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资源库建设,传承创新民族音乐

推进资源库建设,传承创新民族音乐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如何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成为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艺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世代相传。多年来,各类艺术院校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受到侵占或挤压,特别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巨大危机。如何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成为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艺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

2014年6月,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主持的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项目,经教育部同意立项,正式进入建设期。项目开发团队首席顾问由著名音乐学家袁静芳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单红龙担任,联合建设单位包括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天津歌舞剧院、山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项目得到了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经过两年建设,项目既定建设目标和任务均已完成,传承与创新平台初见规模,学习与使用初见成效。

一、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组建一流团队、汇聚一流资源,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融“教学、培训、就业指导、终身学习”为一体的共享型、交互式、国内一流的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搭建平台,为全国相同专业搭建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为艺术职业院校师生搭建教与学的平台,为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从业者、社会普通民族音乐爱好者搭建自学及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组根据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面向艺术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文化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及社会音乐爱好者四类人群,明确了“辅教辅学”的基本定位,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建设思路与规范,按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学习—传承—创新”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开发建设—实践应用—反馈完善—示范推广”的建设流程,以建设教学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转化平台为根本任务,将资源库设计为专业中心、资源中心、课程中心、民族音乐博物馆、研究与创新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和问答中心。

为建设高质量的资源库,教育部提出了资源建设要求:一是覆盖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二是资源碎片化,按照知识点建设资源;三是资源丰富,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四是形式生动、多样,体现多媒体技术优势。根据以上要求,项目组开展了建设工作。

(一)专业中心建设

(二)课程中心、资源中心建设

按照要求,项目组完成了课程中心、资源中心建设任务,包括扬琴、琵琶、古筝、二胡、笙、竹笛、唢呐、民族声乐、合唱排练、合奏排练、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简史等13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包括文本、图片、PPT、视频、动画、音频等;资源应用类型丰富,既有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也有为学习者提供的电子教材、教学案例、教学动画、教学视频、音频、实训项目等资源。资源量达到22819个(截至2017年1月1日),大幅超过计划数量,为师生提供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的素材选择。

素材只是资源库的基础,课程才是资源库的支撑。项目组根据学生、社会学习者、企业用户的不同学习需求,在构建大量“微课”资源的基础上,分别为他们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历课程和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其中,学历课程能够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在线测评、教学评价等活动,实现网络教学目标;培训课程,则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提供技能培训,满足技能学习、训练等需要。为提高课程品质,每门课程中增加了“名师课堂”,课程内容由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亲自授课,将名师教学的音频、视频资料,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展示,拉近了学生与专家的距离,充实了教师备课观摩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3D虚拟博物馆建设

(四)研究与创新中心建设

研究与创新中心是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与艺术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研究、参考借鉴与交流学习的平台。内容包括全国知名专家和艺术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论文、论著);用于教学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专题片(《河曲民歌》《内蒙古民歌》《威风锣鼓》《维吾尔木卡姆》《舞剧<一把酸枣>中山西民歌的应用》《京韵大鼓》等);戏曲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民族器乐室内乐创作作品;各联建院校原创作品与获奖作品展示等内容。

(五)社会服务中心建设

社会服务中心面对社会四类用户进行艺术理论及音乐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内容包括音乐表演职业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岗位描述,职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培训课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模拟试题,名作欣赏以及群众文化等方面的相关资源。

(六)问答中心建设

建设问答中心,目的是解决四类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困惑,达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库,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吸引社会学习者更多地利用资源。

三、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搭建平台,提供丰富的立体式、交互式、动态式教学资源

项目建设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理念,以建设“教学、培训、就业指导、终身学习”为一体的共享型、交互式、国内一流的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目标,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教育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提供共享资源平台;为艺术职业院校师生、行业企业从业者、社会普通音乐爱好者提供自学及终身学习平台。重点构建了民族音乐(表演)博物馆、民族音乐资源库中心、民族音乐教学中心、民族音乐研究与创新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和问答中心等6大板块资源内容。收集整理了我国各民族、各区域民族音乐优质资源,采用网络、媒体等先进技术,按照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5种类型,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转化成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文字介绍、实物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整理音频6356个、视频6118个、图像6897幅、PPT1088个、文本2123个、虚拟仿真150个、动画87个(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1日),收集整理相关理论研究文章和最新创作作品,制作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专题片6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为高职教育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范例,实现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贴就业市场,以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演奏专业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音乐表演专业行业职业标准,制订了面向不同地区的19个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订了音乐表演专业13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微课、视音频资料、动画、图片和题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802份生产性教学案例、193个联建院校的获奖作品。推进理论学习与演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运用音频、视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讲授法、示范法、训练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资源库建设,充分体现了各院校专业建设成果,在专业建设理念、方法、路径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为高职教育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了范例。

(三)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全民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四)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资源库在对艺术理论及音乐常识进行普及性教育展示的同时,基于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素材,搭建了学历课程和培训课程,能够很好地满足大众文化欣赏需求和音乐文化知识需求,不仅为高职院校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也为社会提供了优秀的、丰富的、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大众文化精神需求,对提高全民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表现形式拓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以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家住长江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使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传播至海内外,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为实现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项目应用与推广成效

资源库建设按照“边建边用”的原则,通过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校企合作、教育培训等平台,采取面对面培训、电话推广、网络宣传等手段,全方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6年底,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用户达到11407人,用户遍布全国开设的音乐表演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多所高职院校和各类行业、企业。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于2013年颁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为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在推进民族文化与创新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第一个表演类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它的建设对于推进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发挥艺术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转变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