理必须被科学的管理所取代。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由于家庭过分包办使当代大学生缺乏挫折逆境教育,对网络的强烈依赖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进而导致自我封闭,集体合作精神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社会交往出现困难。由于社会转型期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大学生倍感压力,再加上从外界纷纷涌入大学校园的各种思潮,容易使人生阅历疏浅的他们人生观出现偏差,看不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一部分同学产生胆怯、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用沉溺于恋爱、网络游戏的方式逃避现实。当代大学生中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面对现实的需要,辅导员除了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知识,把管理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寓教育于管理之中,有力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这就必然对辅导员提出专业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关系到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输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它不能缺失,只能向更高处发展,即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国家政策的制度保障、不断深化的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都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目前是切实可行的。

1.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不仅充分肯定了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而且对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推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确立了辅导员的选聘原则,明确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发展以及与学生的配备比,要求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和晋升发展、待遇等具体问题。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方向,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辅导员队伍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等原则。显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包括辅导员队伍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据此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所有这些举措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专业保证

高校学生辅导员被认为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就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专业作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支撑专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12所高校发展到170多所高校设置这一专业;从最初开办本科、二学位班,发展到开设硕士点、博士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粗具学术规模和学术底蕴,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促进辅导员队伍素质转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辅导员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承担着辅导员培训的任务,促使该队伍走向知识化的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证。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成功启示

与我国高校辅导员相对应,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设有专门的学生工作岗位,一般称之为学生事务。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工作,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和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美国学生事务的发展是在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经验我们当然不能全盘照搬,但也能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启示。一是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培养学生工作专业人才;二是通过专业性的行业协会推动专业领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伦理守则,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4.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借鉴

近年来,围绕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专业化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和高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005年,为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举办了大规模的学生工作骨干国内外示范培训,实施了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建立了一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培训。同时,也成立了辅导员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定期举办工作论坛,极大地提升了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为辅导员工作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和理论阵地。一些高校还大胆地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并运用到学生事务管理中,使大量的学生工作事务摆脱了人工管理方式,代之以高效、便捷、科学规范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模式。总之,各地各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重点解决的课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在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维护高校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社会环境的变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激荡,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卓有成效的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又要积极创新和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较强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行分类指导、个别帮助,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有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但是,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年轻化、队伍结构中缺乏梯队建设,无法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格局,经常是辅导员工作四年后,具备较为成熟的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却又跳槽了,因此总体专业素质偏低。专业化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时,专业化通过制定动态平衡的人员聘用、考核、激励、晋升、流动等制度,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吸引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人员的加入,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辅导员整体的素质。

3.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尽管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都很重视辅导员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提高,但是仅靠改善待遇和提高声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努力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使辅导员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切实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使辅导员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才能真正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4.有利于高校的稳定与和谐

实践证明,辅导员深入大学生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学校的和谐稳定。一方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需要专业化的辅导员。职业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使学生面临学习、生活、爱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由于对一些问题缺乏信息掌握,对学生缺乏及时的开导,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自杀事件。而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也是学生各方面思想的把握者和开导人。通过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各方面动态,减少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高校的稳定。另一方面,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专业化的辅导员。辅导员在高校中学术地位偏低,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引进,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临时性“跳板”,队伍非正常流动导致教师队伍内部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辅导员是高校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来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稳定性,达到保证高校教师队伍内部稳定的目的。

【注释】

[1]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70页。

[2]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

[3]石旭明:《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研究——以S学院为例》,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4]Florence A Hamrick,Nancy J.Evans,and John H.Schuh:Foundations of Students Affairs Practice:How Philosophy,Theory and Research Strengthen Educational Outcomes,Jossey-Bass,2002:31

[5]侯定凯著:《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6][美]托马斯·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7]A.Chickering,Linda Resser:Education and Identity,Jossey-Bass,1993:24

[8]A.Chickering,Linda Resser:Education and Identity,Jossey-Bass,1993:8

[9]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10][捷]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著:《人力资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0页。

[12]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40页。

[13]王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

[14]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15]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2期,第86页。

[16]启哲:《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载《职业时空》2005年第1期,第2页。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780页。

[18]刘金睿:《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探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19]黄晞建、宁波:《高校辅导员的历史转型及其新定位》,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21期,第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