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中出现的异样身体感觉有的是正常现象,有的则属于运动性病理状态。它们往往是由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方法不正确、锻炼水平不高或运动负荷超出机体承受能力等原因所致。由于这种现象具有突发性特点,因此,有必要运用医学知识,甚至采取力所能及的医疗手段进行自我诊断并及时加以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或防止更严重的身体损伤现象。
一、腹部疼痛现象
在体育锻炼中,有时会突然发生腹痛,痛感部位多为右上腹、左上腹、脐部周围及下腹部等处,一般表现为钝痛、胀痛或绞痛,其中,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因此,为了便于区分及对症处理,就必须根据疼痛的部位,了解产生疼痛的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一)右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与处置
原因:右上腹部疼痛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肝脏瘀血并刺激神经引起的。通常认为,肝脏瘀血是因为剧烈运动使心脏功能与肌肉活动失控,从而导致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心脏,造成血液在这些器官中暂时滞留。另有观点认为,肝区疼痛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肝糖消耗增多,热量释放猛增,局部温度明显增高,使肝细胞膨胀,导致与横膈膜的摩擦加剧,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
处置: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这种疼痛,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有节奏地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能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应是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必要措施。如果在运动时突然产生疼痛,那么只要用手挤压肝区部位,适当降低运动强度,调整呼吸节奏并做些舒展练习,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经上述处理后,若疼痛仍未减轻,则应立即停止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运动停止疼痛即可消失,若数小时后仍继续疼痛,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就应做进一步的医学检查或处理。因为有时这种疼痛还可能由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为了避免贻误病情,自己可根据疼痛方式和表现程度进行初步诊断。一般胆囊炎和胆石症表现为逐渐加剧的持续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右上腹可有压痛或叩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肌紧张及反跳痛。
(二)左上腹部疼痛的原因与处置
原因:左上腹部疼痛是运动时的一种常见现象,特别在长跑锻炼中出现更多。那么这种疼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新的解释认为,这是因为静止状态骤然转为剧烈运动状态时,内脏器官本身的惰性,必须使身体先有一段适应过程,使供氧系统与肌肉活动之间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人体完成最紧张的肌肉活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肺通气量水平提高。经验证明,一个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人,在运动时极少发生左上腹部疼痛的现象。
处置:如果运动中疼痛已经发生,可采用稍减慢速度,加深呼吸的方法克服它。只要呼吸肌的血液供应情况得到改善,供氧充分,疼痛即可消失。
(三)脐周疼痛的原因和处置
原因:大家都知道,人的肠胃靠腹膜牵挂在腹腔后壁上,在剧烈运动时,腹腔内部震动强烈牵拉腹膜,会刺激感受器引起脐周疼痛。因胃痉挛造成的疼痛多在上腹部,而肠痉挛引起的疼痛多在脐周,有时因蛔虫症或腹部受凉也会在脐周产生疼痛。至于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疼痛部位也可在上腹部或脐周围,但应与其他症状严加区别。肠胃震动引起的疼痛一般为牵拉性胀痛,可设法降低运动强度,甚至稍微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锻炼。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轻者为不规则痉挛性钝痛、胀痛,重者可为阵发性绞痛。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痛感往往在脐部周围不固定。腹部受凉引起的疼痛多为脐周阵痛,有时伴有腹泻感。
处置: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饭后不应过早参加体育锻炼,锻炼前不要吃得过饱、喝水过多。另外,锻炼前最好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运动中注意保暖,以免引起胃酸或冷空气对肠胃的不良刺激。至于器质性疼痛,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请医生诊断治疗。
二、头晕呕吐现象
在体育锻炼中,还会突然发生头晕呕吐现象,若排除器质性疾病,运动中发生的头晕呕吐现象,实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往往是机体能力下降及对外界环境不适应的预示信号。
