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接纳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根本

接纳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根本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提高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有助于做好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助残志愿服务的对象主要以残疾人为主,包括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类别的残疾人。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不仅要了解普通人的个体差异表现,还要根据残疾人的类别具体了解残疾人之间的差异表现,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性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助残志愿服务。

接纳是一种认同行为,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路历程,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认同的意义在于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还可以借由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心理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比如,当我们对一个人崇拜时,就会去模仿其穿着打扮或言行。认同可以是认同一个人,也可以认同一个组织或者群体。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提高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有助于做好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名普通人,接纳残疾和残疾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改变原有的自我价值体系,需要增强同理心,需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发现残疾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秀品质,为他们创造发展和进步的平台,使全社会看到他们的勤奋、努力和拼搏。

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每类残疾人都不一样,而且差别还挺大?”曾经有一位读研究生的盲生对我说:“老师,你们总在说我们有这个特殊性、那个特殊性,其实你们能做的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也能做。”我就想:“为什么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对残疾和残疾人的看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我曾经与一位盲人老师一起工作。盲人在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不方便,比如行走、用餐等,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用餐时,饭桌上的热心人很热情地为这位盲人老师夹各种饭菜,我看到了这位盲人老师尴尬的表情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我就告诉这位盲人老师饭桌上都有什么菜,并且问他喜欢吃哪种菜,最后告诉他我把他喜欢的菜放在他盘中的什么位置上了,在盲人老师的感谢声中,我们各自开始用餐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长相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或者思想行为始终一致的人,正是现实世界中千差万别的人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人的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个别差异性决定的,人的个别差异性主要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性差异,即人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残疾人相比较而言差异的表现更大一些。残疾人是助残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残疾人相对于健全人来讲是一个群体特殊、类别多样、需求个性化的服务群体,志愿者理解、接受人的个别差异将有助于顺利实现助残志愿服务的目标和理想,残疾人客观地认识人的差异将有助于自身发展和得到更适合的服务,接受人的差异性将会使志愿者和残疾人之间形成高效配合,并能够真正实现双赢。

现在,人们对残疾和残疾人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残疾和残疾人只是与众不同,与优劣无关,他们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健全人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的特殊性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应该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去关注残疾人的独特性,加诸给残疾人的标签还是要谨慎,因为标签无形中给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造成了隔阂,甚至会变成歧视。

如何做到尊重人的个别差异?

1.平等相处: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文明社会追求的目标。由于人之差异绝对的公平不存在,只有相对的平等;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的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志愿者和残疾人之间经常的共同活动,更能增进互相了解、彼此关心。

2.尊重残疾人的独特性:残疾人的独特性可能表现在他的障碍方面,比如各类残疾对人的影响和给人所造成的障碍,也有可能表现于残疾人非凡才能方面,比如盲人的音乐才能、聋人的绘画才能、自闭症患者的记忆或数学天赋、盲人或肢残人的运动才能等。

3.增进互动的方法:在与残疾人互动时,应切记:每位残疾人都不一样,他们都是属于自己的独特个体;残疾人与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你需要什么他也需要什么;残疾人有权利经历失败和痛苦的体验;他们可以自己做的,志愿者就没必要去帮忙;残疾人有无限的潜能,只是在于他们做什么。

4.用词谨慎:在描述残疾人时用词一定要谨慎,因为用词不当可能会伤人或激怒人,特别是在描述人的差异性时。我们要基于个别差异的视角,更关注差异性能力,比如限制、挑战、不方便、不利等,少强调身体上的限制。

理解和尊重差异,需要经常倾听具有差异性者的心声,思考他们的想法,在与残疾人互动前,先尝试着与他们接触和相处。通常情况下,有经验的志愿者更容易理解、接受残疾人的差异性,只有实际经历和体验过与残疾人的平等互动后,才更容易接纳和欣赏残疾人的差异性。如果志愿者诚心相信残疾人完全有参与社会的权利,就一定能跟他们平等相处并成为好朋友。

