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
地点:云南
事件:第七届全国残运会
2007年5月12日—20日,在云南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被媒体称为“2008北京残奥会的优美前奏和庄重预演”。本届残运会是一届感人的盛会,一届处处充满真情的盛会,一届让普通百姓走近残疾人,感受志愿者,“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心灵聚会。
期间,我应邀担任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云南省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作为一名残运会志愿者组织培训及观众动员工作的参与者,近两个月的紧张工作,使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云南和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们在残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我看见了残疾运动员们与志愿者们真诚互动的会心笑脸,听到了看台上传来的啦啦队此起彼伏的鼓劲助威声和数以万计观众的热烈掌声。“现场观众气氛最好、志愿者服务最好、最有动情特色的一次残运会”——这是参加第七届残运会各代表团成员和曾经多次采访残运会“老记”们众口一致的评价,被称为“第七届残运会志愿者与观众现象”。
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由云南承办,这是自1984年第一届全国残运会举办以来,残运会的圣火首次在西部地区熊熊燃烧,同时还担当着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演练、选材和积累经验的特殊重任。“几乎所有参与残运会的人都曾享受其中的快乐。当啦啦队队员,你享受激情;你服务,享受奉献的满足;接触运动员,你享受友谊与快乐;看比赛,你享受残疾人体育的特殊美感。”国家体委、中国残联及北京奥组委领导同志都对云南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
国际坐式排球联合会主席皮雷说:“真是太棒了!这么多参赛队,这么多场地,这么多观众,这么正规的裁判员,这么热情的志愿者……”
是啊,残运会志愿者服务中有那么多感人的细节,迄今仍然让我难以忘怀。
在盲人足球赛场服务的云南师大志愿者中,有一个由6名学生组成的服务小组。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维护专供盲人运动员使用的移动厕所。他们与赛场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越位”观看,运动会期间始终坚守岗位。清晨上岗,日落而归,恪尽职守,毫无怨言,把几个临时移动厕所维护得干干净净而且毫无异味。他们悉心呵护、搀扶一个个盲人运动员如厕,从不嫌麻烦。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全部比赛结束。要不是一次纯属偶然的机会,我在现场遇到了这些可敬的高校学子,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曾经为残运会做了些什么。但我相信我们的盲人运动员们会记住他们透着兄弟之情的关爱之声:“来,扶着我的肩膀,再上一个台阶,小心点儿……”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北京志愿者赵铮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最让我感动的是‘志愿者的志愿者’。他们负责整个田径赛场一千名左右志愿者的吃饭、饮水和早晚到场状况,完全接触不到运动员,接触不到绚丽的气氛和现场热烈的感觉。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说只要是志愿服务,全都愿意去做。能参与到残运会的志愿服务中已经是很幸福了。”
志愿者工作部负责同志告诉我,云南大学选派了1000名志愿者,是派出志愿者人数最多的高校,这些志愿者承担的是最大的服务项目——田径赛场及其运动员的服务,但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众多学子报名参与残运会志愿者服务的夙愿。同学们经过考察,提出成立一个赛场保洁志愿者队的建议。不足百人的志愿者保洁队,报名者就有数百名之多,最后不得不靠抓阄儿来确定。每天赛事结束后,在偌大的星耀体育场,你都会看到这支独特的云南大学赛场保洁志愿服务队忙碌的身影。他们几乎没有见过心仪已久的各省市残疾人运动员,也很少有机会观看残运会的动情场面。
志愿者成为本届残运会最动情的名字。
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赛场上,有近40万昆明和玉溪的市民观看了残疾人运动员的精彩比赛,其中自发来观赛的观众达到26万之众。有超过一半的市区中小学生有组织地观看了比赛。他们组成啦啦队,打出横幅、高举彩旗、击鼓鸣号,热情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全场观众与场内运动员始终沉浸在激情的互动中。记者采访了一位名叫张周的高中生,他去看了盲人足球的一场比赛,他说:“原本以为很无聊的比赛,看到最后,我嗓子都喊哑了……他们在比赛里跌倒了又爬起来,让你会忍不住为他们加油。”这让他开始关注身边的残疾人。从前认为“很傻、很土”的扶盲人过街这样的行为,现在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做了。“我希望残疾人朋友能感到春城温暖的不只是气候,还有这座城市里的人。”
从残运会归来,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所谓云南“第七届残运会志愿者现象”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那么多来自云南和北京高校的青年学子志愿者,那么多可亲可敬的“爱心的士”志愿者,还有克服重重困难、不计报酬的盲人按摩师志愿者,以及五万多名岗位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都是那么踊跃地、全身心地投入,全然没有给我们既往司空见惯的“作秀”感觉。特别是“80后”大学生志愿者们,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那么清新、那么庄重、那么真挚的高尚感觉,一扫当今社会一些角落和部分校园曾经存在的浮躁、浅薄和低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给予我们启发。残运会的决胜仅仅体现在赛场上的金牌榜吗?
