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
地点:北京
事件: 2008年北京残奥会
2008北京残奥会共录用赛会志愿者44000人,90%参加过奥运会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在43个工作领域、2170多个工作岗位提供服务。此外,北京全市500多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也在继续行动,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和应急服务,还有百万名社会志愿者走上街头提供志愿服务。
残奥会志愿者始终秉承奥运筹办过程中所凝练形成的奥运志愿精神,以更高的服务标准、更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更昂扬的精神风貌,演绎着“共享微笑、共同超越”的主题,共同诠释中华文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别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不仅为残奥会的顺利举行和营造现场和谐气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及志愿者行动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启迪一:残奥会志愿服务经历是大学生涯中无比珍贵的一课。
较之夏季奥运会,残奥培训更加强调“走近残疾人 感受残奥会”的主旨,强调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尊重,强调志愿者与残疾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残疾人运动员用平等参与的态度、顽强拼搏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斗志所创造的人生奇迹,令“80后”青年志愿者热血沸腾,钦佩不已。以残疾人运动员为明镜,一代青年学子在欣赏中学会了尊重,在感动中磨砺了意志,在震撼中增强了坚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靖同学是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的一名残奥会轮椅击剑志愿者,在讲述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时,她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尊重。
“早期培训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传授过一些帮助残疾人的技巧,但真正刚开始面对他们的时候,还是有点不知所措,不敢去主动与他们交流,因为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理状态,猜测他们可能会非常敏感。接触之后才发现,其实他们都非常好,有的外国运动员还主动和我们用中文打招呼,特别可爱。”
“每当运动员的比赛快完了,我们都主动过去,帮助他们拿剑、头盔或者推轮椅。因为你不主动他可能不知道你能够为他提供哪些服务,但做这些都需要先征询他们的意见。只要自己能够驱动轮椅,他们一般不愿意志愿者去推他们。这时候,你大可以做个微笑的旁观者,尊重他的选择,因为你知道他能行。”
张靖在生活中没有交过残疾人朋友,她坦承在此之前和许多人一样,看见残疾人时心理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但做完残奥会的志愿者后她已经有了不同的感觉。
“我们不应该太多地关注他们的残疾,而应该用更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对待他们。”周围的朋友问及她做残奥会志愿者的经历时,她也会把这样的体会告诉他们。她说,无障碍的硬件条件可以逐步完善,但更重要的是接受残疾人的心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多帮助,把他们当作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看待。”
中国农大坐式排球馆的残奥经理讲给我听,一位刚刚上岗的女生志愿者,看到几分钟前还在好端端行走的残疾人运动员,突然卸下了假肢,竟然“吓”得哭了起来。开始的时候,不少大学生对残疾人确实还很陌生。
不过,在残奥会上和残疾人运动员有过近距离接触后,志愿者们的观念在逐渐改变。
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陶红说,一次,伊拉克的队员前来训练,他们在更衣室里纷纷拆下假肢,兴奋地大声叫喊。还没等志愿者推来轮椅,几个下肢完全截肢的运动员,竟已急不可耐地用双手支撑着半截身体,“跳”进了场内!接下来的几天,不管是男队队员还是女队队员,他们几乎都是在场外卸掉假肢或扔掉拐杖,然后,或单腿、或用手支撑,就这样一“跳”一“蹦”地进入场地。真是豪情万丈啊!“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自信、顽强和健康的心态震撼了!”
在目睹了中国队与巴西队争夺五人制盲人足球的冠亚军决赛之后,来自厦门大学的志愿者车斌同样深有感触:“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能把球踢得那么好!那种团结、拼搏、对胜利的渴望,带给我们的是更强烈的震撼!”