产生头晕呕吐的原因很多,譬如:未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即参加激烈的运动,由于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惰性,使机体的消耗与供应失调,这都会引起头晕呕吐现象。这里所谈的不是头晕呕吐本身,而是以它作为一种应急性判断指标来预防有可能出现的身体损伤。
(一)警惕发生中暑
虽然盛夏酷暑,仍然有许多人坚持体育锻炼,这对提高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国外运动医学家曾对夏季锻炼者和不锻炼者进行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坚持锻炼者的心肺功能等指标都比不锻炼者要好,发病率也比较低。但欲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夏季锻炼就应首先注意避免中暑。
中暑的典型先兆就是头晕呕吐,并伴有口渴、舌干、心慌、气喘及皮肤灼热等现象。产生中暑的原因主要是闷热天气或在热而不通风的室内进行运动,体内更多的热量不能散发,从而造成中枢神经调节机能失调。大家知道,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 36.5℃左右,若锻炼环境温度过高,体温大幅度升高,往往先感觉头晕,继而全身无力,并伴有恶心呕吐现象。此时,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出现高热、皮肤灼热无汗、面色发红,有时可发生鼻子流血、呼吸急促,严重者会发生昏厥不醒、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表浅、瞳孔放大,甚至有死亡的可能。因此,当发现有头晕呕吐现象时,应警惕这种中暑前兆症状的继续发展,可迅速离开炎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暂时休息。头晕严重者,宜解开衣服静卧,适当通风降温,并用毛巾冷敷头部。如有呕吐现象,可适当饮些冷开水,或补充0.1%~0.25%的淡盐水。
(二)预防运动性晕厥
原因:运动性晕厥可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其主要原因系脑部缺血。运动中产生的晕厥多见于剧烈运动时因骤停或马上坐下来停止肌肉活动而出现的“重力休克”。大家知道,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运动的强度要求较高,由此引起血液大量流向下肢。为了完成血液循环,此时,唯有依靠心脏的有力收缩和腿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与放松,方能压迫下肢末梢的静脉血顺利回到心脏。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失去肌肉压挤静脉的作用,加之受重力影响,腿部肌肉中的血管就易大量滞留血液,从而导致回心血量骤减,脑部暂时缺血。
处置:运动后产生的晕厥现象往往出现在平时缺乏锻炼的人身上。由于缺乏锻炼的人机体适应能力本来就差,加之,突然参加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心脏机能势必跟不上运动的需要,而心脏输出血量的骤然减少,同样也会引起脑部暂时性缺血。上述两种因脑部缺血而出现的前兆症状都会有明显的头昏、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及恶心呕吐等现象。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如立即下蹲或卧下休息片刻,以防止运动性晕厥的发生。
三、游泳寒颤现象
游泳是一项很有益处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价值很高的实用技能。进行游泳锻炼,既需要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也要掌握游泳的安全知识。从以往的情况看,游泳中出现的“寒颤”现象一般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寒颤”本身是一种保护性信号,它往往预示锻炼者应加倍提高警惕,以防止身体有可能出现的损伤。
原因:“寒颤”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在低温水中待的时间过长,而使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的缘故。从事游泳锻炼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入水后的最初几分钟,可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发白。此时,散热减少,产热相反加强。之后,由于皮肤血管又反射性地舒张,使血液流向皮肤,逐渐开始有温暖感觉。如继续停于水中,即会产生第一次寒颤。通常把第一次寒颤称为保护性寒颤。产生第一次寒颤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失热过多。因此,肌肉只有依靠不自主收缩,小静脉舒张,使血液滞留于皮下静脉中,出现皮肤和嘴唇青紫,从而引起第二次寒颤。
处置:如出现第二次寒颤者应马上上岸休息,否则会因散热过多,产生过敏性反应,甚至头痛难忍,而导致感冒及其他事故的发生。
四、运动过敏性反应
原因:随着体育锻炼流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日渐增多,一种新出现的过敏反应也开始多见。所谓运动过敏,是指在运动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腹部疼痛和腹泻等过敏反应。这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食物、药品和昆虫叮咬所致的过敏反应极为相似。但从发生运动过敏反应的病例中,却极少找到典型的引起过敏的物质。因此,目前对运动过敏反应的原因尚不清楚。据估计,这可能是一种免疫与非免疫因子的共同作用,促使组织胺释放而引起的。由运动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持续30分钟~4小时,其表现特征先从瘙痒和荨麻疹开始,继而发展到手、足和面部肿胀。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困难、精神错乱、知觉丧失和低血压症状。据某些病例报道,临床也有胃痉挛、腹泻、呕吐和头痛等表现,持续时间可长达72小时。
