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馥洁
敬业精神是尽人皆知的平常话题,也是一个实践性话题,道理并不精深。然而它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话题。21世纪中国人最缺的是什么?敬业精神!培育和弘扬敬业精神是社会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单位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是职业时代的一种时代呼唤。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激发广大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自觉性。”我们谈敬业意义既要从社会、从政治、从党性、从道德角度思考,也要从个人、从生活、从人性、从人生方面思考。敬业精神首先是与每个人有关的人生问题。
一、在职业与事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大多身处于“三业”之中,一曰职业,二曰专业,三曰事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对人生价值实现有意义的经常活动。
三业对于人生的意义不同。职业与衣食相关,专业与知识相关,而事业与心灵相关。职业是谋生之业、专业是知识之业、事业是人生之业。正由于事业与人生与心灵相关,所以人常说“事业心”。
在人生中“三业”关系的不良状态是三者相分离,“三业”关系的最佳状态是实现三者统一,即立足职业岗位、发挥专业优势、创立人生事业。在三统一中事业是至上目标、终极指向。我们应该把职业、专业升华为事业,以事业统率职业和专业,在三者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反之,如果我们把工作的价值只定位于职业,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换取生存报酬(金钱)的工具和奴隶,如果我们把工作的价值只定位于专业,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知识的工具和奴隶,人只有将工作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专业的价值升华为、统一为、定位于事业,人才会成为主体,成为真正的人。
古人对事业的解释对我们很有启迪。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易·坤》:“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易经》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清刘大櫆《郭昆甫时文序》:“大行则发之于事业,穷居则不得已而见之于文章。”“所营”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做事;“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就是在工作中把自己内在之美发挥出来,“大行则发之于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就是使自己从事的工作、功业有益于社会、百姓。
从古今的事业定义中可以看出事业有三大特点:一是做工作、做事情、从事实践。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之美(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三是有益于天下百姓(即为人民服务)。
那么,事业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它是人生的基本价值之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蕴涵诸多方面,但基本价值有三:一是道德,二是事业,三是言论。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不朽就是永恒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肉体是可朽的,但道德、功业、言论三大价值是永垂不朽的。道德、功业、言论三大基本人生价值都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以事业而言,它一方面有益于社会、百姓,即“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另一方面实现自己的品德、人格和才能,即“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由此看来,事业是我们的基本人生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又体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而且,事业的价值高于言论,清刘大櫆《郭昆甫时文序》:“大行则发之于事业,穷居则不得已而见之于文章。”他认为事业是人生的“大行”。中国哲人总是把人与事相统一,认为事是人的延伸,人是事的主体;凡事皆由人做,凡人总会做事。故有“人事”一词。认识、评价“事”时,从不离开对“人”的评价。由事观人,知人论事。从不“就事论事”,总是“就人论事”,认为“什么人做什么事”。充分表明了事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观。
由此可见,我们从事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社会、为了单位、为了他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人说“找职业只是为他人打工,干事业才是为自己打工”,有人说“为职业工作是上班过程,为事业工作是人生过程”。有人说“为职业工作只需要出力出汗就行,而为事业工作除了出力出汗还需要付出毕生心血”;有人说“为职业工作是要求报酬回报的,而为作为终身目标和理想的事业工作就不在乎回报”;有人说“把职业提升到事业的过程,是与钱的关系越来越远的过程”。这些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却包含着对事业价值的认识。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路途远吗?很远:不远万里;事情多吗?很多: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收入高吗?很低:几乎没有,而且在给聂荣臻将军的遗书中请求将军要一点钱转给他的妻子。显然他的工作是为了完成他的反法西斯战争的理想事业,不是为了职业,也不是为了专业。
