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长久事业和终身职业来做,其工作性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专业性要求。目前,教育部已经把高校辅导员培训作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要不断拓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建立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导员学习、培训和提高制度,从制度建设入手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意义
培训是指各高校为适应业务及培养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并能在将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辅导员队伍只有不断接受培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
不断重视和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对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地位、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帮助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有助于确立辅导员的专业地位
确立辅导员专业地位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而辅导员专业地位的确立是有条件的:一是具有辅导员专门的知识体系;二是具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或训练;三是建立专门的话语结构和理论体系。而辅导员培训正是以其合理和专门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训练促使辅导员在思想上、政治上、专业上尽快成熟起来,以其独有的话语结构和专门的知识体系提高辅导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吸引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辅导员工作,从而使这一职业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2.有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
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获得专业的依托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关键。一是培训能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增强职业认同感,通过培训可以满足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的资格需求,使他们说话有底气,工作有能力,激发自信心和创造性。二是培训能使辅导员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考核和晋升等提供基础与条件,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使培训成为稳定辅导员的重要举措。
3.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系统的培训能帮助辅导员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树立明确的专业理念;也能保障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还能帮助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和效能。总之,培训有助于使辅导员从事务型、经验型走向学习型、专家型,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素养。
4.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
系统的培训能帮助辅导员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能帮助辅导员学会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还能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开阔辅导员的知识视野,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目的与原则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目的着重于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要通过培训达到辅导员三个方面的提升:一是培养辅导员健康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格,这是任何情况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必备先决条件。二是要培养辅导员宽广的知识面。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专业方向、性格爱好、心理特征等均表现出了不同特点的价值取向,使得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强,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宽广的知识面必不可少,这同样也是辅导员培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部分。三是要培养辅导员的一技之长。现代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具备多元能力,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同样的发展空间,辅导员的培训必须结合每个辅导员自身的特点,促使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高校辅导员培训是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但这一目的的实现,要求在培训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完成培训任务和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证。
1.激励性原则
激励,就是激发人们的动机,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组织激励是调动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主要动力。培训是一种激励,通过将培训与考核、奖惩、晋升等政策挂钩,培训可以成为很好的激励手段。培训的结果总是取决于参与培训人员的热情和主动性,即积极性。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成了做好培训工作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如果通过培训,辅导员求得了自身的发展,他们就会乐于参与并积极支持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如果将培训按照年龄、工作时间、职务分组进行,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荣誉感,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针对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复杂性、烦琐性等职业特点,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全球化、网络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影响,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干扰因素更多了,辅导员所担任的任务也较以前更重了。因此,为辅导员量身定做设计培训内容,必须密切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为辅导员指明职业发展的方向,促进他们对职业全面认识、对职业发展合理规划,从而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3.差异性原则
辅导员存在着学历、年龄、工作经历、职务等方面的差异,要承认辅导员个体之间的差异,培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尽量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各种层次辅导员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形式上既要坚持集体培训、重点培训和层次性,还要做好个别辅导、全员培训和平衡性;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辅导员基本工作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培训,还要有辅导员个人心理健康培训、职业发展规划和设计等内容。
4.系统性原则
在培训总体安排上,要把培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注意系统学习和分段、分层学习相结合,避免无计划开展培训。在培训课程设置上,要兼顾辅导员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培训,还要关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增强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在培训程序控制上,既要进行培训,还要进行培训评估;既要有布置,还要有切实落实;既要有制度安排,还要有监督管理。实行系统管理,加强对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5.实践性原则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这就要求培训要根据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培训不能简单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而应千方百计创造实践机会,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使辅导员通过实践体会要领,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及时将培训与推动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并推进实际工作。唯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培训时段使受训辅导员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6.长期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不可能是一次性的高校教育所能完成的,需要在高校的工作实践中持续进行,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让每一个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以战略眼光去组织辅导员培训,正确认识智力投资和人才开发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这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但却是关乎国家大计和民族未来的、极具牵动性的长远投资。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建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体系,使辅导员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这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这支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解决现实问题对培养内容进行科学定位。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从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角度出发,不同种类的辅导员培训应实施不同的培训内容,或某些培训内容在不同类别的培训中应有所侧重。从各类培训的内容设置上看,以下内容基本是共通的。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素养的培训内容:首先是政治素质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政治热情和政治作风、政治阅历和政治经验等内容。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时事热点等。第三是道德品质素质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和群体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辅导员自身健康发展方面的培训内容,同样面临着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压力的高校辅导员自身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教育管理,而且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及其身心发展,因此通过培训促使辅导员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培训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遇到困惑都习惯找辅导员寻求帮助,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及咨询技能的培训,使其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处理相关的心理危机事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三是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内容。学生事务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涉及很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学生事务管理的培训内容一方面要围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开展培训,如学籍管理、奖惩管理、宿舍管理和社团管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帮助辅导员掌握各项工作原则,加深辅导员对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着重管理方法、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讨法”等方式进行,提高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减少工作摸索时间,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特别要注意结合网站、QQ、BLOG、FETION等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增加培训内容,从而赢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四是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内容。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内容首先包括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培训,通过专业教师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更好地认识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专业的行业背景、现状和前景,在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中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其次对辅导员进行素质测评软件使用的培训,安排辅导员参与学生职业实践,鼓励辅导员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成为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专家。
