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比较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因果法、反证法、归谬法等等。
1.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在提出问题或论点以后,举出实例,通过实例来说明或论证自己的观点,亦称“例证式”。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也就是用事实进行论证,更确切地说是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证。即在经过审题,确定中心论点之后,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来加以论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恰当地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这是最常见、最易于掌握、最普遍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例证法的思维模式是:—→论点论据+—→分析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提出论点,然后举出一些事例论据,证明论点的真实正确,作出结论。或者先提出论题,引入思索,然后举出一些事例,从事例中引出论点,再举出新的事例,进一步深化论点。例如:
当前,大学校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一年浪费电133682度,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某校一年全校浪费的水费高达32万元;某校一个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上百万元。而在不少学生宿舍,他们的电脑即使没有用,常常也是通宵达旦地开着。显然,在提倡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我们大学校园里的这些新型浪费,十分令人担忧。这既造成了物质和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可见,加强对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取真实、贴切、典型、新颖的事例,用来证明论点的成立。
所谓真实,就是事例无论大小巨细,都必须实事求是,不容半点虚假。在例证式议论中,事实是作论据的,论据虚假,只能导致论点的动摇。申论的议论文写作,大量存在反面例证,在表述上尤其要有分寸感,避免陷入绝对化,避免以偏概全。一般来说,对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比较随意地列举,对比较生僻的事实,就特别要注意其可靠性。
所谓贴切就是所举事实与论点有着内在联系,不牵强附会。要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不能论点言东,作为论据的事例言西,论点论据材料成为两股道上的火车,南辕北辙,互不搭界。尤其要避免被事实驾驭而转移论题。内涵比较丰富的事例总是多侧面多含意的,引用事例并不是引用它的全部内容,而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部分,即事例与论点相一致的那个切点,其他方面在引述或分析时就要舍弃,否则就不贴切了。例如下面一段话,就有观点与材料脱节之处: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有的毕业生挑肥拣瘦,找工作工资要高,工作环境要舒适,工作要轻松,这些想法都是脱离社会实际,极不现实的。而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甚高,工作要超负荷运转,经常加班加点要不计报酬,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劳保条件极差,而所付工资又极低。这些择业观念都是不对的。
所谓典型,就是在同类事例中有代表性,在论证时能以一当十。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鞍钢出了个孟泰。他用业余休息时间把撒在地上的废铁、各种锈蚀了的零件都拾起来交公,一年时间,就拾了一仓库这样的零件,人称“孟泰仓库”,他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他的这种一心为公、为国家节约资金的精神,叫“孟泰精神”,如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节约型社会》这篇文章,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而“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矿工聂清文临死不忘欠他人债务,这两个材料在涉及诚信的文章中,当然也是极为典型的事例。
所谓新颖,要求考生选用的事例不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老是使用大家熟知的材料,而要有新意,要尽可能给阅者耳目一新之感。新颖的事例有时可以给论点带来新意,同时能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敢于从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富有新意的典型事实材料,敢于摘引文献资料中那些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例子。如要列举较多事例,则应注意角度的变换,不应总是同一类材料的罗列。对于老事例,有时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对大家公认的正面事例,有时也可以用来论证否定性的观点。
(2)使用具体的事实做论据时,不可过详。议论文的举实例,不要求新闻报道的六个“W”,那些具体的描写,只能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使文章不再像是一篇议论文。应该知道,议论文中“举例”的目的,是用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过详的事例,只能使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直观。当然,也不能“苟简”,叙述事实也不能简洁到说不清事实的程度。
(3)要善于取舍。事例可以多举,也可以少举,但应注意详略适当和排列顺序。人们不了解的事实,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写得稍微详细一些;人们了解的事实,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写得简略一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熟事虚用,僻事实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要简单笼统一点,而人们比较生疏的事例却要具体一点)。例如涉及节约时间这类题目,一般人可能都举先进人物学习、工作中善于挤时间、珍惜时间等事例,举雷锋的“钉子精神”。这样的例子就是“熟事”。在论说中简单提一下即可,不要展开论述。而下面这样的事例就是“僻事”了:有一个农村青年忙于科学种田致富,因而将原先步行进城和回家,改为坐公共汽车甚至轿车进城回家。老父亲责怪他忘了勤俭节约的作风。他却说,有了时间就能多作贡献,花一点钱买时间回来是合算的。常言说“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我只用几块钱就能买回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几个小时所能创造的财富可以超过所花的车费,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这个事例新颖,能发人深省。放在节约时间的文章中,能比较充分地说明新时代的时间观念,以此论证“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观点,说服力就很强。