“第七届残运会志愿者现象”和观众的空前踊跃、倾情投入,确实值得我们去思索,去研究,去琢磨。我相信残运会的现象和影响,实在应该在运动会之外去探讨。第七届残运会社会动员及志愿者部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换位思考的有益模式。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残疾人兄弟姐妹的挚爱情怀和锐意创新的鲜活实践;感受到这些勤于思考、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对第七届残运会影响深远的城市人文情怀效应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感受到他们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这个大局付出的心血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运动会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在机场、火车站,在运动场、体育馆,在运动员住地、宾馆,那些沉着干练、指挥若定、嗓音嘶哑、身体力行的志愿者领头人——朝气蓬勃的云南高校团委书记和带队老师们。是他们以创造性地发挥和脚踏实地的业绩,在第七届残运会的史册上刻下了他们无处不在的深深足迹,让志愿者这面旗帜永不褪色,飘荡在彩云之南。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各涉及单位积极协作、大力支持,使广大志愿者深受激励和鼓舞,促使残运会志愿服务和观众组织动员成为本届残运会的四大亮点之一。
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虽然已经落幕了,但数万名快乐的残运会志愿者、40万摇旗呐喊、欢呼助威的热情观众和广大残疾人运动员共同展示出来的真情关爱、和谐友善、携手同行的时代风采将被历史铭记。
快乐志愿者,情动残运会:
2008北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优美预演
【侧记:北京志愿者在云南】
2007年6月,刚从昆明返京,就收到北京志愿者协会负责同志送来的《北京志愿者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服务团考察总结》稿(以下简称《总结》稿),并嘱:“您在云南做残运会志愿者培训快两个月了,对咱们北京志愿者也很熟悉,请您一定要写几句话,给这些年轻人提点希望好吗?”我略微迟疑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之所以有点儿迟疑,是因为知道自己笔拙,很难准确地表述这些为众多媒体及残疾人运动员所称道的来自北京志愿者代表的风采,但作为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组织培训工作的参与者,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云南和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们在残运会上共同的出色表现;我看见了残疾运动员们与志愿者们真诚、互动的会心笑脸;我听到了看台上传来的数以万计观众此起彼伏的热烈欢呼声和掌声。这让我感动,让我那么真真实实地明白:爱没有距离。志愿者们以无私的奉献和优质的服务,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真诚和微笑践行了“用生命影响生命,做快乐的残运会志愿者”的庄严誓言,成为五月红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思念的激情就再也抑制不住。我想,应该尽己所能,把自己对这些可爱、可亲、可敬志愿者的真挚感受写出来,把他们青春的靓丽风采,展示给更多期盼成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的年轻朋友。
记得第一次近距离与北京志愿者赴滇残运会服务团的年轻人亲密接触,是2007年5月15日晚在昆明翠怡宾馆举行的八省市盲人运动员、志愿者、宾馆服务人员的联欢会上。
那天傍晚时分,我到电梯口迎接他们。十余位北京志愿者行色匆匆,一脸倦容地从各自服务点赶到宾馆,看得出这些年轻人已经十分疲惫了。虽然宾馆早就为客人准备好了晚饭,可他们谁都顾不上用餐。一出电梯口,就立刻分散在通往餐厅的过道两侧,一脸专注地学习和观察云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同行们,怎样引导盲人运动员出电梯、进餐厅,一路跟随,拍下照片。接下来,再仔细观摩以志愿者身份帮助运动员就餐的餐厅工作人员,怎样和谐自如地“一对一”为盲人运动员服务,熟练地为他们打上各自喜爱的饭菜。一直等到最后一桌运动员用餐完毕,盲人领队兄弟一声“起立”口令,全桌运动员齐刷刷地站起来,相互扶着肩膀,在领队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地鱼贯而出之后,他们才离开餐厅。