坐式排球场馆志愿者副经理、农大校团委副书记庆兆珅说,志愿者是和残疾人运动员走得最近的人。他们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态经历了“由隔阂、不解到理解、尊重,直至感动、震撼”的转变过程,并和许多运动员交上了朋友。乐观爽朗、技艺高超、未失一局的卫冕冠军中国坐式女排姑娘们早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我们服务运动员,运动员感染、教育我们,咱们这是谁帮谁呀!”庆兆珅说,残奥会的志愿者经历是大学生涯中无比珍贵的一课。
启迪二:在人性化、个性化专业服务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自信,敞开胸襟。
细心的《中国体育报》的记者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巢”里,志愿者把一位盲人观众带到了座位旁边。但并没有立刻说“请坐”,而是让这位盲人观众摸到了身后的座椅靠背时,才放心地请这位观众坐下。“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但却体现出志愿者的素质,服务细致到位。”
自从9月3日以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刘锋几乎每天服务的记者都固定为北京“1+1声音工作室”的盲人记者杨青风。无论是去赛场采访、参加新闻发布会,还是到媒体工作间写稿子,刘锋总是如影相随,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伙伴的身旁。
“有一天采访遇到下雨,刘锋一直陪我工作到晚上10点多,直到把我送上车,才回学校休息。”杨青风没想到,那天刘锋出门时还为他带了雨伞。让杨青风感动的还有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有时我忙起来就忘了跟刘锋打电话预约第二天的行程。他为了不耽误我的工作,每天都是早早起来,在我需要的时候,不声不响地站在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惊喜。”在杨青风采访时,刘锋不但要帮着带路、拿话筒、拍照,还给杨青风念材料,甚至还把路上看到的一些他认为对记者有用的新闻信息都介绍一遍。“他就像我的眼睛一样,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我都要问他,”杨青风说。
你的呼唤是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是你的心声;你的快乐让我心动,我的祝福伴你一生。年轻的志愿者们以熟练的助残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中外残疾人朋友提供了精心、细心、贴心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让他们在残奥会的生活没有障碍,畅通无阻。而在自愿服务中,他们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自信心,练就了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育了善解人意、襟怀包容的宽厚品格,实现了自我价值自我完善的满足,补上了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启迪三:心怀伟大,做平凡的事,“80后”一代青年人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坚定了人生信念,增进了社会责任感。
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在两个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实践中,他们经历了汗水、泪水和耐得住寂寞的洗礼与考验,身体力行“心怀伟大,做平凡的事”的自愿精神,交上了一份镌刻着青春梦想的完美答卷,让全世界都享受着感动和精彩。
就是这些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在场馆内外从事着各种默默无闻的工作。有的在奥运村、残奥村里清扫卫生,有的在媒体班车上当引导员,有的在中心区、场馆外维护秩序、指路答疑、直至嗓子嘶哑,有的就在公共卫生间里为往来客人递送手纸……他们之中有许多志愿者几乎从来没有与参赛选手、观众发生接触;有的与赛场近在咫尺,却与精彩的赛事咫尺天涯,在场馆外、蓝立方值班、站岗,或作为“地下(餐厅、车库)工作者”,默默为其他志愿者、工作人员提供后勤服务。
地处海淀区西北角,离鸟巢大约三十九公里的稻香湖站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55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中几乎最偏远的一个。来自中国农大的蓝立方志愿者每天从学校出发,来回要四个小时。
专家们曾疑惑:这些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远离城市的繁华,他们真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在那么遥远的蓝立方吗?
让人惊讶的是,这群年轻人在岗期间却没有一个人自行离岗,顶多在十米外的路口徘徊:“我们走了,要是有人来问路怎么办?”这个志愿者小分队不仅站好了9月17日稻香湖站点的最后一班岗,还创造了站点服务全程无人请假、迟到、早退的纪录。蓝立方稻香湖站点的工作日志上,还留有前一组人写下的一行工整的楷书:“希望后继者继续认真书写,认真度过每一天。”
他们是在用心将志愿精神如圣火般传递给明天,传递给后来者的每一天……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岗位和学校、专业、人生的选择都一样,没有好坏,既然选了就要学会面对,学会适应,学会享受。
这里,没有作秀,没有矫情,唯有真诚和责任。许多高校志愿者团队的领队老师都十分感慨,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们长大了,成熟了,他们不仅能够坚韧不拔地去做一件事,而且能以宽容、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世界,他们已成长为能担当重任的一代。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的名片。
年轻的笑容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也是一个民族的内涵。
启迪四:培训是参加残奥会志愿服务过程的一项有效激励措施。
