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参与的必要性
上文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和模式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各个类型的专业实训基地的特点及其优势、弊端。为何在高职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中一定要引入企业参与?从上文分析中可以总结两点重要原因:一、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最好在企业环境内实施,要让实习生真正感受公司环境、相关制度等。虽然企业实训环境学校内部能够“模拟”,然而与实际的企业环境相去甚远,无法满足实习需求。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较大,一般高职院校投资能力有限,难以保证实训基地的长期、稳定、良性发展。从客观上来说,企业参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满足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实习需求,也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校企双方皆可获益。
从高职经管专业教育来说,企业的参与,能够使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更加机动、灵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符合经管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诚然,高职院校毕竟不是用人单位,即便对于业界再关注,交流再密切,也不能够彻底、清晰地了解企业经管类职位具体的、即时的人才需求。只有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当中,才能够使得教育活动与实际工作实现“无缝对接”,直接提高实训基地的实训水平。同时,企业进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来,对于学校来说更是降低了经济压力,使有限的资金能够用到关键的地方—保障实训课程设置更合理、提升实训教师团队水平、提升基地软硬件水平……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各方面质量过硬,与企业合作也能更为顺畅。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解决“用人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诸多企业面临“用人难”问题,客观来说这种“用人难”并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少,恰恰相反的是,目前毕业生人数过多,用人市场难以消化,然而能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数量太少,企业面对诸多应聘者却挑选不到满意的员工。这一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是各项工作上掣肘,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管理活动受限,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从“到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思路转变为“和学校共同培养员工”,需知只有积极投身到未来员工培养中去,才能够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才能为企业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与学校共同建立的实训基地,还能够成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岗前培训的基地,有效降低人员培训成本。因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备前瞻性、全面性、有效性,这有利于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培训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当中来,一方面使他们在实训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更加明确,使他们在实习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工作岗位的康庄大道—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真实的实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和企业的不断磨合之下,企业能够建立起对实习学生的信任,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真正经管工作方面的核心内容,有效转变以往实训以“模拟”“观摩”为主的现象,使得“动口不动手”“点到为止”的经管类专业实训现状得到有效扭转。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虽然逐渐凸显,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验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从传统理念和认知来说,经管类专业属于文科专业,此类专业被认为是“注重理论”而并非侧重实践,进行什么实践、如何进行实践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在办学活动中,通常还是以“教学”为主导。经管类专业的很多办学者认为,做好学术研究、理论教育即可,无需进行实验教学。这两点错误的认知就导致高职经管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受到阻碍的原因,从而导致很多学校并无相关实训基地,同时多数学校认为,经管类学生的实训活动主要体现为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生介绍到相关企业即可,所以在学校内部建设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并无必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校方对于经管专业实验实训活动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之外,还有以下诸多原因。
(一)专业发展特征不明确
经管类专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因而整体的教学内容对于实训活动关照不多。查阅经管类专业的课本就不难发现,理论性的专著数目繁多,而指导实际实训活动的课本数量很少。客观来说,即便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下,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理论教学重要性更为显著,对于实践实训活动的关注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方面,将经管类专业的定位与工科类专业的定位也进行了差异化划分,将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工科专业方面,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向工科专业倾斜,从而使得经管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师资投入等诸多方面“吃不饱”,难成气候。
(二)实训基地投入少,规划欠缺合理性
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相对于工科类实训基地来说,资金投入、购置物料、引入资源、团队建设等诸多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出现此类问题,一方面原因是实训基地不受重视,资金划拨较少;另一方面原因则是,高职院校近年来以扩招方式引入了大批的学生,实训基地的规模却跟不上节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诸多学生的实训需求。主观上投入不足,客观上越来越多学生持续涌入,使得实训基地的发展举步维艰。
