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究目的与手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观察者采取的观察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观察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观察的场所进行划分,或者按照观察者或者观察对象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
(一)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许多学校都设有观察实验室,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细微地进行学习和临摹。实验室观察设备通常包括单向透镜、摄像机、录音机等。这些设备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观察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实验室观察运用在教育学上的研究比较多,例如实验室小组游戏和活动,就可以让老师有一个整体观察学生人际关系的机会,从中发现哪些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小组中,而哪些学生可能迟迟不能进入小组中,并且很难与其他人结成小组,这说明这样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可能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实验室观察比较适合个案心理调查,而一旦要调查一些宏观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不可能把这些东西都搬进实验室。
在我们所进行的实验室观察中,尤其是单向透镜的实验室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访谈语言、表情和态度的机会。我们采取这种方法是为了更加细致和具体地了解某些人内心的心理情绪反应,尤其是对医患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心理疾病的患者。
社会现象的观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实验室,某些自然场所也可以成为自然实验室,一所学校、一所医院,或者一个村落,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平台。这些实际场合所衍生出来的社会现象是真实存在发生的,每天所演绎的事件就是一个自然过程。由于自然场合的重复性,这使得人们的观察结果可以在生活事件的重复中得到确认。
(二)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也就是说,观察者要与被观察者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对方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直至被观察对象所在群体接纳为其内部成员。所谓参与式观察,是指观察者亲自投身到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一员的同时所进行的观察。虽然参与式观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对研究者的进入却有一种条件,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融入性的问题,是参与式观察的重要标志。非参与式观察就是观察者置身于所观察的对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非参与式观察一般都是与研究者保持着某种心理距离,在非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可能要自己承担起个人的生活食宿问题,他们把自己通过感官接触到的一些感性东西进行理性思考,并且从思考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把一些现象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程度。
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观察当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角色关系的变化。例如,在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当中,一开始他们作为外来者,是以非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关注当地的社会全貌。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深入,他们就成了社区的成员之一,于是自然就发生了角色的变化,他们融入社区,与该社区成员互动,并与社区成员之间产生认同。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这两种观察类型各自有自己的优劣。参与式观察可以较为同情性地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即观察者的参与影响了原先的自然状态,造成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霍桑效应”就是讲的这个知识。非参与式观察则比较客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没有主体之间的纠葛关系,但是这同时也容易产生研究的伦理性问题。
(三)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一种比较程式化的观察活动,研究者事先设计了统一的观察对象和记录标准,对所有的观察对象都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规格。这种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对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分析。非结构式观察是指研究人员事先并不关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和特征,只是当行为发生时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
根据观察者以及所观察事物的状态来分,质的研究中的观察还可以分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从观察者的角度讲,静态观察指的是观察者固守在一个地点,对某现象进行观察。静态观察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动态观察指的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一起移动,随对象的地点、时间变化而变化。动态观察可以是一个短时间的观察,也可以是一个长期的追踪调查。由于长期的动态观察可以捕捉到事情发展的过程和变化形态,大部分人类学家在实地观察时都采取这种方法。
(五)探索型实地观察与验证型实地观察
按照观察的目的,实地观察还可以分为探索型实地观察和验证型实地观察两种形式。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现象(通常是对研究者来说不熟悉的现象)进行初步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在验证型实地观察中,研究者已有自己初步的理论假设,观察的目的是对这些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使用探索型观察的形式,因为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验证现有理论,而是理解社会现象。
(六)直接型观察与间接型观察
根据观察者与观察现象的接触方式来分,质的研究中的观察还可以分为直接型观察和间接型观察。直接型观察指的是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者身临其境,记录亲眼看到和听到的所发生的事情。间接型观察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对物化的社会现象进行查看,以此来认识研究的对象。其手段包括物质痕迹观察,如通过查看哪些书刊磨损得比较严重来推测这些书刊比较受读者欢迎。与直接型观察相比,间接型观察对被观察者的正常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困扰,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考察。但是,由于间接型观察的内容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不同步,研究者很难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效度检验。例如,造成上述书刊磨损的原因也许不是因为受读者欢迎,而是由图书馆本身管理不善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质的研究者通常结合间接型观察、直接型观察以及其他研究方式(如访谈)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多方验证。
(七)长期观察、短期观察与定期观察
按照观察的时间安排来分,实地观察还可以分为长期观察、短期观察与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一种连续不断地、在较长时间内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的活动。其优点是可以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被研究的现象;但比较费时、费精力,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也比较大。短期观察相对来说精力和时间比较集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研究现象获得一个即时的了解;但其弱点是:只能对研究的现象获得一个片刻的印象,很难获得比较全面、深入、整体性和过程性的了解。定期观察是指在某个指定的时段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复的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