处置:迄今,对运动引起的过敏反应预防还只限于重视前期症状的诊断,一旦发现则应立即停止锻炼。过敏反应较为严重者,可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氨茶碱治疗,有些抗组织氨药物对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五、肌肉痉挛现象
原因:在对抗性激烈或游泳等运动项目中,有时会突然发生肌肉不听指挥的现象,特别是小腿腓肠肌、脚前掌和脚趾部位,有既酸又痛的感觉,继而不能活动。这种肌肉的强直性收缩就是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肌肉痉挛对身体没有什么直接危害,在几秒钟或几分钟之内即可消失。但在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往往就会引起意外事故。因此,懂得如何防治肌肉痉挛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发生肌肉痉挛前,一般都会出现肌肉乏力,轻微酸痛,并感到肌肉硬度增加,弹性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或由于大量出汗带走许多盐分,致使身体失去钠等矿物质,从而改变了肌肉的内环境;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受较大的寒冷刺激,人体温度发生突然变化所致。有时身体非常疲劳时,支配肌肉活动的精神调节机能失调,而使肌肉发生挛缩,也有可发生上述先兆现象。
处置:首先,在体育锻炼中,要经常注意自己肌肉的不良反应,这将有助于防止肌肉痉挛现象的发生。另外,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冬季锻炼加强保暖,运动不要过于疲劳,游泳注意体温变化等,也都是积极的预防措施。特别当大量出汗,感觉肌肉有紧张感时,就应及时喝些淡盐水来适当进行补充。如已经发生肌肉痉挛,主要是牵拉或重按正在挛缩的肌肉,促使其放松和伸长。如小腿后部肌肉或脚底抽筋时,只要脚趾背屈,脚跟用力前蹬,并施以局部按摩,肌肉痉挛现象一般即可消除。
六、长跑“极点”现象
原因:进行长跑锻炼时,征途中会感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动作失调、两腿沉重、速度明显减慢,甚至有不想再继续坚持跑完全程的感觉,运动生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极点”。产生极点的原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工作的暂时失调。因为动员肌肉运动远比动员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进入工作状态要快,所以,往往会因供氧不足,引起肌肉中酸性物质不断堆积,并向血液渗透,从而使血液也向酸性方向变化。正是由于这些酸性物质对神经的刺激,才引起上述一系列的异常反应。另外,来自肌肉、呼吸、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刺激频数既快又多,在运动开始阶段,大脑运动中枢对这些刺激也一时应接不暇,致使指挥失灵,也易导致各器官活动的暂时失调。
处置:实践证明,出现极点现象,只要适当降低跑速、加深呼吸、调整跑的节奏,再稍微坚持一段时间,胸闷、气急等不舒服感就会全部消失,继后即转入“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是运动生理学上的专用名词,它表示“极点”后,全身又增添了力量,动作开始感到轻松,呼吸又逐渐均匀。通常认为,当刚出现“极点”先兆感觉就立即采取调节措施,一般转入“第二次呼吸”的时间就更快。“极点”可多次出现,至于出现时间的早晚又是衡量与检查锻炼水平高低的标志。
七、游泳溺水现象
原因:进行游泳锻炼时,不慎产生溺水现象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已掌握一定游泳技术者因逞强好胜误入不明水域,遇到杂务缠身、逆流旋涡等障碍,经挣扎后体力大量消耗或引起肌肉痉挛,往往造成水灌入胃部而导致窒息溺水;二是初学游泳者由于方法不当或心情比较紧张,特别在学习呼吸时会不慎将水从鼻腔或口腔吸入呼吸道,从而阻塞呼吸道的某一部分,造成呼吸困难。更有严重者,因喉头和气管受水刺激引起反射性痉挛,致使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或水由呼吸道入肺,造成肺水肿而引起缺氧和循环衰竭导致死亡。溺水者的面部常伴有肿胀、结膜充血、口鼻充满泡沫、肢体冰冷、神志昏迷、腹部胀大、呼吸心跳停止等症状。
处置:溺水者被抢救脱离水面后,应立即打开口腔,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及其他异物,并松开裤带、领扣和衣服,立即实施倒水并及时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现场要疏散人群,防止围观,动作应敏捷镇静,在医生和救护车未到之前应尽量坚持抢救。判断真死和假死的标准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轻触角膜无眨眼反应),上述四个症状同时存在即为真死,否则抢救工作应不间断地进行。
八、潜泳休克现象
原因:在进行潜泳锻炼时,如果在水中憋气时间过长,极易造成脑部缺血休克。产生休克的原因,一方面是潜泳者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逞强好胜、相互比赛而盲目延长在水下的憋气时间;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存在心血管系统或脑部的隐患性疾病事先不了解,或是在水质浑浊、能见度低的水域下潜太深,因而未能正确估计起浮所需的必要时间。
处置: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潜泳过程中,一旦发生头部剧烈发胀、自感心跳频率明显加快或伴有心绞痛现象,应立即停止。如果当天睡眠不足,感到头痛晕眩,则不应进行潜泳锻炼。万一发生休克,应按“溺水”处置方法及时加以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