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象表现与材料的“限制”

意象表现与材料的“限制”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刺绣多见以象寓意的图式,意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针迹按一致的方向铺排,则形成一致的折光效果。当针迹旋转散开,或者疏密有致,或者长短不一时,就会形成明暗不同的色泽。所以,相对于绘画配色的自由与随意性来说,数码刺绣产品的配色会受到色线材料、生产成本和设备结构的限制。顺着形态结构、针迹弧势变化,用针法的综合变化表达肌理特征,线条弧度有急有缓,针线排布有疏有密。

传统刺绣多见以象寓意的图式,意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题材的内涵、构成、形态等表现出图形的意境或意义,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情趣。被视为意象的视觉语言符号,图形应该具体而简洁,题材不拘,形象要易于人们感受。意象作用于消费者的情趣、情感,它是创作者思想表达的载体。表现意象的图形除了有图形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外,还需要通过丝线的折光变化之美赋予意象表象之材质美感。针法的形状、排列密度、角度决定着绣面反射光线的强弱,导致不同的观察角度下绣面的色泽变化不一,形成色泽变化之韵。针迹按一致的方向铺排,则形成一致的折光效果。当针迹旋转散开,或者疏密有致,或者长短不一时,就会形成明暗不同的色泽。丝线疏朗色泽则暗,缜密则亮;长针多则明亮,短针多则晦暗。依靠针法的长短不一、疏密错落、针向变化来调节丝光,以达到明暗微妙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色泽变化韵味无穷。刺绣的形式效果通过丝线的材料效果得到了提升。丝线配色表达绣面的色韵,但无法像绘画调色一样随心所欲。在绘画中,气韵表达借助笔、墨、水的结合,三者的变化具有自然偶得的微妙性、敏感性,随意性。而刺绣中色彩的搭配是对线色的选择使用,所以丁佩《绣谱》中称其为“辨色”。机绣线色有几百种,但一般企业配备的线色有限,也会根据多年的产品配色套路归纳出几十种常用的色线。同时,数码绣花设备每组针头数一般在6~9个,每个针头为1个色,因成本控制的要求,一般刺绣的色彩控制在9个色之内。所以,相对于绘画配色的自由与随意性来说,数码刺绣产品的配色会受到色线材料、生产成本和设备结构的限制。因此,更需要汇通色彩配色理论,通过巧妙地借用面料为底色(地色)、综合针法的变化特色、疏密的色彩效果进行配色。通过针法的渐变、叠加、透空、两边参差等线迹属性的改变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用不同色线相互穿插刺绣,使得两色或多色掺和,结合露出绣地可使作品有透气感。疏密与针法的肌理凹凸效果产生的光影变化可以赋予物象灵活之气。顺着形态结构、针迹弧势变化,用针法的综合变化表达肌理特征,线条弧度有急有缓,针线排布有疏有密。勾线多变,叠加晕色,深浅插套,来达到混色自然的效果,传递出丰富的色彩气韵。

[1] 柳宗悦.工艺文化[M]. 徐艺乙,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7.

[2] [清]丁佩著.姜 编著.绣谱[M]. 北京:中华书局,2012∶133.

[3] [清]丁佩著.姜 编著.绣谱[M]. 北京:中华书局,2012∶133.

[4]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4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