在尊重个别差异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助残服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服务对象独一无二且个体差异大。

助残志愿服务的对象主要以残疾人为主,包括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类别的残疾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2010年末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

北京市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49%,据此推算北京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99.9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6.7万人,占6.71%;听力残疾22.7万人,占22.72%;言语残疾0.6万人,占0.60%;肢体残疾35.5万人,占35.53%;智力残疾5.0万人,占5.01%;精神残疾7.1万人,占 7.11%;多重残疾22.3万人,占22.32%。

从残疾人群的角度来讲,残疾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残疾人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人的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还表现在不同的残疾类型、不同的功能损伤、不同的社会适应性,不同的帮助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这些表现出来的残疾特征使残疾人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不仅要了解普通人的个体差异表现,还要根据残疾人的类别具体了解残疾人之间的差异表现,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性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助残志愿服务。

第二,服务内容多样且需求不同。

助残志愿服务的内容多样且需求不同,不仅包括普通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还包括普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的需求,特别是残疾人的无障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残疾人特殊化、类别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比如残疾人除了有普通人的服务需求外,还有许多与残疾类别相关的服务需求,比如盲人的行走、聋人的手语、肢残人的康复训练与生活照料等,还有无障碍辅助。

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一样的障碍特征,这些人文性的个体差异使得残疾人的服务需求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不仅需要理解人的需求的一般特点,还要理解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提高与残疾人之间的互动,提高助残服务效果,增强助残志愿者的助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服务过程艰辛且结果不可预见。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与之互动与沟通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比如与聋人沟通需要学习手语,与盲人互动时需要学习定向与行走技术,与肢体障碍者互动时要熟悉辅助技术且不要给其造成二次伤害,不仅要付出努力,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有成倍的付出。

助残志愿服务本身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其服务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在助残服务之前,服务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也就是说,助残志愿服务在实施前,无法确定残疾人是否满意,也无法确定是否适合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时,志愿者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残疾人的服务不仅要付出努力和精力,对于服务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要有心理准备。对于这一特点的了解,将会增强志愿者的信心,并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婴儿刚出生就遭到遗弃,原因是他们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天生就是残疾人。

2005年,我国将9月12日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并且每年都会在这一天组织主题活动,向全社会宣传如何预防缺陷婴儿出生,希望全社会能够携起手来,为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为了全人类的未来,积极预防缺陷婴儿的出生。有专家指出,我国是出生缺陷婴儿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有80—120万缺陷婴儿出生,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其中,有20%—30%的缺陷婴儿经过治疗后基本能够正常生活,还有30%—40%的缺陷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夭折,其余的则成为终生残疾人。

不同的父母对出生缺陷婴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父母在经历了悲伤、痛苦和心理煎熬以后,接受现实,陪伴着孩子成长,但是他们的悲伤、痛苦和心理煎熬始终存在,他们带着内心的苦楚和哀伤,慢慢地适应这样一个孩子的存在。有的父母带着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对孩子进行补偿,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好像“戴着镣铐跳舞”。

缺陷婴儿出生后,家长有权决定是否放弃他们的生命。而放弃孩子的生命,对家长而言,是一件令人痛心和艰难抉择的事情。那么,在做出放弃孩子的生命的决定之前,家长都在想什么?有一些家长认为残疾就意味着痛苦、不幸福、没有价值,与其不能让他们幸福,不如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归宿——死亡。这种生命观和偏见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残疾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不仅仅只有生命权,还包括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等。《残疾人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通过的第一个综合性人权公约,也是首个开放供区域一体化组织签字的人权公约,旨在成为记录明确的社会发展问题的人权文书,它标志着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和方法发生了“示范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宗旨:本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

2.对涉及尊重残疾人的相关概念的解释:包括交流、语言、基于残疾的歧视、合理便利、通用设计。

3.原则: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不歧视;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尊重差异;机会均等;无障碍;男女平等;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残疾儿童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权利。

4. 义务:缔约国承诺确保并促进充分实现所有残疾人的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使其不受任何基于残疾的歧视。

