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在认识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从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等。
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以人体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结果,一方面也要接受它所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流、气候、气压的突变以及温室效应、酸雨、核污染等,不仅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文化教育的进步都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例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废渣,对人类危害极大,不良的风俗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也有碍人类的健康。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二、生物学因素
从古至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同时,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某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的内在缺陷也可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水、空气、食物及其他载体侵入人体。这些病原微生物多来自人类粪便、排泄物、污水和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长期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各种疾病、寄生虫和呼吸道疾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无数人死亡。以霍乱为例,自1920 年由印度传入上海,到1931年的12年间,在中国共暴发46次,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严重影响人口质量的遗传的种类和基因的认识日益深化。已知人类的遗传疾病近3000种(约占人类各种疾病的1/5)。先天性遗传疾病或缺陷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家庭、伦理、道德、法制和医疗康复等方面成为难题。因此,为了避免遗传性疾病与缺陷的发生,国家提倡科学婚姻、优生优育,促进民族世代繁衍,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任何胜利和失败的考验。
四、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吸烟、饮酒等。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就忽视了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前10位死因中,其致病因素中有50%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可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健康是多么重要。
五、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卫生保健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世界卫生组织把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一是健康教育;二是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三是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四是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五是开展预防接种;六是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七是提供基本药物。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的优劣对个人和群众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效益的高低、覆盖面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卫生政策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如卫生医疗机构不健全,卫生经费投入过少,卫生资源分配和布局不尽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医德、医风等都是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人类的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健康教育为指导,积极树立健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或群体健康状况的不断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