我惊异地发现,此刻在这些北京年轻志愿者的脸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倦容,取而代之的是对同行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服务的由衷钦佩,是他们始终目送着盲人兄弟自主离开餐厅那一瞬间的赞叹……
晚饭之后,北京志愿者们突然神秘消失。我再三打听,才知道他们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正在抓紧时间排练将要在联欢会上表演的节目。晚会前,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又出现在我的面前:“赵老师,领我们去看看运动员的房间吧!”于是,我们随机选择到黑龙江省盲人足球队队员的住所,逐一与运动员们握手、聊天,顺便了解适合盲人需求的室内各项无障碍设施分布情况,然后和这些创造“盲人足球神话”的小伙子们一路簇拥着,赶到晚会现场。其时,恰恰晚7点50分。从下午6点到8点,短短的两个小时“候场”时间,他们见缝插针,竟做了那么多“正事儿”!
听说,这是他们的一贯风格。从北京出发时,正好在首都机场赶上北京团出发,二话不说,年轻人马上利用候机时间,协助残疾人运动员们搬运行李和比赛器械,并与残疾人运动员交流,志愿者们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在场运动员及北京团相关工作人员的赞扬。到达云南昆明机场后,他们又不顾长途旅途劳顿,直接在机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并与现场的云南残运会志愿者进行了亲切、有益的交流。
青春的旋律,青春的节奏。还有什么能够难倒这些年轻的、快乐的残运会志愿者?
那天联欢会上,他们献给盲人兄弟和云南同行们的节目是:无伴奏小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尽管他们的嗓子都有些嘶哑,但温馨歌声,袅袅缭绕,使在场的所有盲人兄弟、志愿者同行们,都不由得为之动容。然而等不到晚会结束,他们又得匆匆返回住所了。北京媒体记者正在等待他们传回的残运会志愿者服务感受文章,还要整理一天的心得体会,写志愿者日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些年轻人在昆明残运会期间每晚的睡眠时间不会多于5个小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让他们如此执着?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奋斗、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整整用了三天时间,仔细读完了这本《总结》稿。觉得篇篇都很精彩,尤其是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与快乐,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找到了答案:
“紧张的日程安排,接连的早出晚归,天气的阴冷多变,都让北京赴滇残运会服务团的成员积累了重重劳顿。然而,疲倦的眼神遮挡不住内心的快乐,云南志愿者诚挚的拥抱,残疾人运动员坚强的微笑,社会各界关切的问候,丝丝缕缕交织成我们心里温暖的阳光。参与残运会志愿服务以来的点点滴滴,竟汇集成了我们心里恣肆的感动。但愿通过我们的讲述,通过您的倾听,把打动我们的这些瞬间,把镌刻在生命中的感动,展现给更多人,给前行中的人们以温暖和力量……”
这是来自人民大学的冯少静同学在志愿者日记中的一段话。我想,这也是北京志愿者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服务团的同学的共同心声。这些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通过残运会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对幸福感所表达的如此默契、相似的领悟和感受,更让我有一种心心相印、感同身受的特别体验:
陈涛(人民大学):幸福的感觉是不再陌生。完全陌生的面孔、完全陌生的地方,因为志愿者这个共同的名字,变得不能再熟悉、不能再亲切了。