5.权利:包括平等和不歧视;残疾妇女;残疾儿童;提高认知;无障碍;生命权;危难情况和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在法律面前获得平等承认;获得司法保护;自由和人身安全;免于酷刑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免于剥削、暴力和凌虐;保护人身完整性;迁徙自由和国籍;独立生活和融入社区;个人行动能力;表达意见的自由和获得信息的机会;尊重隐私;尊重家居和家庭;教育;健康;适应训练和康复;工作和就业;适足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护;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参与文化生活、娱乐、休闲和体育活动。

残疾人是人类的家庭中的一分子,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权利的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残疾人权利的保护,不仅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更是对残疾人人权的尊重,是法律、法规维护人权的体现。《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签署,对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促进了社会关爱、保护残疾人的行动落实到提升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人权问题的认识上,同时对我国的残疾人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心理、生理上处于不利地位,其正当权利往往容易受到侵害,政府对其权益的关注就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其权益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重视。要保障残疾人的权利,首先就要保障其平等权,包括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的生命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就业权等。残疾人身心的自由、解放程度,其权益的保障程度不仅是衡量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尊重残疾人的平等权利,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

“盲人高考元年”指的是2014年河南46岁的盲人李金生为自己争取到参加普通高考的权利,并顺利参加高考。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盲人参加普通高考,因此媒体称为“盲人高考元年”。

有了第一位高考盲人,便有越来越多的盲人要求参加普通高考。2015年,我国盲人首次大范围参加普通高考,有8个省份专门为盲生提供了盲文试卷。突破了盲人只能通过“单考单招”形式参加高考的方式,也突破了只能学习针灸推拿专业和音乐学专业的限制。2015年,媒体就曾报道有三位盲生被普通大学录取。

1. 浙江首位盲人考生被温州大学录取:20岁的郑荣权是浙江省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出了570分的高分,其中数学146分。郑荣权的高考之路并不顺利。因为他此前也考过,但是被多所高校因视力原因而拒绝,原因是学校没有相关师资、盲文教材,在教学经验上也不足,同时也担心盲人的自理能力和安全。他最终被温州大学录取,拟录取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学校表示,郑荣权是他们建校近40年来录取的第一个盲人学生,学校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但学校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他提供学习上的便利,将会针对小郑的个人需求,包括出行、日常起居、学习乃至是否有必要参与军训等做详细探讨,尽快制订方案,为小郑提供最大的便利。

2. 宁夏首位盲人考生考上“211”院校:宁夏首位盲人考生黄莺考出了530分的好成绩,高出宁夏理工类一本线85分,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黄莺幼年时因高烧导致双目失明。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3. 安徽首位盲人考生考上天津音乐学院:来自淮南的安徽首位盲人考生王香君,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她出生不久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视神经萎缩,从未见过光明。对声音敏感的她,在三四岁时就展现出了音乐天赋,后来进入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中专部学习,主修钢琴,辅修声乐。作为艺术类考生,她参加了安徽省音乐类统考,最终她的艺考总分为180.77分,名列全省第14名。接下来的自主招生,王香君四处联系专业院校,最终顺利参加了天津音乐学院的考试,被天津音乐学院正式录取。

继2015年盲人高考浪潮以后,2016年高招办发布了《残疾考生申请在2017年普通高考中获得合理便利条件的有关办法和说明》,为残疾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十二项便利包括:

1.提供现行盲文试卷;

2.提供大字号试卷;

3.免除外语听力考试;

4.优先进入考点、考场;

5.设立环境整洁安静、采光适宜、便于出入的单独标准化考场,配设单独的外语听力播放设备;

6.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

7.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志、交流板等;

8.考点提供能够完成考试所需、数量充足的盲文纸和普通白纸;

9.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

10.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

11.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

12.适当延长考试时间: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的考试时间,在该科目规定考试总时长的基础上延长50%;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考生等书写特别困难考生的考试时间,在该科目规定考试总时长的基础上延长30%;外语科目延长的考试时间中包含听力考试每道试题播放间隔适当延长的时间。