以育人为本,注重实践与创新的培训无疑是两个奥运会志愿服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保障。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果断地将课堂教学时间缩短,增加实习和参观交流时间,安排了听取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自强模范报告,观看残疾人艺术团演出和残疾人题材影片;到培训基地学习扶助盲人、肢残人的技能;与正在训练的运动员现场沟通、交流,观看模拟比赛等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学实践活动。
这既符合当代青年学子的要求和培训规律,也体现重在实践,增进对残疾人、残疾人体育的认识,加深感情、更新观念的培训主导思想,是培训的动情点。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培训也不拘泥于通常意义的授课方式。多数课程采取了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座谈、答疑、学员模拟表演助残情景剧等能够加深印象的有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员自身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寓教于知识、趣味之中的良好效果,很适合当代青年人的接受特点。
走近残疾人,感受残奥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是理论的问题,而在于实践,百闻不如一见。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出台的“北京残奥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以“走近残疾人•感受残奥会”为主旨,以“感悟生命•共创和谐”为主题的系列实践培训活动;奥组委志愿者部考评确定的33个条件基本具备的残奥会培训基地,都是着眼打好培训基石的重要举措,对一代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残奥会专家课题组完成的残奥会志愿者培训效果评价中,有一个具有昭示意义的结果,即:“培训也是参加残奥会志愿服务过程的一项有效激励措施。”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31.4%)的志愿者认为接受培训是参加残奥会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的一种激励方式。激励通常是个人受到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所致。课题组认为,志愿者将培训当作激励措施,这可能和志愿者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增长有关。此外,残奥会在志愿者培训中强调的团队建设和心理支持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培训团队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浓郁氛围,培训老师身体力行,对学员的充分尊重与悉心呵护,师生之间形成的坦诚相待、情感互动的教学关系,无疑对参与培训人员留下了非常积极乐观的正面影响。这一结果非常有意义。承担培训的老师首先是志愿精神和扶残助残理念率先垂范的实践者,使学员深受鼓舞,产生共鸣,认为参与培训也是一种激励就不是偶然的了。
残奥会志愿者的特色培训模式对未来类似大型活动的培训工作应该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启迪五:志愿者感觉最好的时间是服务残奥会的时间。
国际残奥会残奥战略项目组组长Apostolos Rigas在奥组委志愿者部召开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座谈中指出,志愿者感觉最好的时间是服务残奥会的时间。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也是我和我的同事在追觅残奥会志愿者足迹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残奥会的志愿服务经历使这些年轻人的视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阔。看赛场上超越的永恒,看坚持的艰辛,看拼搏的美丽并因此勃发的人格魅力,看中华大地因深深地眷恋和关爱而彰显的人文情怀。他们能够从中切身感受赛场内外人们对志愿者深情的目光与呵护,看到自己作为残奥会志愿者的尊严和价值,感到助人的快乐和与受助者分享快乐的幸福。他们觉得这种快乐和感觉都是自己最在意的收获——
“志愿者感觉最好的时间是服务残奥会的时间。”
北京残奥会不仅延续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精神,而且有了创新,有了特色。志愿者们用全身心的投入履行了自己的承诺。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收获了责任心,社会收获了美丽,在共建共享中,世界看到了一个和美的东方民族。
被观众誉为“蓝色精灵”的北理工盲人门球场馆观众服务团队公共区引导主管、志愿者小玉同学对此感触良多。她说,之前觉得残奥会志愿服务培训非常严格,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岗位服务技巧、工作姿态及礼仪、仪表等方面,一时还真有点茫然。但在实践中她体会到对残疾人朋友情感的把握远比掌握专业服务技能更为重要。随着志愿服务实践的积淀,小玉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心得。刚开始时,她总会把所有动作做得很规范,跟培训时一模一样,现在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太多的感动需要我们用心珍藏,在这样的一种伟大情怀面前,语言似乎也变得苍白了。残奥会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历史盛会。感谢这次机会,让我见证了生命的各种奇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与美,让我更加懂得尊重,宽容,让我更加坚强乐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但是这份经历将永远鼓励我们不屈不挠地努力前行,没有任何阻力能阻挡一个积极乐观,永不言败的人走向成功!
