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数时间情绪是低落。
产生抑郁的原因包括:①抑郁多见于重危病人或有严重丧失的病人(如器官摘除、截肢或预后不良的病人)。②病情加重时常会产生忧郁。③易感素质者更易产生忧郁。这些人常性格内向,易悲观,将生活看得灰暗,总认为事情的将来会比现在更糟,缺乏自信,表现为孤独。④病理生理因素。如分娩或绝经期的激素变化,某些疾病后感受性的增强(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疼痛等),均可使患者发生忧郁。⑤有些疾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虽经多种方法治疗,但一直疗效不佳,将急性病拖成慢性病。病人长期经受疾病折磨,非常痛苦,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任病情继续发展。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任何疾病的患者都可能出现抑郁心理,但并非都是有害的。患病过程中,抑郁可使病人重新分配能量,具有保护意义。但在恢复期,对病人的康复是不利的,这时医护人员要充满同情心,以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温暖病人的心,努力使病人改变想法,引导和鼓励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其兴趣,树立信心,使其看到希望,消除负性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它是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而造成的,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塞利格曼(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认为他对情境没有控制力,并因此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
抑郁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他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这时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家人和医务人员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现在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照料、护理,而更多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忙碌无暇顾及,存在着“有话无人说,有结无人解”的孤独心理,导致老年性抑郁病人大量增加。一个人因生病而离开了家庭和(或)工作单位,住院期间失去了同亲人及朋友的交往,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又极少言谈。有的老年患者的听力下降,说话吃力,失去了同子女及亲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感情交流,常有孤独感、寂寞感,感到自己被别人遗弃了,自己成了家庭及社会的累赘。如果这种孤独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常会越陷越深,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对他们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是十分不利的。治疗环境(如静谧的病房),也能让病人感到陌生、恐怖或孤独。
艾滋病、癌症等患者在发病前都遇到过程度不同的生活变故,重要情感的丧失使他们长期处于悲哀和孤独之中,当这种悲哀和孤独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开始封闭自己,不愿与他人交谈,他们往往会脱离正常生活,并且失却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甚至游离于社会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