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先生在叙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曾经反复强调,如果对于细节没有很好的掌控,就很容易错过一件伟大的作品,对于细节的忽视很可能会摧毁一个宏伟的规划。正是这种典型的德意志民族性格和严谨的作风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1986年5月12日,美国耗资12亿美元制造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承载着人类征服宇宙的愿望冲向天空,然而这一美好的愿望却在起飞的73秒后化为乌有,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经调查,事故的元凶竟然是助推器上的一个不合格O型封环。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是差不多,过得稀里糊涂,干什么事情都不认真,甚至连生病找医生都是差不多,最终命赴黄泉。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差不多先生”,他们总是将“差不多”挂在嘴边。大学毕业,用“差不多”的心态,找个“差不多”的工作,领着“差不多”的薪水;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处着对象,左右也就是打发时间,谈不成就分手;终于到了玩不起的时候,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就结婚了。对于父母谈不上孝顺,“差不多”就行了,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准备生个孩子……于是,一切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中。
有些人认为做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较真。其实,“差不多”是一个人责任感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体现。这种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到最后必然会与“差不多先生”一样,给自己带来祸患。想象一下,如果工作不严谨、不认真,科学家搞科研“差不多”就行了,医生做手术“差不多”就行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飞机可能会无缘无故地爆炸,手术台上本来有一线生机的病人可能随时一命归西。在更多的生产活动中,如果对一些生产设备中的小隐患或者工作中的小瑕疵不重视,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则很有可能会引发大漏洞、大危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那么,“差不多”究竟是差多少呢?你是否考虑过当你说出“差不多”的时候,“差不多”又意味着什么呢?你是否考虑过如果把“差不多”的事情做到很好,你是不是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我是最好的?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则广告: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这样一个简短的广告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作为一款感冒药,“白加黑”没有用什么特殊的原料,只是比寻常感冒药多了一个黑片。但是仅此一点改变就给了大家很多的亮点,有了很强大的吸引力。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一位研究企业管理学的专家说:“一个公司有99名员工工作非常谨慎、认真,但只有一名员工1%的行动脱离了正轨,这个公司就有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倒闭。”
大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向我们说明:有时,比战略家更缺少的是一丝不苟的执行者。“这项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差不多。”“还可以。”类似的话语,无论是在领导高层还是在员工基层我们时常都可以听到。然而,有些工作每每就是由于执行者存有“差不多”心理,最终前功尽弃,影响到整个工作计划的开展。“差不多”其实还“差很多”。
“差不多”心理,其实是一种逃避心理、侥幸心理,是消极工作的表现。这种心态会直接导致工作标准低、缺乏创造力、缺少生机与活力等等。以上种种,都会对整个工作的开展甚至公司的发展带来障碍。工作没有大小,每一项都应该认真尽力,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如果工作时总想走捷径,存在侥幸心理,却想要获得完美的结果,无异于痴人说梦。即使偶尔有个别投机获利者,也只在一时,不会长久。
消除“差不多”心理,就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居安思危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技术、设备和经验,而是消解这种“差不多”心理的毅力和决心。一个人只要心中充满责任感,就绝对不会将人生之舟长期停留在“差不多”的泥淖,而是努力扬帆起航,全力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只有目标恒定,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始终脚踏实地,坚决做一名不打折扣的执行者,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工作动力和拼搏向上的活力,才能活得精彩,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某大型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如云,其中多是高学历、多证书、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几轮筛选,最终只留下6名应试者,但是只有一人可以留下。所以,最后一轮的测试将由老总亲自主持。看来,接下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面试开始了,主考官却发现办公室多出了一个人,出现了7名应试者,于是就问道:“有谁没有接到通知就来参加面试的吗?”这时,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一个男子站起来说:“先生,我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这次面试。”
其他应试者听到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前为人们端茶倒水的那个老头也忍不住笑了。主考官没有在意地问:“你连笔试的第一关都过不了,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子说:“因为我拥有别人没有的资源,我本人就是一笔宝藏。”大家再一次哈哈大笑了起来,认为这个人不是脑袋有问题,就是个自大狂。
这名男子说:“虽然我只是本科毕业,职称只有中级,可是我却有将近10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1家公司工作过……”这时,主考官接过话头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一般,10年的工作经验倒是很不错,不过你却先后跳了11次槽,这可不是一种让人欣赏的行为。”
男子说:“面试官先生,那不是我跳槽,只是那11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办公室里的人第三次全都笑了。一名应试者说:“那你还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企业的失败。我把那些失败积累成了自己的财富。”
此时,站在门前的老头走到前面,给主考官倒水。男子接着说:“我很清楚那11家公司,我和同事曾努力抢救它们,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我明白它们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从中积攒到了许多经验,这是我独有的。很多人只追求成功,而我,更有能力规避风险与错误!”
男子看了看周围面露思考的人们,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道:“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同小异,容易模仿;而失败却有不同原因。用10年学习成功法则,不如用同样的时间体验错误与失败,因为这样所学更多、更深刻;他人的成功模式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他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离开了席位,做出转身出门的姿态,又忽然转过头说:“这10年经历的11家公司,使我拥有了对人、对事、对未来的超强观察力,不介意我揭穿您一个小秘密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门前这位倒水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十分惊讶,目光同时转移到了那位倒茶老头的身上。那老头惊诧一下,很快便恢复了镇静,然后笑道:“很厉害!你被录取了,因为我很好奇——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秘密的?”
老头的话表明他的确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总。这次轮到这位男子笑了。
细心严谨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作风。细心严谨,就是对所有事情都抱有认真、负责的心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每件事都要将着力点放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上,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做起。
严谨需要有充实的知识作为基础,而疏漏和粗心从某种角度来看则暴露了知识的匮乏。不管是工作方式的变迁,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个人素质都能在关键时刻凸显其决定性作用。若我们始终抱残守缺,以“差不多”的态度得过且过,将难逃被淘汰的厄运。胡适之先生数十年前的警告,我们应长记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