“当残奥会的圣火缓缓熄灭,我的志愿者生活宣告结束,但是志愿者精神永不熄灭,我会永远铭记这段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日子,这份美丽永恒。
“志愿服务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会让我终身受用。”这是小玉同学在残奥会闭幕式当晚发来的“志愿者感言”,应该也是“鸟巢一代”青年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吧。
历史不会忘记,从这里走出来的志愿者是一代心怀伟大、志在高远、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年轻人,他们必将是传承华夏文明、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和栋梁。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一道靓丽风景
微笑着彰显生命的美丽——残疾人志愿者的风采
2008年北京残奥会除了为主办城市留下了大批无障碍设施,也推动着世界的和谐发展和人道主义的进步与升华。残奥会集中体现了建造一种相互理解和包容的社会价值的努力,它意味着社会偏见正在减少,也意味着残疾人群体从救济对象到权利主体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在北京残奥会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残疾人在超越自我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社会融合,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社会进步的喜悦……它的丰富内涵已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我们相信,这一理念将深深根植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并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引自《人民日报》记者温红彦、许立群综合评述《共享进步 共创未来》
一、一组难忘的数字奏响动情的主旋律
残奥会筹办阶段,北京市有26家残疾人服务机构成为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实践基地,累计为1.5万名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提供8万多小时的“一对一”培训服务。这就意味着有万余名人次的残疾人承担了志愿者培训的现场演练和相应活动的志愿服务。全市有1.2万名残疾人报名参加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的选拔,63位残疾人朋友脱颖而出,成为赛会注册志愿者,直接服务奥运会、残奥会。
通过培训和考核,奥组委志愿者部遴选出50位有热情、有水平、有能力的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他们身体力行,在讲台上展示激情、自信和坦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起到了教科书无法替代的楷模示范作用。
此外,320名残疾人演员参与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有8000多人次残疾人演员,参加奥运城市文化广场和残奥会各种庆典活动演出。100名残疾人组成的太极球和轮椅健身操表演团队,成为迎奥运、迎残奥群体展示特色亮点项目。
有5000余名残疾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遍布城乡社区的“温馨家园”,随时热情接待来访的中外宾客,还制作了8000多件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作为北京奥组委赠送中外宾客的特色礼品。
10家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示范店接待了多家中外媒体的现场采访,并为20余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外国友人提供了保健按摩服务,其中还有10位盲人保健按摩师作为全市数以千计盲人按摩师的代表,以注册赛会志愿者的身份,在奥运村、残奥村,为中外运动员、官员和工作人员服务。
还有11位身怀绝技的残疾人在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祥云小屋展示技能;数百名残疾人在居住的社区踊跃报名,参加奥运安保志愿服务;20万残疾人积极参与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38万残疾人走出家门,到现场观看残奥会比赛,游览风景名胜、文化设施,体验城市无障碍,开展文体健身,享受“快乐残奥”。
看似一组平凡枯燥的数字,却让我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升起一种温暖的冲动,感到“天地人”的波澜壮阔,拨动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二、这里通向鸟巢、水立方
在临近鸟巢、水立方咽喉要地的马甸到德外大街一带,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乍一看,与其他志愿者没什么两样,佩戴奥运安保志愿者的红袖标,脸上挂着北京志愿者的“招牌微笑”,风尘仆仆,风雨兼程,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可他们蹒跚的步履,摸索的眼神,又让我们升起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看到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尊严。这就是由德胜街道近60位肢残、视障、听障朋友组成的北京第一支残疾人奥运志愿服务队。
北京卫视在残奥会期间播出了德胜街道残疾人踊跃参与奥运安保志愿者服务的一组感人画面,引起了众多“老北京”的好奇与关注:原来残疾人也有奥运志愿者服务队?
说起来,我还真与他们有缘。2008年的3月,我曾与德胜街道残联的朋友们有过一次亲密的接触,共同策划并参与了由北京奥运会培训办、奥组委志愿者部共同主办的“基层残奥培训巡礼——德胜残疾人志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残奥培训百人实践体验活动。
3月14日上午,首都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早早地来到“助残展示活动”现场,饶有兴致地观看并亲身体验了由德胜街道残疾人志愿者、北师大“白鸽”大学生志愿者、23个社区居民代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倾情互动。有残奥知识答疑,模拟定向导盲,协助盲人就餐,辅助肢残人推轮椅,奥运英语对话、学唱英语歌曲演示,与不同类别残疾人沟通交流礼仪常识与实践,观看残疾人手工艺编织作品展和职业技能表演等形象生动的残奥培训活动。其中5位残疾人培训师就是我们残奥会培训师资班的“毕业”学员。今天他们会同培训班的礼仪专家,也是德胜街道残联副主席的林达老师携手亮相,赢得满堂喝彩。
记者朋友们大多是第一次参与残奥会和助残技能培训。德胜街道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精心准备的这个特色鲜明、亲身体验的残奥培训实践活动,使他们沉浸在大爱无碍的激情互动中,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有记者在第二天的报道中选用了这样一个直观而又亲切的题目:
“这里通向鸟巢、水立方”
8个月之后,2008年11月14日上午,我再次来到德胜街道残疾人温馨之家,与经历了奥运会、残奥会锤炼的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新老朋友们座谈,倾听他们讲述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那些大爱无碍的感人故事。
残疾人协会低视力专职委员王丽慧是志愿者部举办的第三期残奥培训师资班“高材生”,讲起自己的奥运“往事”,滔滔不绝,声情并茂——
我与居委会其他几位残疾人朋友从八月初就入选平安奥运社区志愿者,两个月来始终坚持值班巡逻,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邻居申海翠只有一条腿,拄着单拐,挺难的,她就动员全家人一块儿帮她值班。因为离家远,交班时,爱人每次都来接她。她激动地说:“过去,我总是觉得需要别人帮助,可现在,我也能帮助别人啦!老党员王希会和老伴都是肢残,老两口就交叉换着值班,没耽误一天工夫。”
街道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多年照料因患类风湿病卧床的母亲和舅舅。听说居委会选安保志愿者,她很想报名,又不放心两位老人。妈妈和舅舅知道姑娘的心思,想方设法妥善安排起居,尽量相互照顾,让姑娘安心上岗值班,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两个月硬是风雨无阻,姑娘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您说神了吧?