现在人们谈得最多的是职业。就业、失业、待业、择业都是仅指职业而言,关于事业谈得已经很少了,其实事业才是职业人的最高境界。在当今之世,做事、干活、打工的人很多,但有固定职业的人不多;在职业人士中,以职谋生的人很多,但把职业提高到事业的人士则很少。由此可见,事业的价值层次高于职业。所以说:职业是谋生之业,事业是人生之业。没有职业,事业难以实现,没有事业,职业不能升华;职业是事业的基地,事业是职业的灵魂。我们应该在工作中把职业事业化,把事业人生化。
二、在人生品格的定位上体现敬业精神
“敬业”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敬业乐群”。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对职业、事业保持一种敬畏、敬重的态度,这种敬畏敬重的态度就是敬业精神。朱子解敬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敬的根基在于把事业化为生命内在要求。把工作视为任务去完成是一种对自己的外在要求,最多是自愿原则,而把工作化为生存方式才会使工作成为自己内在追求,做工作是自觉原则。人生从事任何事业,研究任何学问,都必须将其化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化为自己的生命过程,化为自己的血脉心灵。实现人生与事业合一,才会达到高境界,取得大成就。如果将工作、学问视为外在的任务,当作谋生的途径,甚至视为取得某种功利的手段,都是将工作外在化,而不是将其视为人生“分内事”。饶宗颐先生说杜甫“视诗为己分内事”,认为“宇宙一切气象,应由诗担当之”。“诗,充塞于宇宙之间,舍诗之外别无趋向,别无行业,别无商量。此时此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充心而发,充塞宇宙者,无非诗材。……几乎无物不可为诗,无题不可为诗,此其所以开拓千古未有之诗境也。”[1]做诗如此,做他事亦如此。只有视事业为“分内”事,即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容、生存方式、生命意义、人生价值,才能使事业达到终极标准、极致水平、最高境界。如果总是以“分外”态度处事业、做工作。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视为外来的命令、强加的任务、多余的负担,那必然使事业停止于低水平、低层次。“分内”与“分外”的价值态度,可谓有天壤之别。把事业化为生命内在要求就必然会敬业。
敬业的道德、态度包括:
(一)自贵的事业意识(识)
社会上每一种有益于人的工作、行业、职业,一种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地位和价值。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事。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我们对事业的价值要有自觉体认,自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职业都应自认它的可贵和崇高。从而内在地自觉地激发工作激情和动力。认此事业为最高、最重、最好,最贵,其他虽好,唯此最好;悠之万事,唯此为大,万般皆有品,唯有此事高。其他山高而不慕,其他水深而不羡,其他名重而不求,其他利大而不取。犹如“王婆卖瓜,不说别家坏,只说自家好”,犹如恋爱总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此之为自贵的事业意识。
梁启超说:“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2]
又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梁启超说的就是自贵的事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佝偻丈人用长竹竿粘高树上的蝉,达到百发百中、出神入化之境。别人问他何以能如此?他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佝偻丈人就有自贵的事业意识。
(二)忠诚的事业信念(诚)
对自己的事业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视为自己的天职。这种虔诚的事业信念、天职的观念才是敬业的本质。敬业者将工作当成自己神圣的事,他们就会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只有忠诚事业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工作的顶点。如果一个人没有虔诚的工作信仰,必然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松懈怠惰,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求进取,怨天尤人,斤斤计较,这种人必然在事业上毫无成就可言。
梁启超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3]
中国古代有行业神崇拜:例如陶瓷业供奉的神祇是“土地公”,石匠业供奉女娲(也有的地区供奉鲁班),木匠业、泥瓦匠业、造船业、雕刻业等都崇拜鲁班,制伞业尊鲁班妻云氏为祖师,铁匠业多数崇拜“铁拐仙”为祖师,纺织业大多崇拜黄道婆为祖师(也有尊“蓝采和”为祖师,也有信奉“何仙姑”),理发业这个行业形成于清代,尊崇吕洞宾为祖师爷,竹编业信奉“观音菩萨”为其行业神,印染业崇拜葛洪为祖师,弹棉花业崇拜黄帝为祖师,裁缝业崇拜轩辕氏或黄道婆为祖师,造纸业崇拜蔡伦为祖师,制鞋业崇拜达摩为祖师,酿酒业崇拜杜康为祖师,书坊业崇拜文昌帝君或朱文公为祖师,制盐业崇拜葛洪为祖师,酱园业崇拜蔡邕为祖师,香烛业崇拜九天玄女为祖师,屠宰业崇拜张飞为祖师,米行业崇拜神农或“五谷神”为祖师,干果业崇拜关公为祖师,教育业崇拜孔子为祖师,等等。各行业的工匠非常重视祭祀仪式,逢年过节总要祭祀本行业的祖师和守护神。行业神崇拜其意义有二,一是求神保护行业安全,二是以神提高行业价值。增强从业者的神圣感。
