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是从婴幼儿的头皮静脉采集血液标本的护理技术。无论是在急救工作中还是在普通的治疗中,及时获得静脉血标本,明确诊断,可为有效的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疾病的治愈率,对于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与艺术。
1.患儿的准备技巧与艺术 患儿大多对医院的环境陌生,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情绪表现的比较烦躁,所以给患儿静脉穿刺前,要有耐心,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使患儿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2.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当绝大多数患儿哭闹不配合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非常的紧张,反而增加了患儿的心理负担。因此应根据婴幼儿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根据情况予以心理护理,并取得家长对采血的配合。必要时可以请家长站在外面等候,待采血成功后将患儿交给家长。
3.头皮静脉选择技巧与艺术
(1)患儿头皮静脉的选择:首先,应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动脉用手指触摸有波动感,外观颜色淡红。其次,根据患儿的血液循环及局部血管的情况、标本血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避免反复穿刺,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从解剖角度来说,小儿头皮浅静脉较大的有前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前额静脉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部位,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皮下脂肪厚,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而且大多数有头发覆盖,穿刺时应注意掌握进针的深度及血管的走行;颅骨缝间静脉较粗,易滑动,进针时应注意绷紧头皮,从血管侧面进针。若采血量在2ml左右,也可选择表浅的细小静脉。
(2)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的选择:肥胖患儿头皮厚,血管不易显露,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应沿着头皮边缘耐心寻找,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乙醇棉签多擦几次头皮静脉刺激血管扩张,分辨头皮边缘细小静脉的粗细、弯直以及血管的走行,为穿刺做好准备。根据静脉的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郭后相应部位触及明显的“沟痕”感时,即耳后静脉。沿着患儿的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的静脉走向,遵循便于操作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颅骨缝间静脉。
(3)脱水或休克患儿头皮静脉的选择:此类患儿的血管因血容量不足管腔塌陷,应根据静脉的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选择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等粗直的头皮静脉。
4.患儿穿刺时固定的技巧与艺术 患儿穿刺时固定的方法分两种:抱位穿刺法和卧位穿刺法。抱位穿刺能使患儿始终在家属的怀中,有安全感,恐惧感明显减少。而对家属而言,能一直抱住患儿能让其觉得是对患儿的一种保护,能减轻家属自认为是对患儿照顾不周而致小儿患病所带来的愧疚心理。家属、患儿的密切配合,能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而卧位穿刺法则使患儿脱离家属的怀抱,产生分离性焦虑及恐惧,会使患儿有被惩罚、被遗弃的体验,在以后单独睡床时会留下心理阴影;还有剧烈的哭闹会使家属于心不忍,甚至会放弃穿刺,特别是在穿刺不成功时,更使家属、患儿都很焦躁,并且需要护理人员协助按压,增加护理工作量。所以说,抱位穿刺法优于卧位穿刺法。
(1)抱位穿刺法:采取横抱法,家属双腿夹住患儿双下肢,头部靠在家属的肘部,紧贴家属的身体,家属一手固定患儿的双手,一手向内侧固定患儿的脸部,选好静脉,剃除局部毛发,消毒后迅速进针并妥善固定,固定后嘱家属抱好患儿。
(2)卧位穿刺法:将患儿置于床上,选好静脉剃除局部毛发,消毒后一人固定头部,一人固定四肢,穿刺者迅速进针,固定后家属抱好患儿。
5.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与艺术
(1)选择合适的针头:选择针头的原则是根据静脉的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择4.5~5.5号一次性头皮静脉针,它具有以下3项优点:①能减轻患儿疼痛;②减少对血管壁的损害;③既利于血液顺利地抽出,又可减少皮肤针眼及皮下淤血。由于婴幼儿血管管径小,若穿刺针头过大,易使针头斜面紧贴管壁或无法抽出,甚至血管破裂出血。
(2)持针的方法:传统的持针方法是右手拇、示指置针柄的下面,进入皮肤后改为执针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是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易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的现象,过快容易穿破血管,过慢不能顺利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及针梗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近些年来改进的持针方法是右手拇、示指置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梗的根部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是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大大地提高了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进针的手法:进针手法多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在穿刺过程中用力速度及大小要得当,当穿刺针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头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否则疼痛剧烈且进针不畅;穿刺血管壁时,用力轻、稳,同时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
根据头皮静脉的深浅度采取适宜的力度、速度进入皮肤。进针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进针不易。针头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易慢。一般肉眼看到的血管比较浅,穿刺时用力要轻;而看不到、凭手感摸到的血管比较深,穿刺时用力要适当的重一些。头皮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静脉回心血流无阻力,回血慢且少,所以当觉得针头已进入血管、穿刺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时,可以试着回抽注射器,一般可见回血。
(4)穿刺要点:头皮静脉的特点是静脉管壁两端无压力差,穿刺时又不能使用止血带,所以穿刺时应慢、轻、稳、准。当患儿哭闹时,因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一次短暂的充盈过程,这时应巧妙抓住时机,顺利完成穿刺。采用向心行和逆心行两种进针方法的区别是逆心行进针因血流压力大,穿刺时比向心行进针方法回血要快,故向心行进针比逆心行进针要更慢且更稳。
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穿刺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而且婴幼儿操作配合能力差,更加大了穿刺的难度,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掌握好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技巧与艺术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