说到培训班那些有意思的事儿,参加座谈会最年轻的吴毅欧(23岁,肢体短小症,大学生)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在培训班的实践经历。
那天,我们在大兴职培体训中心乒乓球馆实习助残技能,我坐在轮椅上模拟受助者。白岩松、濮存昕,还有很多记者都在现场,好热闹啊!白大哥先是示范推轮椅,目不转睛,挺直了腰板,完全符合教材要求;然后又停下来,蹲在我面前,攥住轮椅扶手与我聊天,演示与坐轮椅残疾人沟通交流的文明礼仪。看到白大哥这么认真,我想自己又不是真的走不了,让白老师就这样一直蹲着,多不好意思啊!于是,我赶紧跳下轮椅,也蹲着与白老师对话。白大哥先是一愣,然后乐了,旁边观看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听到这里,我与在场的残疾人朋友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冬天的屋子里春意盎然,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尊重,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讲到做两个奥运志愿者的收获,一直在旁边默默听我们讲话的徐玉优师傅终于开口了:“我53岁了,是工伤致残。今年5月才做(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以前在工厂,我口讷,话不多,下班后就待在家里,很少吭声。人家说我是肢残加‘话障’。我们北广社区有100多名残疾人,又赶上两个奥运会,他们对我期望挺高。我想得先从有勇气跟人讲话、学会与人打交道开始。在居委会办公室我坐在最外边,出来进去的人都跟我打招呼,不把我当外人;我先是点头示意,后来试着搭话,一来二去,我就不再感到紧张了,再加上参加了培训,工作也开始渐渐上路了。
“我们社区固定参加奥运安保值班的就有7位残疾人,平时加入值班的残疾兄弟还有很多。我给自己,也给他们打气:‘你只要戴上胸卡、佩戴着红袖标往那儿一坐,别人就不会再盯着你的残疾,坏人也就不敢打你的主意了。’你别说,整个奥运期间,社区残疾人志愿者值班还真是一路畅通,没发生任何顶撞和冲突的事儿。这期间,我与残疾兄弟姐妹们也越来越熟,话自然而然地多起来了。他们愿意和我在一起,见到我就说:‘老徐,你过来,跟我们说说话!’
“赵老师,您问我做奥运志愿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自己不再木讷少语了,每天过得挺有盼头的,这算是收获吗?”
担任导盲培训助教的李铮(视障)一遍一遍地、笑容可掬地为其他志愿者示范动作,让大家知道怎么给盲人带路。他说:“我的眼神不好,但笑容一定要好看,因为我是志愿者,动作一定要有志愿者的样子,这才叫‘残健融合’哦!”
37岁的和延京是纳西族妇女,也是今年刚刚上任的双旗杆社区残协委员。她告诉我们,处在精(神)残(疾)康复期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的工作,说:“你就安心为奥运服务吧,上班只能早去,不能早退,家里的事,我包了。在家看电视他就是看奥运,还把新消息及时告诉来不及收视的妻子。和延京很感动,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生活在德胜街道。这里的街道社区和残联干部与我们心连心;而这里的残疾人爱心、责任心一点都不比健全人差,丈夫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心里也亮堂了,感觉踏实多了。
“‘百年奥运’,我们做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可在自己的家门口做点什么,保奥运平安,保家园洁净,给人指指路,让街坊邻居感受到参与两个奥运会的气氛,我们能行……”
就这样,与会的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讲述他们自己感动的事,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吃饭的点了。他们有的要去接放学的孩子,有的必须回家给老人做饭,有的还要在残联值班。屋外寒风阵阵,屋内春意融融,真舍不得与他们告别。朋友们一一紧握我的手,说:“赵老师,你一定要常来看我们哦!”