当然,上述四个方面并不是辅导员培训内容的全部,只是培训的重点和主线,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还有很多,应该进一步关注相关内容,从而使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要满足广大辅导员内在学习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发展,让辅导员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升。因此要制订实施辅导员培训规划,根据辅导员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专题的培训选题和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一是岗前培训。根据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机制,岗前培训是辅导员上岗之前的必经环节。岗前培训一般利用上岗前的暑假集中进行,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也可以由各高校自行负责。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考核细则、怎样做好辅导员、大学生容易发生的违纪现象及对策、大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等等,当然培训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以及网络知识等。培训方式一般有讲座、观摩、实践、交流、自学等,帮助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了解业务,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是日常培训。建立辅导员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的日常培养机制。日常培训的目标应该是促进辅导员不断强化应该具备的政治、道德、文化、心理等基本素质,强化应该具备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强化应该具备的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毕业生就业,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确保学校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类别,帮助辅导员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学为所需、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原则,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教育培训为重点,以辅导员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工作。总之,学生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有较高素质的辅导员的倾心投入,日常培训可以促进辅导员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深化认识、提升素质,培训应该贯穿于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
三是专题培训。专题培训是指辅导员在岗过程中,针对工作对象、工作重心和工作水平的不同,以专题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将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加强专项技能的训练,加强组织行为、领导艺术、人际沟通、班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专题培训适用于提升辅导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开展工作的应变能力,也适用于辅导员申请认定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能力资格,还适用于针对辅导员队伍中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其他层次差异的培训。
四是骨干培训。骨干培训就是站在辅导员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高度,针对优秀辅导员开展的专家化培训,把他们培养成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专家型高校辅导员。高校要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不断深造,定期举办骨干辅导员培训班,积极组织学生工作系统的专项工作研究和理论研讨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是学历培训。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学历培训一般脱产进行,脱产参加学历培训,可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静下心来学习理论,有利于对工作经验和工作规律的反思、总结和升华,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工作要求,在本校推荐免试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单独组考招收他们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他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推荐或保送优秀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或第二学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学成以后回校专职从事学生工作。
六是国外培训。国外培训和研修是提升辅导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在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咨询与指导方面,有很多理论与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培训,积极联系国外或港台地区培训机构和专业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培训,促进辅导员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选派30名左右辅导员骨干赴英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专题研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四、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与管理
培训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最常用方式,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培训的力度和科学性尚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培训机构不健全。目前虽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培训机构,但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层次和体系,它们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而且校一级培训机构常与学生工作部(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系统培训。二是培训内容不系统。当前对辅导员的培训多集中围绕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开展,其内容多停留于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方法介绍和总结、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解读等。由于缺乏对培训工作全局的统筹考虑,培训的内容有明显的滞后性,既不符合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不符合学校和学生的长远需求。三是培训方法单一。现有的培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集中学习式的总结报告大会,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是当前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缺乏交流的氛围和一对一的指导,培训效果堪忧;缺少专业训练的形式,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导致有的辅导员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但不久之后就会消退,回归原样。四是培训师资欠优。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人员多是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尽管有相当强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毕竟已经脱离学生工作一线多年,对当今时代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客观的把握,容易造成培训脱离实际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颁布及2007年首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立和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根据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的分析,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管理上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创新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的创新是培训工作的先导和核心。要逐步确立“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的培训理念[14]。具体地说,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要树立以下创新理念。
第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培训是开发人才资源,提升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各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现代教育理念又通管理科学的专业化、职业化高校学生管理干部。
第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人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继续参加教育与学习,且不拘于传统的学习与教育形式。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其自身的发展是职前与职后综合培养的结果。作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应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事业发展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有机结合体,而不应该将从事学生工作视为跳板或者是一个临时岗位。
第三,树立团队学习观念。学习不仅包括个体学习,还应包括组织的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要把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学习型的团队,促进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高。
第四,树立学习也是工作业绩的观念。学习好是个人与组织工作出实绩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作业绩的一个表现方面,要把培训学习情况纳入辅导员的考核体系,并和奖惩福利以及职业发展挂钩。
2.整合培训内容