梁苏会(清华大学):记住一个名字,收获十分关怀。我在赛场上遇到一位曾经在医学分级处服务过的运动员。因为曾用心记过他们的名字,就情不自禁跟他打招呼并叫出他的名字。他当时很惊讶,但只是冲我腼腆地笑了笑。可是没想到比赛过后,他特地摇着轮椅找到我,问我吃不吃他们买的肯德基。运动员们性格都很开朗,很可爱。只要志愿者对他们付出一点,哪怕是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会牢牢记在心里。
沈桂林(北京工商大学):拼搏与奉献的和谐。一方面是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精神不断感染着志愿者,另一方面是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感染着运动员。我觉得幸福就是志愿者和运动员的和谐相处、互相激励。
耿耘(北京联合大学):一句“你们辛苦了”的问候。其实,我们服务残疾人的技能和技巧还是很欠缺的,但他们都说,你们的服务真的很到位,你们辛苦了。我觉得这句“你们辛苦了”特别让人感动,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赵荣(北京师范大学):加油与信任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我觉得志愿者和运动员的感情就是因为运动员相信志愿者,而志愿者又因为这种被信任而感到满足。我觉得我们做志愿者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白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中的和谐,就是幸福。在服务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点特别可贵,云南的志愿者是一个非常融洽和谐的集体。我很容易就融入了他们这个集体,跟他们一起工作。我们志愿者是真诚的,是和谐的,我们为残疾人服务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这里,请允许我再引用昆明理工大学一位女生(她在游泳馆服务)在日记中关于幸福观的一段很质朴的表述:“高中时我的一个好朋友说过,幸福就是雨后的一道彩虹,幸福就是早晨醒来的第一缕阳光,幸福就是难得逃课的一个懒洋洋的下午,那么现在我想说,幸福就是游泳时溅起的水花,幸福就是在餐厅吃饭时的说笑嬉闹声,幸福就是在公交专车上运动员伙伴‘哄抢’志愿者小红帽的热闹场景。从我渴望当志愿者到现在很好地完成任务,我心里总有一股感恩的暖流。我的朋友总是羡慕地说,志愿者真幸福。我为拥有这样的幸福而感恩,而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残疾并不能摧毁一个人,看到运动员们的灿烂的笑容时,你会发现阴天也是可爱的,你也会发现自己应该感恩,应该感谢世界创造了自己,让自己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经历了残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对幸福的感悟,是不是不谋而合啊?
快乐志愿者,享受残运会。
每每读到这里,心里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我们都曾年轻过,年轻时那种简单的幸福感觉,有时会让自己觉得挺幼稚,但却是真实地。而此刻,无论是北京还是云南的年轻志愿者同行们,在为残运会服务中体验的幸福感觉,却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因为它并不深奥,也不矫情,不仅在曾经历过残运会的朋友们之中会引起共鸣,而且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来说(包括我自己),都有似曾相识的一种美好、快乐的感觉。
北京志愿者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之行虽然仅仅一周时间,但他们所承担的使命和取得的成果却不是可以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正如赵荣同学在志愿者日记中写道:“志愿者这几个字其实不是好写的,它蕴藏着一些知识、技巧,甚至是智慧。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水平还很低,我们不能苛求太多,但是必须尽量朝着规范、系统的方向努力。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尤其艰巨,要让我们的志愿者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等问题,有些度很难把握,但该做的工作还是一定要做到位,不能有丝毫懈怠。”
也许,这就是北京高校学子赴滇参与残运会志愿服务最主要的收获——
2008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