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小泉
我是1994年考入政法,开始哲学硕士专业的学习。在此之前,虽然也读了不少哲学书,但从现在看,仅仅在脑袋里装一些哲学术语和概念,并不是真正懂哲学。说实话,当时对于什么是哲学以及如何学哲学,其实我并不清楚,是赵先生引领我真正走进哲学大门,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在当时上的课程中,赵先生给我们讲授的“中国哲学原著选读”一门课对我帮助最大,至今记忆犹新。我现在仍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先生一学期讲的内容全部回想起来:《尚书·洪范》、《庄子·齐物论》、董仲舒《天人三策》、王弼《老子三十八章注》、僧肇《物不迁论》、韩愈《原道》、张载《正蒙》的《太和篇》到《诚明篇》、《朱子语类》“理”的部分、王夫之的《周易外传》“道”“器”关系的部分。
之所以记忆如此深刻,是由于先生的教学方法。他布置好篇目,首先安排的是让我们自己读,读完之后写出一份报告,然后上课,而且在课堂上让我们先讲自己的看法,等我们讲完之后,他才针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讲授。经过这样阅读、理解和总结,这些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目就深深地驻扎在内心,记忆非常深刻。其实,更重要的还不是记忆和知识,而是先生教会我们的这一读书方法。现在回头再看,我彻底明白了先生让我们这样读书的奥秘。其实这就是古人讲的“自得”,即读书一定要“自己”读,一定要读出“自己”,务求“自得”,这样才能把书读好,达到读书的最终目的。
应该说,赵先生引导我们读书的这一方法让我受益终身。我把其总结为读哲学书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原著,而不是先读教科书,甚至教科书可以不读;其次,要读原文,先自己揣摩、理解原文的意思,最好不要看前言、注释、译介,如果实在看不懂,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理解,但还要回到自己的路子上来;再次,要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古人的话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相反。
直到今天,我读哲学书还是依照这样的方法去读。如果说,我还算在哲学的大道上走了一段路,取得了一些成果,应该说,主要是得益于赵先生教给我的方法和门径,这其实是做学术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现在,我在教学上指导学生,也用这样的方法让他们读书,他们反馈回来的感受毫无例外的都是:“非常有收获”。
除过教学之外,赵先生还非常注重我们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我们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在观点上有所创新。在上“中西哲学比较”这门课时,由于深受先生所讲述内容的启发,我尝试着写了一篇小论文《试论中西善恶观的差异》,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文章写得很粗糙,写法也有问题。但赵先生认为很有意义,对我进行了鼓励。由于赵先生的鼓励,我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通过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基础。
由于是刚开始写论文,我的文章问题很多,主要是不知道如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这也是所有初写学术文章者都会遇到的难题。针对我文章写作中的问题,赵先生不但帮我完善观点,还抽出专门的时间,从头至尾修改了我的文章。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依然感动不已。他和我坐在一起,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在我的文章上进行修改,指导我如何用词、如何引述、如何从逻辑上安排句子的顺序,最终这篇文章得以成型,并顺利发表。这篇他手把手修改的文章底稿我至今珍藏,它使我终生受益,至今我学术论文的写作得益于先生的耐心、细致和切实的指导。
先生宽厚温和,诲人不倦,我不论遇到学术上,还是生活中的问题,他都能指点迷津、尽力帮助,让我备受鼓舞和感动。可以说,我之所以选择哲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一点成绩,和先生的鼓励、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现在适逢先生从教五十年纪念,心中非常感念这位引领我进入哲学大门的恩师,祝他健康、长寿。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