(4)在论证过程中,切忌把证明论点的事例简单相加,宛然成形,却毫无生气。应该揭示事例和论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论证过程变成一种理论上的阐发。要在对论据的分析与阐述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也就是不要有例无证,忽略论证环节。应注意把道理讲透,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据和论证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举出事例的同时,及时地加以分析、论证,使论据和论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论据都紧紧地和论点联系起来,使论点得到更有力的证明。试比较下面两段例文:
【例一】 有的毕业生留恋大城市的繁荣、舒适、方便,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有的眼界甚高,一外资二国企,不去乡企、民营和个体;有的追求享受,只愿坐办公室,不去现场和工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正确的择业意向。不少大学生投身西部创业计划,为西部大开发建功立业;有的自愿到贫困山区当基层干部和小学教师,为艰苦地区农民致富贡献青春;有的投笔从戎,到军营经风雨、见世面,把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给国防建设事业;有的放弃优越的条件,自主创业,办起了养猪场、修鞋店、加工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了成才大道……可见,能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例二】 有的毕业生留恋大城市的繁荣、舒适、方便,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有的眼界甚高,一外资二国企,不去乡企、民营和个体;有的追求享受,只愿坐办公室,不去现场和工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这种落后的、陈旧的择业观,限制了青年人的发展与成长。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正确的择业意向。不少大学生投身西部创业计划,为西部大开发建功立业;有的自愿到贫困山区当基层干部和小学教师,为艰苦地区农民致富贡献青春;有的投笔从戎,到军营经风雨见世面,把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给国防建设事业;有的放弃优越的条件,自主创业,办起了养猪场、修鞋店、加工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了成才大道……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务实的择业观,在毕业生面前展示了无限广阔的成才空间。真正是“进一步”,海阔天宽。可见,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是“英雄”没有发现或者无视“用武之地”。
例一在举出实例后,缺乏分析,因此论证乏力。例二下面加点的语句是必要的分析,显得论证有力。而不善分析恰恰是不少考生写议论文的通病。
(5)考生都应掌握好如下运用事例的技巧。
——典型用例。即枚举个别典型事实。由于追求总体性事实有时不可能,有时也不必要,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就采用枚举个别典型事例的论证方式。使用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面周到,但要尽可能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同时,由于单纯枚举事例很容易流于肤浅和空泛,不利于对观点和材料做进一步的分析,也无法深化论点,因此,在运用此法时,一般都很重视抓住个别典型事例做重点分析和阐述,有时甚至追求细节的准确性,做到有点有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相当的深度。这样的典型事例分析,往往能把抽象的或深奥的道理与具体生动的事实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刻,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要注意,典型用例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只能列举极个别的例子,如果这些例子是孤立的、例外的、片面的,那么,作者和阅者都会被这些例子蒙蔽。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要十分谨慎。
——集中用例。用三五个事例同时证明一个观点,以便显现出议论的力度和气势,一方面表达出论点的正确和鲜明,一方面给读者以感染的力量。集中用例要注意三点:第一,例证要多种形式,要变换角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重复罗列;第二,叙例要简洁,要扣住论点使用例证材料;第三,举例之后还要分析,不能仅仅摆出几个例子就算完事。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或含有深意的事实,还要作些分析和说明,以启发读者从中领会所要证明的问题和观点。
——并列用例。即用几个不同侧面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中心论点,有时候是直接支撑,有时候是先形成分论点,然后再支撑中心论点。用此法组织文章,可以显现出思维的严谨和思路的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使用并列用例,除了注意用例的多角度和叙述中穿插分析之外,还要注意事例与事例之间的连接或过渡,使之浑然成为一体。为了防止典型例证可能出现存在孤立的、例外的、片面的弊端,例证所使用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地有多方面的代表性,或者说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同一类型的材料。在时间上、地域上、性质上、角度上越是多样化,例证的概括性便越高,说服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在进行事实论证时,要把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结合起来。所谓流畅性,就是能从一个例子迅速地联想到一系列、一连串的例子。所谓变通性就是在这一系列的例子中,在角度、地域、性质、时间上有所不同。
——对举用例。这是将正反相对、是非分明、矛盾对立、好坏有别的例证同时举出,形成对照、比较,以增加议论的深刻性、感染力。申论的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此法甚多。注意用例的个数不必拘泥,有时可用多个“误例”对一个“正例”以烘托“正例”的突出;有时可多个“正例”对一个“误例”,以利于引申、阐发。
2.引证法
又叫引证式、事理引申、道理论证。就是运用人们已知的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理论论据一般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公理、定理以及内含警策的格言、谚语、成语等。这是一种运用演绎推理形式,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论证的方法,所以又叫“演绎法”。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干部和党员都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发扬民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央的决策是在广泛地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央允许同志们遵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提出意见,但是绝不准从事党章所不允许的活动。这就是说,我们并没有限制民主。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允许随便发表和中央相对立的意见或不一致的意见。我们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道理:“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这里面提到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干部和党员都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这个论点是很有力量的。
