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考生在申论的申发论述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论证的片面性。有的看问题极端、片面;有的轻易地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有的前后自相矛盾;如此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一则因为给定材料多是暴露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这种情况本身就给考生的思考设置了“陷阱”,稍不经意就可能朝负面去考虑、去延伸、去放大问题,以致陷入更大的片面性。二则因为不少年轻人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没有成熟的政治敏感性,有时看问题难免有些偏颇、极端,不够全面、辩证。三则因为申论考试时间比较短,题量大,再加上考试的临场压力,不少考生来不及认真、仔细、冷静地思考问题,难免忙中有误,出现一些片面性。
面对这种实际,考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以下辩证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
申论试题给定材料,相当部分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有的问题甚至是十分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创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是难免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现期,各种矛盾互相交织,我们决不可轻视矛盾和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我们党和政府解决矛盾和困难的勇气、智慧和有力举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光明的。而且,我们之所以敢于暴露这些问题,正表明我们敢于正视问题,表明我们有勇气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考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后,还可以“瞻前顾后”,看到前面推后面,依据现在判断未来。
2.全面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现象,总是以一种复杂的形式、情况存在、反映出来,而不完全是简单、纯粹的。常常可能是有正有反,有得有失,有主有次,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成功又有失误,既有顺境又有困难,既有正确又有错误……面对这些实际,我们看待、判断问题,一定要全面、辩证,要有一分为二的两点论、多点论,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全面地、系统地去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意见,以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绝不能只计一点不顾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过分强调一个因素、一种意见、一方面观点。分析问题是否充满辩证法。论据角度明确,分析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对那些内容复杂的现象,为避免片面,最好是肯定一点,顾及其他。
3.联系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有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分析客观事物的问题、矛盾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要注意到相关的联系因素。诸如分析矛盾时,矛盾对立双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联系;分析人际、群际关系时,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城市和农村、国外与国内、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联系;分析原因时,内因与外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政策原因与工作原因的联系等等。我们注意到事物、事理的联系、协调,也能够使我们认识问题更加全面、辩证、客观。
4.求实的观点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也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出发点。对申论给定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据实作出判断、分析、评价,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就要求我们在应考时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细致、认真地阅读、把握材料,认准看实材料反映的问题、情况、矛盾,决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是而非。
二是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材料从它本身孤立地看是真实的,是客观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真人真事却未必最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这种材料,就不能作为真实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了。比如一份反映某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的简报,选用了教师上街卖冰棍这个事例。而这个材料一度被人一引再引,作为了说明教师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论据。其实,这个别的、偶然的事实并没有反映出学校生活的本质,也不足以说明教师经济地位低下。而认为这反映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又会贬低卖冰棍的普通劳动者,陷入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因此,不能随便选用这类材料。这正如列宁在《统计学与社会学》中指出的:“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地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申论的申发论述必然要涉及一些具体的事实。但不要以为在文章中列举的事实越多越好,不要认为有了这些事实就有了说服力,其实不然。作者在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注意将这一件事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说和它有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是看到表面求实质。申发论述中,论述的深刻性就在这里。
三是要关注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矛盾、情况的背景,以把握有关问题、矛盾在一定范围(背景)内的地位,更为准确地判断其性质、状况、程度。关于背景问题,本书第一章已有所论及。
四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如何体现时代感?第一,审题看时代,选择立意角度、确定文章主题找到与当今时代的契合点,考虑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有什么认识。第二,选择新材料,文中论据内容适当选用新近发生的事。第三,引用流行的大众语言,给文章打上时代的印记。
5.“平衡”的观点
这是说在阐明观点、主张、看法时,要注意运用“平衡”的手法。即在强调一个主要观点的同时,不忽视次要观点,特别是不同的观点;在突出一个主要意见的同时,不忽视其他的意见,尤其是相反的意见。说话写文章注意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绝对话。
这并不是说,肯定了主要观点,就一定要同时陈述次要观点或者反面观点;在突出主要意见时,就一定要同时说明其他意见或者相反的意见。而是说,我们在强调主要观点、主要意见时,要想到可能存在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特别是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我们陈述看法时,就不会出现片面性,而显得客观、辩证。也就是说,要善于看了这面想那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考生在分析问题时,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有说服力,逻辑思维严密,在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的同时,要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面。这也要求注意思辨性,能够写出两面内容,注意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在申发论述时运用“平衡”手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判断的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我们把判断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单称判断是对事物个别作出的断定,例如“刘某某是抗震救灾的先进个人”。特称判断是对事物部分作出的断定,例如“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志于当公务员”。全称判断是对事物全体作出的断定,例如“这些腐败分子都是共产党的败类”。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特称判断误为全称判断,脱离实际地轻易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犯轻率归纳的错误。申论申发论述所指向的往往是矛盾、困难和问题,对这些负面状况,尤其要注意不要以偏概全,搞“一刀切”。
(2)注意模糊语言的使用。这在本书第四章“七、议论文的语言”一节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恰当使用模糊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片面性。尤其要注意,不要说绝对的话、极端的话、过头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