温馨家园的活动室已是人去楼空,他们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和我们一样又不一样,你还会在意他们的残疾吗?
三、心怀感恩:我与残奥会真有缘分
——听志愿者李嘉讲述大爱无碍的故事
个人档案:李嘉,男,1959年4月出生,儿麻致残、拄双拐(重残)。自学并可熟练进行英语对话,五年前工厂倒闭。街道残联帮他安排在一家涉外俱乐部任英文笔译(不坐班),妻子5年前与其离异,现自己抚养9岁儿子。残奥会期间先后在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祥云小屋、残奥北航举重馆做志愿者。
9月9日,我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残奥会举重馆,开始履行一名残奥志愿者的使命。那天清晨,穿着志愿者的衣裳,摇着轮椅在街上一走,我心里美得像做梦一样。好多人都看我,我猜他们准是羡慕我呢!我碰上了一个外国记者,他问我:“你觉得北京的无障碍设施怎么样?”我说:“你不是看见了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上走吗?我要摇着轮椅去为奥运服务哪!”人家冲我挑大拇哥。有个老哥哥,头发全白了,跟着我走了一会儿,凑到我跟前小声问:“你这是真的去服务啊,你自己都不容易,还能给别人服务?”我听了大笑,说:“老哥哥,我这可不是拍电影,我要用最好的服务为咱们北京争光,您瞧好吧!”
作为残疾人志愿者,除了像普通志愿者那样恪尽职守,还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呢。我在举重馆服务曾连人带车翻了两个跟头,都是因为新铺设的坡道接缝的地方有凸起,又被地毯盖住不易察觉造成的。想到这种安全隐患可能会对使用轮椅的残疾人运动员和媒体记者造成伤害,我立刻摇着轮椅在服务区体验一遍,找出各处的隐患,而后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场馆团队在第一时间做出改进,在所有有隐患的地方都做了有中英文的警示标志。
9月13日下午,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先生来到残奥会举重馆,他要离开举重馆的时候注意到在岗位上的我,于是转身来到我面前,亲切地和我握手,问我:“Do you enjoy being a volunteer?”(做志愿者你享受吗?)我只回答了一声“Yes”,其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了。现在我直后悔,怎么不和他多说几句呀,我想告诉他能做残奥会志愿者是我一生的荣耀。为了支持我当志愿者,姐姐撂下刚刚考上大学的外甥女,来到我家替我照顾孩子,成了我家的志愿者;上公交车如果没有升降轮椅的装置,乘客们就抬着我上车;乘地铁,没有直升梯,四五个地铁工作人员用爬楼车护送我上下楼,我都不好意思了;就是开残疾人摩托车去举重馆,每次我也需要别人把我的轮椅搬上搬下,帮我搬轮椅的志愿者们我一个都叫不出名字;我全要谢谢他们,谢谢他们帮助我实现了梦想,在残奥中快乐,在残奥中享受!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的北航志愿服务团队年轻队友和伙伴。每次你们都会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的面前。和你们在一起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你们的纯真和热情使我时时为自己曾经在困难面前的自卑和畏怯感到惭愧,残奥会是课堂,你们和所有我接触过的志愿者都是我的老师,经历了残奥会,我又年轻了。
志愿者李嘉情真意切的感恩,对年轻人的赞许和依恋;年轻人在李老师对残奥会全身心的执着投入中,读懂了尊严、责任和高尚;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残奥会自愿精神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遗产。
四、用青春书写同样的感动
在残奥会上,同样有一些充满青春活力的残疾人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阅历、专长为残奥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一开始接触他们,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一种不寻常的震动,甚至伴随些许痛楚、怜爱;但与他们相处多了,你会觉得他们和残奥会所有青年志愿者一样:快乐、专注、好奇、开朗。不知不觉中,你会忽略他们的残疾,就像邻家的男孩、女孩。可他们与邻家孩子又不一样,过早的苦难和坎坷,以及鲜为人知的隐痛,铸就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和豁达的情怀。
(一)北大博士生郭辉:镌刻在生命中的感动
坐在轮椅上的她,曾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城市志愿者的身份坚守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一个交通亭,为来往的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现在,她又参加了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志愿工作。尽管行动不便,尽管学习任务繁重,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志愿服务,但她认为“残奥会的志愿者经历,将是一段镌刻在生命中的感动”。她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博士生郭辉。