众多关注盲人高考的网民为接收盲人学生的政策和高校点赞,同时也认为,公平接受教育是盲人的权利,高校不能随意剥夺。“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具体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公平录取盲人学生,而不能像现在这样,读大学靠的仅是少数学校的‘人文关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已经不只是满足于9年义务教育,很多家长希望能让自己的残疾孩子尽可能像健全孩子一样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为了保障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否接受适合的教育,2017年2月23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在1994年我国曾制定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和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残疾人教育条例》共分九章五十九条,九章分别为总则、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以上教育及继续教育、教师、条件保障、法律责任、附则。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如下:

1.第一章总则,共十一条(第一至十一条),主要内容是条例制定的目的和依据,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利的要求,残疾人教育的地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职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的职责,各类教育机构的职责,残疾人家庭的职责,社会的职责,国家奖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督导。

2. 第二章义务教育,共十五条(第十二至二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父母和监护人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职责,规定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如何对残疾儿童教育统筹规划,如何掌握适龄残疾儿童的信息和数据,如何按照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分别组织残疾儿童的教育等。

3.第三章职业教育,共四条(第二十七至三十条),强调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和一些具体要求及规定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责任。

4.第四章学前教育,共三条(第三十一至三十三条),规定了政府和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责,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实施的方式,强调早发现、早教育、早康复。

5.第五章普通高级中学以上教育及继续教育,共六条(第三十四至三十九条),强调政府和各类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的职责,规定了扫除文盲教育的对象。

6.第六章教师,共七条(第四十至四十六条),强调了政府在培训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特教教师的职责,规定了从事特教教师的要求和条件,以及应享受的待遇。

7.第七章条件保障,共九条(第四十七至五十五条),规定了各级政府在保障残疾学生教育的条件、设施、经费等方面的职责,规定了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补贴政策,以及对残疾人参加普通考试的支持方式等。

8.第八章法律责任,共两条(第五十六至五十七条),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法律责任。

9.第九章附则,共两条(第五十八至五十九条),主要是对融合教育和资源教室进行了界定和解释。

2016年8月31日,新华网刊登了一则新闻,新闻的标题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立“中国康复大学”》。这则新闻刊出后,引起了很多专业人员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时间人们开始议论,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康复大学,有必要为了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专门建立一所大学吗?

建立残疾人康复大学起于四川省残联的一份报告,一份关于在“智慧岛”创建“中国康复大学”的调研报告。四川省是残疾人大省,有残疾人600多万,汶川地震致残1300多人,致残学生128人。就全国来讲有残疾人口8300多万,涉及1/5的家庭,专家预测,未来10年残疾处于高发期,每年增加残疾人100万,每天增加残疾人会超过2000人。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残疾人康复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五至十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建成县级康复中心将多达3000多个,在社区建立社区康复中心、康复站点更是多达数十万甚至百万个,这些康复中心、康复站的建立,对所需专业康复人才的需求至少在300万至500万人。但是,目前现有的康复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全国现在只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康复专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康复学科体系,每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到8000人,70%是专科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科学康复的需求。

因此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需求群体,这么一个康复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建一所康复大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康复能否让残疾人受益?

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正常活动的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正常发挥作用的人。康复能帮助这些人的能力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并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挖掘这些人尚存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活或工作潜力,并使这些潜力得到发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或工作状态;其次,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残疾人解决因残疾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生活或工作方面的困难,为残疾人适应生活或工作创造条件;第三,帮助和支持残疾人享有与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或活动。

为了更好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国务院于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通过《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是我国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社会、公民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责任,在医疗保障、残疾群体康复保障措施、政策和资金保障、康复人才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共分六章三十六条,六章分别为总则、残疾预防、康复服务、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章总则:共九条(第一至九条),主要内容是条例制定的目的和依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概念的界定和解释,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方面的职责,国家的鼓励和奖励政策。

