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一些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这为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巨大需求,在这种需求逐渐膨胀的发展中,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包含的各个专业,成为为我国企业提供大量经管类各专业的人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变好,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也成为经管类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基地,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设置了经管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正常运行的主要支撑。
一、我国目前课程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根据以上介绍的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来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存在着很多不足,正是这种不足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供需之间出现了不适应的地方。经过笔者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可知,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过高,脱离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向大众化的方向转变,经管类专业的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着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逐渐增多而不断增加。目前通过对我国经管类各个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走访、整理、统计可知,无论哪个类型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都只有少数的毕业生能够找到较为顶端、符合该专业的精英岗位,其他很多毕业生都处在较为大众化的经管市场,并且从事最基层的工作。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这种时期有可能还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企业发展市场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宽领域并且多层次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经管类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以精英培养为主,这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势相违背,这样过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使高职院校忽略了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基础技能培养,还使得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与社会所需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迫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和就业岗位。[1]
(二)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重复性较为严重
我国在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全世界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影响,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缺乏对专业教育的“细分市场”理念。无论是进行课程的开发还是进行课程的设置,都是采取“现成”的资源和力量,在课程设置和开发的时候,没有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和规划,而是盲目地向一些本科院校或者是老牌名校借鉴。这类课程仅仅只是保持了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教育市场的大众化,而没有根据院校的办学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岗位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这样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导致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都是一致的,从而使得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也可能致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厌学、弃学的现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种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不鲜明,课程体系重复性较为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使得院校所培养毕业生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专业特色无法在学生的就业实际中体现。不仅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没有本院校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更没有岗位针对性,因此经管类专业市场人才供需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2]
(三)课程内容缺少调节性,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个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基本是以学科课程的教育为基础,无论是教学标准还是教学内容都强调知识的分化,并且对知识纵向深度的要求较高,这就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忽略了整体性,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只是简单的对经管类各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进行拼凑。这种课程设置的方法彻底阻挡了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从而造成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现代经济信息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和设置时,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了较为狭隘、精细的内容规划和课程设置,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就较少,而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更加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必修课程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选修课程较少,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领域过窄等问题,这些不仅不利于扩大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不利于经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要想在教学中脱颖而出,首先就应该在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的创新上下功夫,它们不应仅仅作为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培养的载体和工具。再加上目前经济的国际化直接加大了高职院校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竞争,加之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现有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开发和设置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应该在内容的整体性和调节性上下功夫。
(四)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
受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影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以理论课程为教学中心的教育模式,而且对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和知识体系都要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就难以避免在理论课程的设置和讲述中,出现很多内容的重复,同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而不断加厚,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日复一日、机械式的理论教学中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大量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时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难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养成。
对于高职院校经管类所涉及的各专业学生而言,其所需要培养的是专业技术能力。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对经管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课堂中理论教学环节较多,而实训课程和技能课程(培养岗位所需的能力)的开发却比较少。另外,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本就较短,再加上高职院校开展的理论课程较多,所以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如此,还压缩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综合素质课程,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无法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而且阻止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3]
二、我国开展企业参与下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上文已经详细论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对经管类所涉及的各专业学生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指明了高职院校进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时代所需、企业岗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教学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对高职经管类各专业进行企业参与下的课程开发和设置,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能课程的特点要求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
第一,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涉及企业运行中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经管类的人才进行具体操作。而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从事企业经管类工作的毕业生调查和反馈来看,在这些人才中,有60%—75%的毕业生在企业中从事的是一线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也表明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个专业都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极为严格,每个基础性技能所涉及的技能知识不仅广泛而且针对性较强。第二,从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技能的基本情况来看,许多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技能型工作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指导才能完成。作为一名经管类专业人才,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些相关文件的处理、订单的填写、专业软件的操作、财务的处理等大都是对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工作,而且还是属于纯操作的技能训练。对于经管类各专业中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培养,但是岗位针对性较强的一些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与领导或是客户之间的沟通,却只有处在企业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可见,要培养时代所需、岗位针对性较强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就需要企业的参与,制定企业参与下经管类各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这是保证企业参与下经管类专业教学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4]
(二)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特点决定了课程开发和设置需要企业的合作
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与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要求略低于经管类各专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即使艺术或是产品设计等专业也对学生的技术要求较为严格,但是这些技能完全可以从学校实验室的培养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获得,而高职经管类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岗位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对教学的实际性要求较高。因此无法通过校内培训获得,必须到企业进行切身的实习和锻炼。
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经管类课程所要求技能的社会性较强,仅通过学校教学途径获得,存在较大难度,即使可以通过校内教学获得的技能,也许在教学环节上耗费大量的资源,最终会导致学校无力承受。因此,对于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教学而言,选择企业参与下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培养社会所需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思维,也具有很高的系统性,所以在对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参与下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时,需要企业的参与和讨论,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贴合经管类各专业的发展实际,课程设置也能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企业参与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培养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目前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坚持以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教师为主体,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由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以岗位操作为核心,因此建立企业参与下的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首要选择,也是对目前而言最可行的选择,对于企业参与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合作企业具备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标准
按照校企合作的一般规律来看,通常选择和学校进行合作,并且愿意承担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部分技能培养义务的企业,大都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管在文化建设、品牌建设还是员工培养体制、要求等方面都是同行业中较为完善的,相应的这样的企业比较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很多大规模企业内部都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的培训教师,这些机构对学生所进行的培训一般都是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而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师资队伍也大都来自企业经管类相关专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对经管类岗位有着较为丰富的技能和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企业负责对这些师资力量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虽然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教师大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对经管类所涉及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从各方面的分析看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企业技能培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两者结合有利于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5]
(二)能以有效的方式调动企业人士承担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下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企业场地、设备以及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教学的关键。当前,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得到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和监督,因此,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并利用自身资源,通过一系列能够保证其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学优势的机制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双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更能够调动企业人士对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承担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实践课程建设。经过对国内外一些企业参与下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增加企业参与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人力方面。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在人力方面,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会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向企业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岗位操作经验的高级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对学生进行较贴合实际的教育,这种“人才交流”的模式既能兼顾高职院校的利益,又能兼顾企业各技术骨干的个人利益,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企业人士承担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实践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和实施主体资源不足的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基本处于学校层面,并且很多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建设、实践教学的任务完全落到经管类专业教师身上。对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课程建设是经管类各专业课程建设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环节,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精品课程内容。[6]
但是,目前这类精品课程的开展大都由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这样就会因为教学场地或者教学资源相对落后以及教师观念的更新不足,导致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如此看来,作为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精品教程已经与学生的技能实际产生了脱节,那么其他种类的课程一定对学生技能培养上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缺陷。在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另一方面学校也缺少资金构建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因此这些教学资源的不足,正是造成目前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较低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参与下的优势,利用企业资源制定合理的且具有经管类各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施过程分析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对经管专业学生的技能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