刘勰说:“明理引乎成辞。”“成辞”即所引的理论论据。由于“成辞”的内容已被公认,已经考验,是客观真理,无须再加证明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鲜明的理论色彩,所以,直接引入证明论点,既能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给人以确凿可靠、不容置喙的感觉,又能给人以精练深刻、生动活泼的印象。而运用引证法提出问题,还可以使人感到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运用引证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有不可辩驳的力量。由于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可见,考生如果平时积累些众所周知的科学道理和原理,包含人生哲理的谚语、成语和名人的经典论述等公认的真理,并且娴熟于心,那么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调动、应用、引申,演绎出一篇理由充足的文章。也可以显示考生丰富深厚的阅读积累、知识积淀,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写大学毕业生艰苦创业,如果将鲁迅的有关路的论述作为前提,来加以申发论证,那是可以讲出和引发出一番道理来的。鲁迅在《随感录十六“生命的路”》中是这样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其中“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道理,可以推衍出走人生创业道路,需要敢闯和不怕艰辛之理,这是自然而又深刻的一种论证。又如,《创业成才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写道:“鲁迅先生曾说:‘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让我们将鲁迅的这段话,写在自己即将启程的创业之路、生活之路的路标上吧。”又如《呼唤更多的“廉内助”》的结尾:“写到此,不禁又想起了陈毅元帅那朗朗的告诫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愿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都永远牢记住这一至理名言。”这些结尾,简洁明快,含蓄深蕴,让人难忘。
引证法的思维模式是:论点—→引据+据例分析—→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引经据典作为理论论据,再简要分析阐发论点。例如:
古往今来,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提倡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精辟概括。每个公民都要坚持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党员干部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示范群体,更要言必践,行必果,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成为诚实守信的积极实践者、坚定维护者,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引证法可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照录原文的,称为直接引用,应当用引号,表明未做任何改动。原话较长,做了压缩、概括的,称为间接引用,间接引用不能加引号,以表明并非原文。间接引用一定要符合原意,概括准确。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引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贴切、自然。即所引用言论的内容要和文章的观点一致,使文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2)要准确。即所引言论、事例要讲究内容的科学性,理解的正确性,运用的针对性。不能生拉硬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3)要精辟。即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引用的言论。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一般来说,不要引证过多,不能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
(4)要新颖。无论引用什么内容,都要与时俱进,力求出新,突出时代精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申论的议论文写作常常要引用领导讲话、文件规定,涉及这些引语时,一定要按现行规定,切合当前实际。必要时,引用成语、谚语、熟语,还可以“反其意而用之”。例如本书第148页例二中的“进一步海阔天宽”,就是对熟语“退一步海阔天宽”的反用,这样的“反用”,使人视觉一新。这类从警句、格言、谚语中脱胎而出,经过作者推陈出新,化用、反用、巧用引语,还可以达到以少胜多、幽默别致、妙趣横生的效果,或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不失“旧瓶新酒”之妙,从而加深了议论的深度,对阅者起感染作用。
(5)必须注意使精当生动的引语与具体深刻的分析有机结合。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引用别人的话要和自己的分析议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理有据、逻辑性强。要把论题和论据充分地、有机地、严密地联系起来;缺少这一环,就只是单纯地引经据典,就会削弱议论的思辨性与逻辑性,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但是,也要让阅者能够清晰地分清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话,哪些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议论、阐述和评价,决不能混为一谈。
(6)要经典。引语要具备权威性、经典性。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为证明某论点,去引用我祖父曾经怎么怎么说、一位农民工怎么说或者某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如何等等,这是不够恰当的。
3.对比法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比如在论述党的某一经济政策的正确性时,往往讲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产形势,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可使正确的事物与错误的事物截然分明。运用对比法,可以使道理不言自明。
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由于申论给定材料大量涉及反面材料,为了肯定正面观点,常常需要以反衬正,或者以正衬反,这就势必需要正反比较。所以,在申论的议论文写作中,要经常运用这种论证方法。
对比式议论的思维模式是: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提出论点或者论题,然后举出某事物,紧接着列出与之相反或者对立的事物,再据此对比分析,作出结论。例如:
诚信是衡量人们品德的试金石。湖南少数党政机关干部拖贷几十亿元、欠贷长达一二十年不归还的失信行径,和矿工聂清文遇矿难将生死置之度外,临终还信守承诺,把欠他人债务写在安全帽上的惊世骇俗之举,形成了天壤之别的鲜明对比。面对普通群众聂清文高尚的诚信品德,不注重诚信的党政干部应该感到汗颜。一个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话题,不由得摆在了我们面前:党政干部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对比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的放矢,明确对比的目的。通过对比证明什么,要想清楚、想准。
(2)运用对比分析,可以先反后正、先正后反或正反交叉使用,这是没有定法的。关键的问题是找准对比的着眼点,看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达到预定的写作目的。
(3)比较的标准要一致,要有对应和对等要求。对应指对比的事物要有相比的对应点,如甲的廉洁表现与乙的廉洁表现。对等指对比的项目要相等。
(4)可以横向比,也可以纵向比,这要看论证需要决定。有时,为了论证更全面、深刻,也可以采用综合比标法,即从纵横等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相关事物进行全方位的对比。
(5)要善于分析,成功的对比论证总是和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论证才能深入。
例如本书第148页论及毕业生不同的择业观时,就采用了对比法。运用这种方法是正反事例对用,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6)议论文的标题也常常以并列短语的形式运用对比法。如“文凭与水平”、“平凡与伟大”等,其肯定与否定的对比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类比法
也叫类比论证。这种方法是把两类或两个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已知事物的某些特点推出另一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点,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来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换言之,就是用喻体的道理来说明本体的道理,借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论证抽象道理。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这种类比论证时,特别应当注意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如同上例。如果不属一类事物,虽有某些相似之点,只可以比喻,而不能类比,例如把革命人民对反动派的坚决斗争同武松对老虎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比喻而不能类比。
类比式思维模式是:论点—→甲事物+类比事物—→类比点—→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从喻体入手,先引出喻体的道理作为议论本体的基础;然后抓住两种类比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使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再在类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
大量事例证明,腐败分子往往总是把自己的劣行掩藏得很深很深。这就像《聊斋》中的画皮那样,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台上讲官话、台下讲鬼话的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是如此;当面满口仁义道德,背后浑然男盗女娼的“广西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克杰是如此;人前正人君子人后恶贯满盈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也是如此。他们身居高位,道貌岸然,但骨子里都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小人。我们必须加强有效的监督,识破这些腐败分子、贪官污吏的伪装,撕下他们的画皮,还其本来面目,把他们的劣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类比法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引用一个典故和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某个问题作比较来证明论点。这种方法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自然亲切,增强了议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类比法富于启发性,便于读者理解其论题。它可以把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是一种“化难为易”的论证方法。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类比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而且,所比的类似点必须属于事物的本质属性。
(2)被选来作类比的事物应该是大家熟知的、浅显易懂的。如果不是这样,选用的事物是人们不易理解的,那么这样的类比不但不会使议论“化难为易”,反而会给议论增添麻烦。
(3)被类比的事物,必须不含有同结论相矛盾的性质,否则结论就会是虚假的。还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4)类比论证就是把两类或两个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已知事物的某些特点推出另一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点的方法。而比喻论证是把抽象的道理通过打比方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的议论方法。二者区分的关键是类比论证通篇运用一种比喻,比喻论证则是一篇之中运用多种比喻以多角度来证明事物的道理。
(5)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单独运用类比论证,就会显得不够充实,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5.喻证法
也叫比喻法、比喻论证,是把抽象的道理通过打比方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的议论方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比喻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寓言、传说等。“喻巧而理至”,运用此法道理能讲得通俗形象、深入浅出,容易让人接受,并且有一定的感染力,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同论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有些喻体完全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事物),通常还得从正面加以阐述,意思才能明确。所以,它不能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只能借用来作为论证的辅助手段,要透彻有力地论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实际材料进行研究。