2. 第二章残疾预防:共七条(第十至十六条),主要内容是残疾预防工作的要求,各级政府残疾预防工作的职责,承担残疾筛查和诊断的机构的工作流程,具有高度致残风险的用人单位残疾预防工作要求等。

3.第三章康复服务:共八条(第十七至二十四条),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各级政府和康复机构康复服务工作和康复服务教育工作的职责,规定了康复服务工作的要求及康复服务人员的资质和要求。

4.第四章保障措施:共七条(第二十五至三十一条),主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规定,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规定和措施,各级政府提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的规定,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规定,完善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体系的规定,积极支持辅助器具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的规定,保障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人员的待遇的规定。

5.第五章法律责任:共四条(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条),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各级政府未履行本条例的法律责任。

6.第六章附则:共一条(第三十六条),主要内容是规定本条例实施时间,即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我认识杨佳是在2008年残奥会的专家团队中,挺拔而清瘦的身材,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言细语,声音优美动听,但是她的旁边总是有一位老人——她的父亲一直伴随左右,因为她是一位盲人,父亲就是她的拐杖。

杨佳15岁考上郑州大学外语系,19岁成为最年轻的大学英语老师,21岁攻读中科院应用语言学研究生,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不仅给硕士上课,也给博士上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美好,研究生们喜欢这个小老师,年轻美丽,英语又教得好。但是,这所有的美好和充满阳光的生活停止在了杨佳29岁那一年。杨佳因视神经病变失明了。

突然降临的灾难让杨佳无法接受,寻求西医、中医治疗,甚至连最痛苦的球后注射都尝试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终于,在一个早晨,杨佳什么都看不见了。杨佳在给志愿者培训时说:“这时,我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经常被门和桌椅撞得头破血流,生活中处处存在危险,要不踢倒了热水瓶,要不就是打碎了茶杯。”杨佳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苦苦思索应该怎么办?是在黑暗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就这样,不知在痛苦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最后,在导师和家人的帮助下,她以最短的时间走出阴影,用超乎常人的毅力超越自我,一切从头开始,攻克一道又一道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关。她开始像个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帮助下,重新学习穿衣服,重新学习如何拿筷子吃饭,重新学习走路,而且还要学习拿着盲杖走路。为了能够继续阅读和学习,还要学习盲文,练习触摸盲点,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cabbage,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虽然每个字母(c-a-b-b-a-g-e)摸得清清楚楚,但是就是不解其意,一个英语老师竟然不“认识”“大白菜”这个词!在父亲的帮助和支持下,杨佳重返讲台。当学生们得知杨佳老师的情况后,动情地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杨佳没有因为失明而放弃,她依然上课,依然面带微笑。就在失明后的第二年,杨佳被评为中科院的副教授。2000年,杨佳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成为该院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更令人惊奇的是,仅用一年时间,她就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MPA学位。

2002年,她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首开《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两门课程,得到同行和学生好评。曾为四位总统效力(其中包括担任克林顿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的大卫•哥根教授为她赠书题字:“Jia,you taught us more.”(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东西。)

2006年,我和杨佳老师受北京奥组委委派,参与了残奥会志愿者试点培训教材的编写与授课。2007年3月,她又被聘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培训专家组成员。有幸与杨佳老师同行,得以走近这个被青年志愿者誉为“永远微笑着的女神”,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次美丽邂逅。杨佳老师娓娓道来、从容讲述的风格,让我意犹未尽,耳目一新。在意气风发、志在高远的年华,突然意外患上眼疾,从此与光明诀别,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来面对啊?!她不屈不挠,在黑暗中追寻心中的阳光、生命的再次辉煌,继续传播正能量,让我与首都高校的莘莘学子从心底感到震撼。

每次听杨佳老师讲座,我和志愿者同学们的眼眶都情不自禁地盈着泪花,久久无法平静。在志愿者同学热情的掌声和依依不舍的信任目光中,杨佳老师充满哲理的青春寄语,一定会是莘莘学子永志不忘的人生坐标:“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人生无常,虽然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杨佳的眼前已经不再出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已变成漫长的黑夜,但杨佳坚持走自己的路,生活之路因她的坚强越走越宽,生活之路因她的拼搏越走越亮堂!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5年春节晚会上,由几十位聋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那个青春、灵动的靓丽观世音;那些听不见声音却与舞蹈伴奏乐曲浑然一体的少男少女;一双双齐刷刷地张开的虔诚双手,有条不紊,无缝衔接,让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叠加组成的“千手观音”造型,让荧屏前亿万计观众如痴如醉,纷纷询问:“那个俊俏的领舞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啊?”