资金投入有限,使得经管类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多,加大了统筹兼顾与合理规划的难度。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往往重视可视化的硬件设施建设,而经管类专业相关工作的形势发展迅速,行业资讯、科技手段千变万化,基地在软件投入方面很难像工科实训基地一样一步到位,通常每隔几年就要花重金购买新的设备、软件等。然而要批准这方面的采购要求,相对于工科实验室来难度更大,学校自行开发的能力又不具备,因此诸多实训基地只好一直采用多年前淘汰版本的软件。这就导致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水平低,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另一方面,经管类实训基地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上也十分有限。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最好的教师都专注于日常教学与教研、科研,一些年轻教师与缺乏经验的教师却往往去实训基地工作。此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也导致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实训教学活动和实训基地建设当中来。如此恶性循环,实训基地的人力资源状况堪忧。
(三)校外实训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一些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也尝试与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然而在运转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体制上,学生虽然脱离了学校进入企业实习,然而企业还是将学生当成“外来人”、实习生,并不会将一些真正的核心工作交给他们来做。例如,在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账目,因为这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内容,内含商业机密;在营销部门实习的学生,对于具体的营销策略、营销方案也不能够进行深入了解,甚至无法与客户进行接触;在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也只能够进行观摩,得不到实际操作的机会……因而,很多学生参与实训活动之后,发现自己只是个“勤杂工”“打杂的”,只能够在单位里做一些和专业无关的工作,便会逐渐丧失对实训活动的兴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样的“实习基地”也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意义。
(四)实训基地人员配置上无法符合建设需求
诚如上文所述,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在教学、实验方面都有“模仿”本科教育的倾向,重视理论而并非实践,在人力资源配置也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重视教师、研究人员而忽略了实训中心维护人员。其实,专业的实训基地需要有经验的实验教学者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总体维护,此类人员相对素质要较高,不仅要有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能够针对实验实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人员却大多难以达到这种水平。一部分专职的实验实训教学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相关专业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然而在经管类的具体专业理论、行业实践等方面却有所欠缺,因而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他们只能够为学生解决如何运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对于实际出现的一些财务问题、管理问题难以解决。另外一种教师,则是兼职的实验指导老师,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是对于专业软件的更新迭代情况等技术问题不够了解,同时对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又做不到精通,这就使得整体的教学活动很容易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和行业本身的发展。目前,要想招聘或者培养高素质、“全才”的实验实训指导老师,却也非常难,除了本身这样的人才数量就少以外,高职院校也难以给予此类人才相应的薪资和地位,优质的实训教师难以招聘、难以培养,导致实训教师储备量偏少,这又成为了目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
(五)实训基地的维护与管理问题
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规模比较大,涉及的实训部门较多,就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与管理来看,一旦对实训教学编排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受训时间被挤压。同时,实训基地的设备也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维护与检修工作,若不将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也会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想要实训基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实训基地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但是实训基地由于存在人手紧张、专业人员不齐备的客观因素,要实现这一点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三、企业参与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本身建设和教学来说,存在着以上诸多的问题,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难以解决。
第一,从客观来说,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本身的参与热情不高。对于企业来说,最为关键的活动还是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拓展,以获取利润,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是一种人力资源成本方面的投资,如果投资与回收利益相比不相称的话,企业当然也不愿意参与到相关活动当中来的。目前,除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之外,其他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学生参与到实训过程中还会为其带来极大的管理压力和潜在风险,所以在利益的权衡之下,许多企业并不热衷于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二,目前就企业来说,能够为实训基地建设引入的资源也是相当有限。首先,企业不可能将大部分利润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即便是这一实训基地能够解决一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困境。其次,企业本身能够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从数量和类目上来说都相当有限,每一个部门能够给到几个名额就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在这种客观情况下,企业能够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的资源相当有限。
第三,某些学校和企业在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接和合作不顺畅的情况,例如双方诉求与要求的不一致,尽管如此,但由于目前找不到更好的合作模式,所以就使得双方合作举步维艰。还有一些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认识并不明确,这就导致其自身对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很低,即便是高职院校主动进行联系,也很难促成两者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需要企业进行参与的,然而这种参与在目前的背景和模式下,对于企业来说却是一项比较艰难的选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企业参与下的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合作方面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支撑,在资金方面也没有良好的外在条件的支持,只有解决这两点关键问题,才能够使得企业参与下的实训基地建设出成果与效果。