喻证法的思维模式是:论点(本体—→)比喻材料(喻体)+—→分析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提出论点,再引出比喻的材料,然后抓住论点(即本体)与比喻材料之间的相似处来分析,从而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几起因终日忙忙碌碌而无暇顾及休息和健康,乃至“过劳死”的事例,使我明确了一个道理:人一生中的工作、做事都不能安排得太紧太满,像上紧“发条”的“钟”,终日摆个不停。这也使我想到了国画中的“留白”。如果一张白纸都画满了,没有什么空白,显得十分拥塞,缺失“疏”与“密”的对比,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地,就会缺乏艺术性,就不受看。其实,我们的生活、生命也是如此。为了成家立业、报效社会,我们固然需要努力奋斗,尽力拼搏,但是我们的奋斗、拼搏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本钱”。如果失去了健康,不但不能更好地奋斗、拼搏,甚至可能给家人、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我们在竭心尽力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善于“留白”,学会生活,注重适当休息,关注健康,把这同样看作是与事业同等重要的大事。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喻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清洁工、绿化工比喻成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抹布、扫帚,能使城市美化、绿化起来,自己却越来越脏,如果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因此决不能用。
(2)二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常见的、浅显的事物,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使读者一看就懂。
(3)用作比喻的材料(喻体)和所要证明的论点(本体)性质不同,但要有相似点,否则,便构不成比喻。
(4)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5)要注意,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是不同的。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而在比喻论证中,比喻事物和被比喻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中的喻体是作为文章的一个论据出现的,占有较大篇幅;而借用打比方修饰词句的比喻方法,则常常是个别语句。
(6)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也是有区别的。在类比论证中,拿来作类比的类比者,必须是真实的事件;而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既可以是夸张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只要它所包含的道理是真的就可以。在类比论证中,类比者与被类比者必须是同类事物,并且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然后推出要论证的某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而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与被比喻者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事物,除了在所喻的一点上相同外,其他方面都不相同。比喻论证中的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必须是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7)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6.因果法
又叫因果论证法、因果互证法。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通过对事物的成因、结果的分析,以说明事物特点,从而证明论点。可以由原因推断结果(由因及果),由结果推断原因(由果溯因),或者由原因推断原因(由因及因)。这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分析来龙去脉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很重要,因为议论文的目的在于阐述原理,揭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指出事物的发展前途,使读者明了实践的方向。这就需要把事物的因果关系讲清楚,才能对读者起引导和教育作用。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在议论文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因果法的思维模式是:论点(结果)—→原因(论据)+分析—→结论。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原因论据并分析,最后作出结论。或者先提出论题,然后列举原因并予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论点)。例如申论作文《两种思路共话“三农”》中的一段: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加快非农化来解决农村的基本矛盾。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迅速增长的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就很难收到明显的成效。因此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最终靠加快城市化或非农化进程,把广大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通过工业现代化,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通过城市化,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成为非农民,从根本上改变多数农村人口为少数城市人口提供农产品这样一种分配格局,解决客观存在的人地矛盾;通过减少农民而最终富裕农民,从而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也正是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率高的发达地区农村农民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问题愈加突出的原因所在。因此,化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困难,其根本在于化解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农业的出路在于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农村的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很大比例成为非农民”。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战略思考之一。
考生写议论文常见的毛病是说理说不到点子上,或者片面性大。就其本质来看,是对整体认识的问题,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是有因没果,或者因与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学会使用因果法,对提升议论的理论层次,显得非常重要。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因果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来论证的结果,必须和原因有必然的联系,才能进行推论。