那一年年底,领舞者以绝对高票入选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的颁奖词这样说:“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被如此赞美的姑娘,就是2岁时因为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永远失去了听力的邰丽华。

邰丽华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因为失聪,7岁进入宜昌市聋哑小学学习。在学校里,邰丽华学会了律动和舞蹈,并深深地迷上了跳舞。从此以后,不管是读小学,还是读中学,不论学习多紧张,她每天都要挤时间练习舞蹈。1994年,邰丽华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学习装潢设计。大学毕业后,邰丽华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但是舞蹈始终与她相伴。

14岁时,邰丽华就从湖北宜昌聋校脱颖而出,被选送到刚刚组建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从15岁起,她就随着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问演出。她巡演过20多个省,出访过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邰丽华的独舞《雀之灵》,以及由她领舞、朱蓉等六位聋人少女相伴的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千手观音》,不知博得了多少盛赞。

维也纳联合国社发中心总部激动的观众对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的演出报以长时间的掌声,盛赞她是“美与人性的使者”。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台为之动容,荷兰小镇上的居民成为她的粉丝;一个小帅哥怎么也不相信她是失聪女孩,挤到后台验证时一脸茫然,硬是一遍又一遍质问:“你怎么会是聋人?你为什么是聋人?”

她们就是这样一群舞者,掌声响起,她们听不到;欢呼声响起,她们听不到;赞美声响起,她们依然听不到。她们在舞台上,只是专注地一边用双眼余光盯着舞台两侧带着白手套老师千变万化的指挥手势,一边兼顾左右舞伴的位置,根本无暇回应激情四射的现场观众。这位美丽的“观音”脸上始终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像是在倾诉对生命的礼赞,抑或是在用舞蹈语汇娓娓道来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

2000年9月18日晚,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耐基音乐厅,邰丽华以充满激情的轻盈舞蹈,征服了“什么都见过”的纽约观众,观看演出的还有联合国大会主席和众多联合国高官,以及43个国家驻联合国使团的官员。音乐厅里悬挂着一百多年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肖像和经典节目剧照,唯一的中国剧照,是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的剧照。

《光明日报》2017年3月9日04版图文报道:“已过而立之年的两届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在今年政协会议上就《文艺工作者如何将‘匠人精神’投入到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做了主题‘发言’。”这就是曾经为《雀之灵》而苦苦练习的邰丽华。《雀之灵》有节拍七百个左右,对于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七百多个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脸颊紧贴在答录机的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大国女工匠演绎生命辉煌。邰丽华实至名归。

邰丽华永远是脸上带着恬静的微笑,以曼妙舞姿赢得观众的喜爱,现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接纳,可以说是起于爱心,成于同理心、认同和接受。在个体层面上,可能需要个体在爱心基础上,更多地去了解和接受残疾人个体的残疾状态、能所限的表现、个人的潜能所在,以及优势所在;在社会层面上,可能需要社会接受残疾和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认同残疾人应拥有的平等权利,接受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和能力优势,能够为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搭建平台。

总之,爱心、理解与接纳可以成为帮助残疾人的基本理念,也可以说是接纳残疾人需要经历的心路历程或者是助残志愿服务过程中三个不同的实践方式。爱心是做好助残服务的前提,理解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基础,接纳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根本。希望我们的社会,通过爱心与理解的鼓励,不仅从个体心理更是从社会与权利方面,接纳和包容每一个残疾个体和群体,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中来,用他们的知识与才华为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