日本内阁邮政大臣野田圣子,上大学时,曾经利用假期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最初被分配到清洁组里洗厕所。当她第一天将手伸进马桶刷洗时,差点当场呕吐。勉强撑过几日后,实在难以为继,就决定辞职。和她一起工作的一位老清洁工为了劝告她,居然在清洗工作完成后,从马桶里舀了一杯水喝下去。她看得目瞪口呆,但老清洁工却自豪地表示,以他清理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下去。老清洁工的这个举动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让她了解到所谓的敬业精神,就是做任何工作,都有理想、境界与更高的质量可以追寻。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在其高低贵贱如何,却在于从事工作的人用心去做。此后,再进人厕所时,她不再引以为苦,却视为一种自我磨炼与提升,每次清洗完马桶,她总是扪心自问:“我可以从这里面舀一杯水喝下去吗?”假期结束,当经理验收考核成果时,她在所有人面前,从她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她的这个举动同样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毕业后,顺利进入帝国饭店工作。而凭着这种敬业精神,她成了日本帝国饭店最出色的员工和晋升最快的人。37岁以后,她步入政坛,最终在大选中成为日本内阁邮政大臣!每次自我介绍时也还是说:“我是最敬业的厕所清洁工,和最忠于职守的内阁大臣”对工作的不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三)深厚的事业情感(爱)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人生有限,做事无多,选准目标,只要对人类、社会有益,就要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如醉如痴,如恋如慕,行、走、坐、卧皆为它,炎凉寒暑皆想它。爱此事业,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此之为情深。日本有位擀面的师傅,从开始擀面以来,每天同样的事,一做就是30年。他说:我爱擀面,因为“面就是我的命!”在他看来,水煮的不是他的面,而是他的命。
(四)勤奋的事业精神(勤)
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就是时时处处努力认真地工作,保障效率,保证质量,提高业务能力,勇于进行创新。做此事业,刻苦、努力、勤奋、执著,不辞艰难困苦,不惜流血流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之为功勤。2009年6月13日傍晚,温家宝总理来到了湖南大学。温家宝总理希望湖南大学毕业生记住的6个字: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拖延到以后;此地,就是从你所处的岗位做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不要等到别的地方;此身,就是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给别人。《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记述了他曾在日本看到的现象:“一天,东京下大雨,我看见一个清洁工在路上收拾落叶。已经入秋了,风雨中,树叶纷纷往下飘,他一遍遍地扫,扫不到的地方就用夹子去捡,看得出那夹子是自制的,很灵巧。看着他一直干了很久。浑身全湿透了。后来又碰见过几次,知道他一天在同一片地方要打扫5次。无论什么天气,他负责的地方总是那么干净。”
(五)和乐的事业境界(乐)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苦中求乐,以快乐的心境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张载云:“和乐,道之端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和事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敬业即是“发愤忘食”的责任心,乐业即是“乐以忘忧”的趣味性,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对待事业识明,智也;对待事业情深,仁也;对待事业功勤,勇也。对待事业的仁、智、勇三达德皆取决于将事业“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过程和人格品位。
三、挽救缺失的敬业精神
当今中国社会敬业精神缺失严重。官场的贪污腐败,工场上的人为灾祸,商场上的假冒伪劣,市场上的欺瞒拐骗,文场上的抄袭造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各种工作岗位上敷衍塞责、投机取巧、消极被动、拖拉疲沓、推卸责任、眼高手低等现象广泛存在。尽管不能完全归结为不敬业,但都与敬业精神缺失有关。敬业精神缺失的严重危害已不仅是贻误工作,而且危害生命。矿难和其他许多责任事故造成生命伤亡的人间悲剧所在多有。敬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有个人的,有制度的,有道德的。其中工作人员的精神素养、道德修养是主体原因。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物欲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仅仅为了金钱、名利、权力、官位而工作,不是为了人生崇高事业而工作,必然不会敬业。敬业是一种超越性的工作境界,要拯救敬业精神,必须确立超越性的人生观、价值观。
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是“大其心体天下物”、“大其心做天下事”的“大心”境界,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境界。其超越对象主要是:
第一,超越狭隘的常识眼界。扩大视野,扩大心境。不受孤陋寡闻的经验束缚。张载曰:“不以见闻梏其心”。
第二,超越渺小的功利追求,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权力官位、金钱报酬,斤斤计较,耿耿在怀;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而要树立公心,关心社会,志向远大,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厚德载物。张载曰:“不以嗜欲累其心”。不要小家子气。格局小。
第三,超越庸俗的生活作风。不追逐世俗的庸俗风气,不赶时髦,不求物质生活的奢侈和物质享受的超前。不跟着物欲感觉走,不随着时髦潮流跑。心定气清,做高人雅士。冷观俗文化,追求雅文化。养浩然之气,求应然之道,保超然之心。
由此可见,敬业精神不仅是纪律规范、道德品质、文明行为,而且更是人格境界、人文精神。敬业实质是敬人,事业关乎天下百姓,敬业是对人民利益和幸福的尊敬;事业是个人的人品的外向投射和延伸,所以敬业也是对个人人生价值、人格品位的自我敬重!自我敬重就是“自重”。
【注释】
[1]饶宗颐:《澄心论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2]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21页。
[3]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