(2)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多因素地分析原因和结果,例如本书前面提到过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宏观或者微观原因、历史或者现实原因、认识或者实际原因、领导或者群众原因、个体或者群体原因、本质或者表面原因、单个或者多个原因等等。尤其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主要原因指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练。
——分析产生原因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深入进行因因分析,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种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
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揭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揭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3)可用原因来证明结果,也可以用结果来推导原因。这种论证方法,使材料与观点统一起来,具有雄辩力量。
7.反证法
反证法,又叫“反面论证”,它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论证论点的一种方法。它是由证明反论题(与原论题矛盾的论题)的错误,来达到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可以先驳倒与此相矛盾的另一论点,从而以后者的错误来证明前者的正确;或者相反,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可先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来论证前者的错误。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面讲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
反证法的思维模式是:否定结论—→推导出矛盾—→证明否定结论为假—→正面结论成立。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设立反论题的否定结论,然后从反论题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明显虚假的结论,从而证明反论题为假,再得出结论证明论题为真。例如:
强调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就能够不讲节约,不讲艰苦奋斗了吗?如果说“能够”,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那就没有必要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国策,我们这样一个水资源、石油资源等等不少生活、生产资源都比较短缺的国家,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即使我们逐步实现了小康,即使我们生活更加富裕了,但是节约的观念不能改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掉。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但在反证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些步骤,例如下述例子中就省略了第三、第四步的语言表达。从反论题出发,加上其他明显为真的判断来。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丢掉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根本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路线,就是要放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绝对不会同意的。
可见,运用反证法,有时三言两语就论述了一个复杂的论证过程。恰当地运用反证法,以同自己的主张相矛盾的反论题的错误加以证明,常常可以使论证更充分,析理更深刻,说服力更强。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反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反证法,必须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观点。否定错误的观点,也就证明了正确的观点;肯定了正确的观点,自然就驳倒了错误的观点。两个观点相反相成,互相反证。运用反证法时,不要离开这正反两个论题,而且二者的关系不是同一的,必须是矛盾的,否则就会将自己的正确论题和对立面的谬误论题混为一谈了。例如下面这种运用反证法的写法,是符合这种要求的。
我们主张在处理“我”与“人”的关系时,要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有的人却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虽只是简单的句子顺序的调整,但却反映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后者为人处世的出发点是索取。按照这种观点的逻辑,必须先索取到别人的“给予”,然后才谈得上对别人的“付出”。显然,这种想法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自私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何言团结友善、助人为乐?何言社会的和谐?所以,必须先做到“我为人人”,才可能得到“人人为我”。
(2)注意反证法与“对比论证”相区别。“对比论证”是论证同一观点时,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而反证法则是有两个对立的观点存在。
(3)注意反证法与归谬法的区别。反证法与归谬法均属广义的反证法。为了学习使用的简便,才将其分为两种论证方法。反证法是直接反证,归谬法是间接反证;反证法用于证明,归谬法用于反驳(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二者的理论根据不同:反证法是通过确定反论题与原论题有矛盾关系的判断的假,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是通过确定与被反驳判断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判断的真,根据矛盾律,确定被反驳判断的假。对此,考生大可不必了解了)。
反证法运用直接反证,如论证“时间的重要性”,就先从不重视时间入手,论证它的危害和错误,由此间接证明了时间的重要性。又如,论证“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先从反面论证不遵循科学规律,不调查研究盲目乱闯的弊端,再来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使正面立论的基础更加坚实。归谬法的间接反证,如有这么一个申论材料: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一个掉入粪池的农民,不幸身亡。一位自称“多言”的人,认为大学生的价值比农民高,所以,他不应该下粪池去救农民。有人以《如何衡量生命价值》为题作文,就用了归谬法。他先将“多言”的观点加以延伸:
假如“多言”掉进了粪池,让我们运用“多言”的理论来作一番推算吧。“多言”的同学们不该去救他。大家“价值”差不多,丢了半斤获得五两,弄得不好还全赔上,不合算。“多言”的老师们也不该跳下去救他。这是用大“金子”换小“金子”,自然也不合算。找个中学生来救你吧,还得算一算,他将来的价值是不是会超过“多言”,说不定,他也许会成为郎平或者陈景润式的人物呢!工人、农民就更不该去救“多言”了。一个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难道为了去救一个消费者冒生命危险不成吗?
