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美国社区学院已有217所,为社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出现巨大调整。据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47年报告的分析,在许多行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与二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合理比例应为1∶5。社区学院的学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新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50%。

一、社区学院的孕育与发展(1892~1944年)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1860~1894年间,美国工农业发展总值增长4倍,由占世界第四位一跃而居首位。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既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殖民地时期,美国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培养人才,把学术性放在最神圣的地位,要求学生阅读艰深的拉丁文,根本不开设自然科学和技术类课程,也培养不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压力。1870~1900年的30年间,美国的人口增加了约1倍,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却以几何级速率增长,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多,对精英型高等教育形成巨大冲击。这种要求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民主化浪潮,直接导致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兴起。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R.Harper)把四年制大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称作初级学院,后两年称作高级学院。1902年,伊利诺伊斯州乔利埃特创办了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这所学院是在中学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大学课程而创办起来的,是一种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即可直接就业,也可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这种初级学院可以说是高中教育的延伸。公立的初级学院设在社区中心,为社区服务,故称为社区学院。

如果说社区学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职能的话,那么社区学院创办初期转学教育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当时评价两年制社区学院运行情况及成就时,其主要的参照物是转学学生的成绩与适应能力,即看他们是否能较快地适应四年制学院和大学三年级的学习。

由于社区学院收费低,入学条件不作严格要求,科目实用、多样化,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吸引了众多大龄青年及转岗培训的工人。1940年,美国社区学院已有217所,为社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二、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1945~1980年)

二战后,由于美国远离战场,而且美国实行后发制人,其经济总量激增,综合国力剧升,社会财富丰富,人民生活富裕,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退伍军人。国会立即通过了《退伍军人就业法》,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安家立业,并得到在职培训,帮助他们顺利转入平民生活。该法案还资助200万退伍军人上大学,这一措施使高校入学人数猛增,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

同时,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出现巨大调整。据统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50年的50%下降到1970年的36%;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50年的50%上升到1970年的64%。同时,产业部门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向自动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量出现。这就对劳动力的智力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要求大量培养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职业技术人才。据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47年报告的分析,在许多行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与二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合理比例应为1∶5。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促使社区学院转变其主要职能,即从以转学教育为主转向以培养所在地区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可以说,社区学院是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美国经济不同的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美国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计教育”(The Career Education)运动。“生计教育”运动主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并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发展终身,它反映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的一大转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不断发生。人们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普遍失去信心,批评学校没有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大量的普通学校毕业生包括社区学院的毕业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足以维持生计的职业技能就“赤手空拳”地走向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P·马兰(S· P·Marland)进行了改良职业教育的新尝试。

马兰提出的生计教育概念包括下面的内容:①生计教育不只是对学习职业课程的部分学生而言,而是作为所有学生所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②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以上程度的各种学校的所有年级中。③中学毕业生,即使是中途退学者,也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赖以生活的各种技能。由此可见,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试图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个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社区学院职能完善阶段(1981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即第四产业[2]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制造业的收支开始急剧恶化,信息服务产业地位日趋升高,美国经济处于转折期,总统里根上台后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旨在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保持美国经济世界霸主的地位。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功能的调整。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两部职业教育法案均以提高教学质量、讲求效率为基轴。通过同企业的合作,推进对职业教育学生、企业职工的有效训练。1982年的《职业训练合作法》指出:“职业训练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只是出了费用便完事了,而是要追求投资的效益——必须扩大受训者的雇用及其收入,减少对公共福利的依赖。”社区学院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在不断保持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添新的职能。今天大多数的公立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服务:①升学教育。学生以毕业后升入大学三年级继续深造为目的,这部分学生占30%左右。②生计教育。学生以职业培训获得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③社区服务。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为目的,占20%。

美国现有社区学院1200所,每年有1000多万名学生就读。社区学院的学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新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50%。从19世纪末叶开始发展到1950年,美国已有私立和公立的初级学院634所,它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确立了应有的地位,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55年,美国从事初级学院教育的教育家在撰文论述“初级学院教育领域在过去5年中最有意义的发展”[3]时,提出以下9项具有意义的发展:(1)出现了社区学院这一概念;(2)初级学院具有不断增长的、持续的适应性;(3)发展了成人教育项目;(4)发展了广泛的、综合性的课堂设置;(5)发展了范围广泛的职能;(6)在平凡的公众中发现了造就不平凡的人才的可能性;(7)改进了教学;(8)初级学院这一新型学校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接受;(9)发现了初级学院本身的潜力。具体来讲,有以下表现:

数量增加。在20世纪的前半叶,美国初级学院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各增加了200余所。特别是从1925年到1929年的5年中,新办的初级学院达160余所之多。20世纪40年代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新办的初级学院数量不多。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了“社区学院”这一新名词取代了“初级学院”和“社区初级学院”的称法。“社区学院”意味着办学目标的多样性和服务的广泛性。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社区学院得到特别迅速的发展。1955年至1965年间,美国各地平均每星期创办一所新的两年制学院。

规模扩大。在社区学院的总数不断增长的时候,每所学院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招生人数日益扩大,尤其是公立的社区学院。虽然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1900年的每所学校平均12人增至1950年的平均888人。到1960年,平均每所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已达1230人。1980年,公立社区学院平均入学人数为4448人,其中有48所社区学院入学人数超过15000人。

办学目标与职能转变。社区学院规模的发展,不仅是招生人数、师资和设备的增长,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和系科设置以及办学目标和职能的发展。创立之初,初级学院是为中学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服务,为他们再提供两年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或为升入四年制学院和大学做准备。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特别是40年代,初级学院提供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有了较大发展,课程和系科的设置已经比较广泛。美国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有组织地扩大初级学院的课程和系科设置是由美国初级学院协会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倡导进行的。据1938-1939学年度的统计,美国所有初级中学学院的121573名肄业的正规学生中,有34%是攻读职业、技术等终结性系科的。这时的初级学院已具备了四种职能:为转学做准备,进行职业教育,开展普通教育,为社区服务。它的特点是:在学生居住的社区提供费用低廉的中学后教育;提供指导与咨询。

广泛的支持。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社区学院的独特职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各地公众对这一新型的高等学校十分关注,积极赞助,使之有助于本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联邦政府以及许多州和地方的政府逐步以立法的形式对之给予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如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备法案、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案和1966年的医务专业教育法案中都给予社区学院应有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国有10余所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学,对社区学院的发展予以很大帮助,主要是为社区学院培养行政领导人员和师资。许多基金会也给予大量经费援助。社区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也与一些卫生、商业、工业、教育和其他领域的专业性组织和机构进行协作,以便更有效地开设有关专业和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