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用哲学的精神去生活

学会用哲学的精神去生活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岁以前我生活的地方向东行243公里就是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故地。从此,我开始认真读哲学书,并用心感受哲学和哲学中的先生。哲学也最终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从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先生那样用哲学的精神去生活,冷静而深刻、平淡而从容、执著而包容、清心而寡欲,不盲目地随波逐流,也不肤浅地孤标自傲,虽然没有世人艳羡的功名利禄,然而精神是超拔的、心灵是自由的。

周春芳

我出生的地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如果以我的家为圆心,19岁之前我的生活半径没有超过2公里。19岁以前我生活的地方向东行243公里就是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故地。19岁以后,我庆幸自己可以飞快地逃离西域,却未曾想到我的第二故乡——今天供职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草堂校区又与鸠摩罗什的第二故乡——西安户县草堂寺比邻而居。人生就是这样于偶然中不断地穿插必然。当我逐渐开始感受故乡并决定为故乡正名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很难回到过去。

为了避免再一次抱憾终身,趁着现在还有精力,我提起笔,想写一写我的恩师赵馥洁先生。

我的恩师赵馥洁先生今年已七旬有四,身材魁梧,宽脸高额,慈眉善目。尽管先生自嘲“马齿徒增,鬂霜日繁,”(先生语),但他仍旧怀着“春雨情怀千木秀,秋风心事万林丹。”(先生诗)的心愿躬耕教学,育人不倦。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的特质》还刊发于2014年6月17日的《光明日报》,此文后来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十年前,落魄的我来西北政法大学上研究生,才知道我们班11人竟有一半以上的兄弟姐妹同我一样因为生活所迫而上哲学。我不由得替哲学悲哀,也在内心的无限悲凉中切肤地感到自己学习哲学的可悲。我开始疯狂地学习经济,想通过三年后的博士考试再一次改变命运,因为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与哲学相伴的贫穷和世人对尊严的践踏。即便如此,我的心依然饱受煎熬,一边是哲学硕士学业的荒废,一边是无法确定的成功。我犹豫不决,徘徊又徘徊。

我逐渐开始感受哲学,并感受我的导师赵馥洁先生。

先生正在讲“哲学是爱智之学”这一观点,从哲学一词的历史演变到中西方不同语境下对智慧的不同理解、再到深入浅出的实例,最后到先生关于智慧的心得,“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现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远深广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其中,能力是一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探赜索隐的洞察,境界是一种通彻事理、了悟世情、洞达人生的精神境界。”为了使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智慧的特征,先生又陆续讲到刘知己、章学诚、讲到冯契创立的智慧体系,讲到袁枚、叶燮、方以智、讲到鲁迅、讲到马克思、毛泽东以及孙正聿……那年暮秋,我收获了一堂美丽的哲学课。我聆听着先生那字字珠玉、铿锵顿挫的关中话,犹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我分明感受到先生发自内心的微笑。

从此,我开始认真读哲学书,并用心感受哲学和哲学中的先生。先生的学识很渊博,因为先生上课总是旁征博引、精辟深刻、诗意盎然、韵味十足;可是如果不凝神细听却又不易心领神会,我们绝对会因为前一分钟的思想没跟上,而导致后十分钟的茫然,为了保证课后温习时思路连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这茫然的十分钟里疯狂记下先生的讲话,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十分钟之后的课堂上继续与先生的思路逐渐合拍以至默契而渐入佳境。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听课的人在面对突然松弛下来的神经时都会有极度的疲劳感,因而先生的学识不仅渊博而且高深。但先生却并未因此而博取功名,我一直困惑先生为何不应其他高校的聘请做博士生导师,一次我忍不住问起此事,先生说:“既然我的学生要在那里当博导,我又何必与他们相争?既然我的学生在那里都做了博导,我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先生正是以他的超然真正做到了他诗中所云:“笔种舌耕不畏劳,功名拱手世人高。”

生活中的先生“身无长物何须叹,坐拥书城且自豪。”(先生诗)先生的藏书非常丰富,常常是知道自己有哪本,却记不清自己放到了哪里。2007年夏,我们临离开母校之前为先生的藏书编目录。令我大为吃惊的是,整理书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极其生僻的字,先生不用看原文就能将字的写法和意思说得清清楚楚,还能指出该书的出版年代,所写内容,以及作者的具体情况。

先生不仅学识渊博高深,而且治学严谨。先生所带的每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从论题选择到开题报告的成形、写作提纲的最终确立,无不经过先生的反复推敲和修改;成形的论文在先生的手里也至少要过三次,而且先生与学生约定好的论文指导时间从来不会无故延期,即便有事不能如期指导,他也会及时通知学生。每一遍文稿先生都认真看过,从文意到结构、从修辞到字句,甚至小到标点都会一一注意到。论述和文字如有不妥即予以亲笔修改,有的同学文稿竟被改得密密麻麻。