然后再正面论述价值问题:
“多言”呀“多言”,你周围就有不少品德高尚、懂得什么是生命价值的人,好好向他们学习吧!今年夏天,杭州师院生物系同学去普陀实习,两个女同学被海浪卷走,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跳进发怒般的大海,冒着死的危险抢救她们。对于这件事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呢?愿“多言”懂得生命的价值,从而真正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为国家创造大于本身价值的价值。
文章运用归谬法推导出荒谬的结论,幽默生动,令人信服。
8.归谬法
又叫引申论证法,是反证法的一种,也是反驳论题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就是明知对方论断错误,却先假定它是正确的,然后将对方论断作合乎逻辑的引申,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题是不能成立的。“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对立的。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章。归纳法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法。运用此法,易于把对方的荒谬可笑之处袒露在读者面前,使人看清其谬误,达到不攻自破之目的。因而它有时比正面反驳更为有力,并富有幽默,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和驳论效果。
归谬法的思维模式是:对方谬误论点—→推导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设定论点正确。其结构布局一般是先假定对方论点是正确的,然后按假定推导证明对方论点,再作出否定对方论点的结论,最后从反面得出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例如:
在广州地铁线网票价听证会上,一个“听点”引出地铁公司总经理卢光霖一段“妙论”。“听点”是:“每个地铁员工有3名直系亲属可免费乘坐地铁,这是保证地铁正常运营所必需的成本吗?”“妙论”是:“众所周知,目前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地铁又是恐怖分子的重点袭击对象,所以必须加强地铁车站、月台、车厢内的反恐力度,地铁员工的力量毕竟有限,而地铁公司又希望每趟列车在碰到任何情况时都有人能够及时地指导救援,那么这些地铁家属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地铁义务安全员的重要职责。”
之所以称“妙”,是因为卢总经理说的理由谁也想不到,一语点醒梦中人。加强反恐力度,当然是件大好事,乘客负担这笔成本还有什么不情愿、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不过,我们可以从就职于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嘴里,得出一段学舌——有必要给每个税务员工分3名直系亲属免税名额,因为众所周知,目前偷税现象严重,所以必须加强各环节护税力度,税务员工的力量毕竟有限……扯到偷税来调侃反恐,卢总经理或许会说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就直接谈地铁反恐吧。如果员工家属免费乘坐地铁不限直系、不限3名,有多少算多少,反恐队伍岂不更壮大?如果地铁公司不小气得只给他们免票,而是像对待员工一样发工资、奖金、福利,他们反恐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岂不更高涨?如果地铁公司手笔更大,将员工家属待遇扩至所有乘客,把车站、月台、车厢内的每个人都变成义务安全员,反恐力量岂不更强?再说,地铁是反恐重地,铁路、航空、重点厂矿、建筑是不是?如果纷纷效仿……上述“如果”,都在开常识的玩笑。桥归桥,路归路,免票乘车就是地铁员工家属的“福利”,拿什么加强地铁反恐力度、“国际恐怖势力猖獗”说事?“妙论”之谬,恐怕卢总经理回过头听听自己的话,也会感到无颜。
大抵也非小看公众智商,牵强附会乃是迫于无奈,反证了员工家属“靠车吃车”是利益集团不当特权之表现。
广州市人大代表冯冬桂说得好:“应革除地铁亲属的这种特权。”
上文正是运用了归谬论证,驳倒了“地铁员工有3名直系亲属可免费乘坐地铁”的不合理规定。
申论议论文写作使用归谬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归谬法的特点是“设假为真”、“推类至尽”,是把对方逼进自相矛盾、无法解脱的境地。其结果必然具有讽刺的力量。