郭辉是一名城市志愿者,每4天轮一次班,主要负责信息咨询。8月的北京,酷热难耐,但她总是微笑着、不厌其烦地为前来寻求帮助的人解决问题。“以前,总是别人帮助我,上台阶的时候一个顺手的动作,会让我心里温暖半天。而这次,我尝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她微笑着说。
在北大西门工作时,她认识了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19岁男孩。从北京昌平区辗转乘公交车到北大西门,那个拄着双拐的男孩想进校园里看看期盼已久的奥运会比赛,却赶上北大采取出入限制措施。男孩在失望之余看到了不远处坐在轮椅上的郭辉,男孩羡慕郭辉可以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赞叹她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加油!好好干!”男孩离别之际的话语让郭辉感动,“正是因为这句话,激励着我继续参加残奥会志愿服务,不让他们失望。”
(二)清华博士生志愿者秦旭彦:“杂物总管”总是笑呵呵的
由于出生8个月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秦旭彦的左手和左脚都行动不便,但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他于199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3年被保送到本校交通研究所深造,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就职于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我和残奥会真的很有缘。”除了做志愿者,秦旭彦还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以及北京2008年残奥会圣火传递北京站第15棒火炬手。
2008年3月,秦旭彦参加了包括助残技能、残疾人身心特点、知识理念、残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秦旭彦说:“看似简单的推轮椅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合格。”
专攻城市规划的“大博士”秦旭彦,在残奥会岗位的任务主要是为志愿者提供后勤服务,如发服装,办理通行证、饭票、水票等。“都是些杂活儿,但是我们要随时待命。”大博士挺在意“小总务”的活儿,每天笑呵呵的,好开心!(三)盲人按摩师马巧云:“我是运动员的肩膀”
皮肤晒得黝黑、说话干脆利落的马巧云,曾经是中国残奥代表团的视障田径运动员,是我熟悉的朋友。在10多年的运动员生涯里,她获得过7枚金牌。2000年退役后,她自主创业办起盲人按摩中心,获得多次全国按摩奖项,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如今,她又开始了新的“奥运生活”。
有一名韩国跆拳道运动员腰上有伤,连爬上按摩床都困难。双眼仅有光感的按摩师马巧云为他做了45分钟按摩,这位运动员就好像换了身骨。“和小孩一样,他一下床,就在我旁边蹦蹦跳跳的,兴奋地说着什么。翻译告诉我,他很意外按摩效果这么好,说我的服务很棒。”马巧云回想那时的情景,一副很满足的表情。从8月9日起,马巧云的生活从早上6点开始,换乘4趟车,花上近两个小时到达奥运村,开始8小时的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从奥运会到残奥会,酷爱运动的她没有机会看一场完整的比赛。
“当运动员的时候,志愿者为我服务。现在我有机会作为志愿者为他们服务,这对我来说,再辛劳也值得。”马巧云对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两个奥运会情有独钟,“每个残疾人运动员身上都因训练而留下伤痛,他们要取得成绩,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这个我比别人都更能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中,我会特别心疼,又会特别用心。”马巧云笑了:“我就是运动员的臂膀,和他们一起放飞梦想,多开心!”
(四)日语教师王素玲:在青春的路上摇着轮椅追梦
20世纪80年代末,我刚转业到残联工作时,新影厂正在拍摄记述一位年轻残疾教师事迹的专题片,我参与了协调工作,也由此结识了我的第一位残疾青年朋友——王素玲。影片中有一组令我难忘的镜头:身患重度儿麻后遗症、刚刚20出头的进步巷小学少先队义务辅导员王素玲,每周有三天清晨4点起床,匆匆带上一个馒头,摇着轮椅赶往门头沟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设在北京的日语培训班。一天在崎岖的路上颠簸将近9个小时,通常要在半夜时分才能回到家。无论是在漫漫的路上,还是门头沟那儿设在楼上的培训教室,都无法方便如厕。于是她就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量,全天几乎都不饮水。这个常人难以想象、更无法忍受的生活“习惯”,王素玲一直保持至今。整整4年半的时间,她硬是坚持下来,获得早稻田大学日语本科文凭,还在日本NHK广播电台举办的日语演讲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应邀到东京参加颁奖典礼。1988年,王素玲被破格聘为进步巷小学正式教师。学校特地为她开设了日语教学班,让她为孩子们讲授日语课。她还是一位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优秀班主任呢!