为了使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整合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相适应。培训的内容要切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以防引起被培训人员的抵触情绪。依据培训需求,设计培训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受训辅导员的具体需要。比如:当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及生涯规划方面知识有需求时,可强化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
第二,培训内容与培训层次相适应。一方面不同的培训层次需要有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确保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特定培训层次受训辅导员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各培训层次的培训内容前后衔接,相互关联,确保培训内容的延续性和培训过程的完整性。比如:辅导员岗前培训重点是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基础培训,以便辅导员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辅导员日常培训重点是对在岗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业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辅导员高级研修重点是对有意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研修培训。
第三,培训内容要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应该能体现辅导员培训相关学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不断为辅导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3.优化培训模式
对辅导员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模式,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本校的辅导员培养模式。优化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高校设置辅导员专业,进行专业培养。高校可以尝试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等二级学科,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招收学生发展指导方向的研究生;依托法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招收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另一种是改革现有的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课程的菜单式、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管理的动态性[15]。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要、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对辅导员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培训课程的菜单式就是根据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专题设置的课程模式,让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各取所需,在完成基本素质培训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培训方式的多样性是要在培训中依据培训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自主参与性型、重视实践型和互动交流型三个方面,引导辅导员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动态性主要是根据培训情况的动态,实施跟踪管理,建立科学、准确、灵敏的信息服务系统与网络,完善对辅导员能力素质和动态观察和考评。
4.构建培训体系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是要通过对辅导员专门性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终身性专业培训体系。
第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需适应教育的战略性变化。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应彰显积极创新的教育理念,以教师教育转型为导向,以服务于高等院校分级发展为目标,促进辅导员专业的发展,开拓创新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
第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应顺应一体化教育潮流。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考虑如何做到职前、入职与在职一体化的问题。职前教育旨在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其从事辅导员职业奠定基础,因此应侧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并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入职培训旨在引导高校辅导员把职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以便较好地适应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辅导员树立专业思想,学习辅导员专业规范和要求,实现辅导员角色的转换。在职培训主要是帮助高校辅导员进行实践反思与行动研究,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注重专业规范的内化以及职业精神的保持与发挥。
第三,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应体现专家型辅导员的培养目标。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应根据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的要求,推进高层次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促进专家型辅导员的培养。在这些方面要求政府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可行、更切合高校实际和更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持续提升的政策和文件。
5.完善培训评估
对培训进行评估,既是对培训本身的考察,也是对个体能力潜质的再认识。评估结果也是奖励、晋升、综合考核的可靠依据。根据培训的不同形式,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客观要求。培训评估应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项。绩效评估是以培训成果为对象进行评估,包括接受培训者的个人学习成果和其在培训后对组织的贡献。责任评估是对负责培训的部门或培训者的责任的评估,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方向,改进培训工作[16]。
对于辅导员培训的绩效评估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反应指标。测定受训者对培训计划的反应,在培训结束过后,可设计问卷,对辅导员的培训感受、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以掌握辅导员对培训工作的真切体会。二是学习指标。受训者对培训计划中提供的知识和联系的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通过培训前后的测试,比较参训者培训前后测试的分数,观察在培训后分数是否有所提高。三是行为指标。依据受训者经过培训后在实际岗位工作中行为的改变,以判断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的影响效果。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学院领导、学生等相关人员的访谈评估来确定,也可以通过量化考核来评价。四是成果指标。测定受训者在培训后对学生管理维度中一些效果的改善程度。如辅导员所负责年级或班级学生考试作弊人数和不及格率、缺课率、学习困难生转化情况、学生日常违纪数量和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衡量的指标。
对于教育部及其培训基地、高校培训机构的责任评估指标可以从培训计划、培训设施、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6.建立培训基地
根据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化辅导员培训基地及制订培训规划,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养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意识,熟悉专业发展途径,提升专业发展技能。《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出台,提出了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基地。
第一,设立国家培训基地[17]。国家教育部应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国的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国性的高水平的辅导员培训。另外,国家教育部还应制定和出台有关辅导员培训质量的评估标准,加强对辅导员培训基地的监管和培训质量的检查,提高基地的培训质量。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承担教育部下达的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任务;二是承担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研修任务。
第二,各省市设立辅导员培训中心。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各省市应设立辅导员培训中心,专门负责对辅导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使辅导员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培训中心应具备系统的培训计划、规范的培训模式和严格的考核标准。辅导员每学期都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和交流,培训考核结果可与岗位考核和年度奖金分配挂钩。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集中省内外的优势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加强辅导员校内、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以及国际的交流,是辅导员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拓展思路,取长补短,促进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三,建立辅导员协会。通过定期举行专业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和职业研讨,例如举办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学生事务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鼓励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在学术研究中总结辅导员工作的经验。
【注释】
[1]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8日。
[2]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
[3]赵云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长安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
[4]张再兴等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5]李雪林:《上海高校辅导员日趋专业化》,载《文汇报》,2008年2月26日。
[6]王淑仙等:《专业组织: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载体》,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期,第89页。
[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http://www.gxfdy.edu.cn/daoyuan _website/article/jianjie.html.2012-12-11
[8]薛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发展》,载《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第30页。
[9]张书明主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10]匡晨曦:《加强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载《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10期,第134页。
[11]袁方:《基于“能岗匹配”的领导人才综合评价体系》,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8期,第96页。
[12]张浩:《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13]张俊宗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14]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15]何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16]姚裕群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7]陈奕:《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