(2)注意“引申”合乎逻辑,“归谬”符合事理。当我们发现对方意见谬误时,不予驳斥和争辩,而是顺着他的思路,把谬误推导出来。对方的意见原来可能只考虑到一方面的效果,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而归谬论证就有意朝这些“另一方面”推导。这种推导有时可以适当夸大,使谬误更加明显,这就等于给对方戴上望远镜与显微镜。在整个推导过程中,自己始终表现得十分真诚,而且越真诚效果越好。对方感到你如此真诚地按照他的意见进行设想,而结果又是如此荒谬,往往会禁不住哑然失笑。这笑是笑他本人的愚笨,于是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归谬论证法的效果。
(3)要注意不同的归谬方法。归谬法通常又分为演绎归谬和类比归谬。
——演绎归谬 先假定承认对方的议论并将之作为论证的大前提,然后沿着对方的逻辑加以延伸,从中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使对方观点中原本不甚显著的错误,得以“显微”、“放大”,从而有力地揭露其荒谬。运用时要注意:一是确定对方论点是荒谬的,而且不能歪曲延伸;二是延伸要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如果延伸的内容与对方观点无相似之处,也就失去了辩驳的力量。
——类比归谬 不直接否定,甚至假设承认对方的谬论,但不作延伸,而是按照被驳观点所存在的道理,模拟出一类有相似道理而又荒谬的议论与之相类比,从这一议论的荒谬中,暴露所驳议论的荒谬。运用时要注意:一是所驳的错误议论与模拟提出议论必须相容、相交;二是模拟提出的议论必须是有明显的荒谬性,否则就难收到类比归谬的功效。
(4)反驳错误论点时也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归谬法。“一招制胜”的归谬法并不是反驳的唯一方法,有难度的、正面的反驳,仍然是反驳的主要方式。要力求驳倒对方错误命题,但是不要歪曲、夸大对方的错误命题,不能转移论题。比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到底伟大不伟大,取决标准在于自己享受的同时,能带给别人也享受,还是破坏别人的享受。”而一篇反驳这个观点的议论文章写道:“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逻辑,那么文天祥是不够伟大的,而汪精卫却很伟大。文天祥被蒙古军队俘获之后,只要他答应投降,立刻就可以当宰相。面对点点头就能到手的逼人富贵,文天祥却选择了断然拒绝,从容就义。他自己不享受,也破坏忽必烈的享受,怎么能算伟大呢?汪精卫就不一样了,他叛国之后,不仅自己很享受,日寇也很享受,追随他的大大小小的汉奸也很享受,依茅先生之见,汪精卫不是很‘伟大’吗?”这是通过任意选择概念(“享受”与“别人”)的内涵和外延来给对方“归谬”。用这种办法,几乎可以颠覆任何没有做出概念界定的一般性命题。但这对于被反驳的观点是不公正的,因为原命题中根本就不可能包含这种特殊的结论。显然,这也是篡改了对方论点。可见,归谬法在实际写作中的使用是值得小心的。我们不能只因为它是反驳的一种利器,有非常好的阅读效果,而忽略了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规则和规律。考生在申论写作议论文需要驳论时,要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归谬法。本书是为了比较完整地介绍议论文才提到了归谬法,而从申论考试实际来看,我们并不提倡使用归谬法。
上面列举了几种主要的、常用的论证方法,其中,除了归谬法专用于驳论文章外,其余几种对于立论、驳论文章都是适用的。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在申论议论文写作时,掌握摆事实(例证法)、讲道理(引证法)、打比方(喻证法)、做比较(对比法、类比法)、析因果(因果法)等论证方法就足够了。
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不难把握的。有时,我们所以感到难,除了由于书本介绍有关知识时显得过于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学习脱离实践的原因。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知识都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掌握论证的方法,也是这样。只要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我们日常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再借鉴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又坚持练笔,一定会很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