20年过去了,当年的“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如今已是有20年教龄的中年教师,又以赛会注册志愿者的身份,摇着轮椅,踏上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路,这是她发给我的微信:
“每天早晨5点我走出家门,直奔鸟巢,晚上11点才回家。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我依旧是老办法:尽量不喝水、少吃饭。我所负责的是奥林匹克中心区观众信息咨询服务和日语语言服务岗位。每天我边用双手摇动轮椅,边要解答数千名观众的咨询并为参观‘祥云小屋’的日本观众做多场翻译解说工作。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加上控制饮水,有时候体力严重透支、十分疲惫;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轮椅伴随着我书写着自己的志愿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日本观众在得到我的帮助后打开一面旗,上面写着‘感谢中国’四个字。看见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被认可的尊严,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都说志愿者不求回报,但谁又能说我们真的没有得到回报呢?”
祝福你,始终在青春路上摇着轮椅追梦的王素玲老师。
(五)引导员康颖:不想被媒体当作特殊志愿者来看待在奥林匹克中心区,观众安检口的引导员康颖正四处“找活儿干”,她的左腿是假肢。她“特别想为残疾人服务,并告诉他们,身体残疾没什么大不了的,照样可以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
在北航体育馆观众检票口,一位残疾人志愿者死活都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她像健全人一样站在那里为观众检票,看不出有什么异样。附近的大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个阿姨平时很开朗,爱跟大家开玩笑,自己也爱笑,工作起来不仅不要别人帮忙,还照顾其他志愿者,经常给人替班:“估计她不想被媒体当作特殊志愿者来看待,大家都是一样的志愿者……”
不想“被媒体当作特殊志愿者来看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眼下社会上对残疾人的认识还有障碍;而残疾人能够走出家门,投身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绝非那么容易。大爱无碍,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你、我、他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特别是健全人对身边残疾兄弟姐妹渴望无障碍参与社会生活情感的尊重和珍惜;需要一个“天地人”和谐的广阔舞台,这就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鲜活实践和对未来的昭示。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王烨捷用三句醒目的“起来”作为副标题,即“街上残疾人多起来,无障碍设施用起来,比赛门票俏起来”汇总为“残奥会让北京残疾人动起来”的亮色主题,是画龙点睛之笔。一个事业的主体动起来了,这个事业就有希望;一个群体中的先行者动起来了,这个群体的真正解放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奥运会、残奥会上的残疾人志愿者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一位德国残奥运动员对此更有切身体会,故事还得从残奥村内的中国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小屋说起。期间,残疾人篆刻师薛国墚与残疾人英语翻译志愿者李嘉联手,与国外残疾人朋友一起创造出了英语字母、音译汉字和生肖为一体的个人名章,先后为多个国家残疾人朋友刻出独具匠心的个人名章。一天下午,这位德国运动员来到小屋,希望用镌刻章的形式来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留念,但他第二天清晨6点就要赶飞机。薛国墚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加班到12点,然后骑残疾人摩托车到残奥村找到那位德国运动员,送上刻好的印章,并在现场通过打电话给“第三者”李嘉,再以李嘉“同声”口译的形式与德国运动员交谈,彼此称兄道弟,谈兴甚焉。这位德国残奥运动员深为中国残疾人志愿者诚实守信、有诺必行的举动所感动,连夸中国残疾人哥们儿真好,让人佩服之极,并表示要把中国残疾人志愿者的故事告诉他的国内 朋友。
北京的残疾人确实动起来了——克雷文主席在参观东四街道温馨家园后,亲笔题词赞叹:“今天我们看到了最完美、最精彩的技艺,残疾人在这里完全没有障碍。”
因为有爱,才能无碍;我们才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和残疾人志愿者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和顽强;才理解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彰显着生命的美丽;让我们读懂什么是直面坎坷的从容,什么是快乐自信的人生。那些动人的瞬间,足以湿润你的眼眶,荡涤你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