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94年
地点:北京
事件: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
很多朋友可能都不会忘记,中国残疾人事业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大事件,那就是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这也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大型国际区域性残疾人体育赛事,同时,也开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模式。
1994年9月4日晚8时许,当由422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戴着红色头盔、身穿紧身运动衣、手摇插着五星红旗的竞速轮椅仪仗方队引导下,威武雄壮地进入工人体育场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百姓,兴奋地从现场或电视屏幕上第一次惊讶地目睹了中国残疾人的群体形象,心中不由得为之一震:“原来残疾人还可以从事体育运动啊!”
当时,国内有数百名记者去远南运动会,采写了不少报道,运动会之后还汇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远南冲击波》。记得运动会期间,在一次新闻媒体座谈会上,一位《中国妇女报》的女记者含着泪花,动情地谈了她的感受:
开始接受采访“远南”运动会任务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理解。觉得体育是健全人的事情,残疾人还搞什么体育啊?那不是折磨人吗?可是当我走进游泳馆,看到一个肢残女孩子,面对两边看台上的数千名观众,毅然决然把披在身上的浴巾拿掉,身着泳装,拖着残缺的身躯,艰难地站在跳水台的一刹那,我的心战栗了。
她说:“我们女孩子最引以自豪的是自己身材的美。过去我眼睛长了针眼,上班看到同事都不好意思;冬天脖子后长了疖子,要穿着高领毛衣上班。而眼前这个女孩子,不顾自己身体的残缺,奋力登上跳水台时,我觉得,她克服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而且是我们健全人难以逾越的心理上的障碍。当发令枪响,她跳下泳池,奋力地向终点冲刺的那一瞬间,我的身心都被震撼了。这一瞬间,谁是第一名已经并不重要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超越生命,超越自我,我终于明白了残疾人为什么要从事体育。我深深地被残疾人运动员大无畏的精神折服了,因为通过体育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我和你一样都是蓝天下大写的人。”
这位记者朋友刻骨铭心的感受,同样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也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要想真正理解和感受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真谛,就必须走近残疾人,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的信念。
1994年9月,北京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既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也是被远南执委会及各参赛国家和地区誉为最出色的一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北京市政府将远南残运会高瞻远瞩,全面部署,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精心组织实施;首都人民更是同声相应,全力以赴,细致入微地为远南残运会创造了一个热烈、友爱、文明的生活环境。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志愿者倾情投入,充满爱心、体贴入微的服务,得到了与会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他们说:“北京人真好!中国真好!”
这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期间,志愿者的助残志愿服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造势力度大,起点高,舆论先行。
1994年4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工青妇、总政治部、中国残联等11个部委、团体共同签发文件确定:1994年5月15日第四次法定“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我们同行——为‘远南’运动会献爱心”,同时下发了“远南”运动会宣传提纲和运动会口号。中宣部为此召开了专题通气会,对“远南”宣传工作做了周密部署。
以此为契机,“远南”先期媒体宣传可谓声势浩大,基本上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是本届残运会最活跃的一支队伍。他们赛前深入集训基地,与运动员促膝交谈;赛中奔波往来于各个赛场,常常吃不到饭,喝不到水;用自己的心体验运动员的顽强与艰辛,采访中常常泪流满面……他们用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架起理解友爱的桥梁,营造出团结友爱的“远南”氛围。而他们宣传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远南”精神,被誉为“远南冲击波”,经久不衰。
中国残联会同组委会,组织了“远南”报告演出团为京城10万余名观众报告演出近百场,通过电视转播,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得以了解“远南”运动会概况并深受感动。据《北京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北京85.5%的公众对“远南”运动会表示了关心。
二是发动面广,志愿者行动深入人心,形成规模效应。
经过对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的调研与论证,组委会预计在京招募3万青年志愿者。消息传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短短的时间内,3万名青年站到了志愿者队伍的大旗下。有工人、农民、军人、公务员、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还有虎虎生威的600多名首都高校学子和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其中包括千余名精通服务行业的中专、职校的年轻人。由北京市个体团工委招募的200名个体户志愿者个个身手不凡,也很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计划外”的志愿者投身于“远南”的爱心行动中。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远南”运动会期间,北京市有近40万人次参加了志愿者行动。
三是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组织周密,人性化服务彰显中国特色。
运动会期间,首都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相关部门都为残疾人运动员开辟了“一条龙”无障碍绿色通道;“快捷、方便、舒适”,成为各国(地区)代表团众口一词的溢美之词。
无论是接送站,还是在选手村、竞赛场馆;无论是协助分级、点录,还是赛后购物、旅游,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体贴周到的志愿者服务。可以说,有残疾人运动员的地方就有志愿者,志愿者的服务覆盖了运动会的各个环节和角落。
在“远南”运动员村,2800多名志愿者日夜服务。宽敞明亮的大厅被志愿者擦得一尘不染。对生活难以自理的运动员都有专人负责为他们洗澡、洗衣服、喂饭……志愿者真诚而到位的人性化服务赢得了各国运动员的心。
在长城脚下,在赛场上,在燕莎商场,在十里长安街上……人们都能看到穿着和佩有志愿者标志的年轻人。长城每天都有100名武警战士在那里为残疾人服务,将坐轮椅的运动员抬上长城;赛场上,有16000名志愿者组成的57支啦啦队为各国运动员加油助威;十里长安街上的各主要交通岗,每天下午5点至6点30分,都有稚气未脱的中学生维护着交通秩序……
“远南”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运动会开得像“远南”那样如此富有感情色彩,它仿佛是一次爱心检阅,让北京人经历了一次爱的洗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逐渐成为北京市民的行为规范;无障碍的理念已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条,盲道、坡道、盲人有声过街信号,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兴建、改建;更多的健全人与残疾人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同行”的深邃内涵,北京市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