先生的教案总是准备得非常详细,尽管他上课时从来不看。厚厚的一本教案,从纸的颜色和封皮的新旧可以看出,先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总是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本每一页总是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以便加入新的内容或为某些理论的再思考再研究留下书写余地。多年来我的所有读书笔记也承袭先生的笔记特点,每页都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

三年的硕士生活之于我如同一颗久旱青苗偶遇千年甘霖,浇了个进脑进心、透透彻彻、酣畅淋漓。哲学也最终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从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止是我,同班11人中以工作的名义与哲学相伴一生的就有10人,至于用哲学之慧点亮心灯的人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先生一生所育弟子无数,自古名师出高徒,后来我才逐渐知道,先生确有许多高徒,令我惭愧无比的是,先生弟子中如我般不知名者还有不少,然而皆能得先生之惠风熏沐,皆可登先生之静致高堂,实在是三生有幸!!

与先生同上一课的时光可能不会再有了,我也早已告别学生时代步入现实社会。然而幸运的是,我与先生仍然同住一座城市,生活在赐予我美好的同时,也把感恩的机会送给了我,忙碌之余我会去看望先生,也常想起先生临毕业前的教诲——用形而上的姿态引导形而下的生活。像先生那样用哲学的精神去生活,冷静而深刻、平淡而从容、执著而包容、清心而寡欲,不盲目地随波逐流,也不肤浅地孤标自傲,虽然没有世人艳羡的功名利禄,然而精神是超拔的、心灵是自由的。

渐渐过上了与哲学相伴的生活,心的恬淡优雅与哲学的深刻淡泊辉映成趣让我一次次感到存在的幸福。在我人生的后院里,哲学有如阆苑仙葩盛开在澄澈空明的雨后世界,乾坤朗朗,淋漓尽致。哲学的美在于无言,在于高远,在于无欲,在于冷静清醒,在于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在于众人皆以为无用而笃学之的执著与傲然。哲学在当今是卓绝的,洒脱高格成其“卓”、后继无人致其“绝”;所以爱读书的人宁静,爱读哲学书的人高古,把书像哲学一样去读的人超迈,于是功名利禄可以抛却、凡心琐事可以不顾,恩怨情仇都如云烟般散尽。爱书的人生安静,爱读哲学书的人生干净,在哲学的炼丹炉里修炼的人生便是在冷静清醒中看见了万年的宇宙、不变的太和,看透了尊卑贫富、生死贵贱,于是一切都如风行水上,月明春江。

2008年初,我写了散文《感恩时节念师恩》,用电子邮件发给先生。先生回信说:“愚师平生教学,以真意为之,以自然处之……从教大半生,学生之多,难以计数……做老师者不应有求谢之意,做学生者不能无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之所以使我欣慰,主要不是因为你写了老师,而在于你美好的心灵和情愫。”先生句句良言,不同时间读起,都会有不同的启发和感动。至今我仍然珍藏着先生的这封回信。

2008年9月,已近而立之年的我与相爱六年的恋人牵手共赴人生,平生行事颇为低调的先生不意参加婚礼,却仍然赋诗一首:“春水盈盈接海涯,芳缘千里系情槎。黄花翠竹宜为友,平境常心即是家。瑟韵清悠含道意,琴声旷远厌浮华。和衷共奏人生曲,谐咏朝霞到晚霞。”(该诗每句首字连读为:“春芳、黄平瑟琴和谐”),并亲笔写成书法。我们的婚姻于繁忙的生活剥蚀中仍然不忘养心怡情,家庭的平静祥和幸福恩爱可以衬得起先生的祝福,这是我们全家的荣幸。先生的真迹也值得我们全家珍藏。2009年6月,我的女儿降生,取名“凤仪”。一出院我就告诉了先生和师母这一消息。忐忑不安地说出想请先生为小女起个字,先生问了小女的姓名后,欣然应允。不几日便发来短信,为女儿取字为“玉箫”,言辞亲切,满怀激励。

多年来先生馈赠于我的精神食粮从不缺乏。在我供职的建筑科技大学,我从未向人炫耀过我的导师,然而宣传部都知道我的硕导是赵馥洁先生,他们对先生是仰望高山般的景仰。而我则以不辱师门为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看清看透看开。

把哲学作为支撑人生的那根脊梁,在春花扑香的清晨,在夏日清凉的午后,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暮秋,在拥衾围炉卧听飘雪的冬亭,焚香煮茗,洗净双手,打开书,我常常听见哲学的浅吟低唱。在那里,能看见世界的海阔天空,人生的淡泊宁静和谦逊得如同水一般的情怀,老庄孔孟魏晋风度、鸿儒白丁佛禅妙境,他们起伏错落或浓或淡,氤氲开一幅中国最美的山水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年12月23日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闹云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