四、企业参与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一)专业实训基地的类型与模式选择
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类型以及模式,应当要符合经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需求。就类型上来说,仿真类型实训基地与经营性质实训基地二者相结合,能够满足经管类实训基地发展最为基本的需求。工作的仿真是进行实训的基本保障,而加入一定经营性质,则能够让基地建设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现“仿真”实训的特点。而就具体的模式选择来说,在企业参与的前提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都是可取的基地建设模式,而创业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风险较大,可以转移到当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培育,不必单独放置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当中。
(二)专业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策略
1.政府参与
高职教育事业、企业发展、人才培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从大处着眼,也是一项社会问题,在解决这项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注重政府参与。
政府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活动,首先就要进行校企关系的协调,要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合作企业难这一问题。在某一个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企业进行宣讲,让其了解到,进行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活动,其实是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渠道,让企业能够在某一平台上了解当地各个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相关情况,从而找到与自身用人需求对口的相关学校、专业,为进一步的交流铺路,为合办实训基地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对于积极与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合作的企业,政府也需要出面进行一定物质或者精神上的鼓励,使得在一个城市或者片区内企业参与建设实训基地能够成为一种风气。这样,通过一个案例就能够带动多个企业积极投身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当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政府还应当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一定扶持。常年来,政府对于高职教育的拨款虽然有一定数量,但是对于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却很少有专门的资金扶持,导致高职院校和参与的企业在资金方面压力很大。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政府应当针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资金方面的扶持,从而缓解资金困难现状。或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规定等方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当中,或者允许采用众筹、民间借贷等多种金融方式缓解实训中心建设的资金问题,以解决此问题。
最后,政府还应当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监管。地方政府需要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监管,从数量、质量上进行跟踪式管理,避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血汗工厂”。同时,定期的跟踪、监管也能够避免同一地区、片区内同类实训基地的重复低水平建设。政府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经管类的实训基地进行有效规划和统筹,并且调配企业资源,使实训基地的建设活动更加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效性,为学校和企业减轻建设的压力和负担。
2.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SSC),也称为专业人员中心,它将散布在整个组织以沟通为基础的日常事务集中于一处完成。例如,一个拥有20个战略性业务单元的公司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任务集中在一个地点完成。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人力资源外包的替代,同样可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供客户服务的目的,现如今有近半数的财富500强公司使用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一部分人力资源任务。对于企业来说,协助高职院校进行实训中心建设,最为关键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自身潜在的用人难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为迫切的需求就是为经管类的学生寻找到进行实训的好场所,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既能够提供一定的岗位和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这一中心内部找到适合自身实训的岗位,又能够使得有岗位需求的企业在用人之际能够直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员工,对于双方来说均是有利的,因而这一模式值得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
一方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解决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问题。这种服务中心并不仅仅服务单个的企业或者单个的高职院校,而是在一定的片区、区域内部服务诸多企业,并且能够为诸多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岗位。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一种产业园、城市配套系统,具有深远的建设意义。此类中心,出资方一般是政府,企业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投资。然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此类中心需要付出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都并不是很多,几乎是“零投入”。资金问题解决之后,实训基地建设活动的基础就基本得到奠定。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质的人员培训中心,对于经管专业的实训来说意义更为深远。服务中心内部本身就有比较完善的机构、部门,再加上中心实行市场化的运作,能够提供给经管类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为丰富,能够实现经管类学生的轮岗。其次,服务中心本身作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地乃至城市的配套设施,其运作带有一定政府服务性质,内部经营、管理等多方面都透明、公开,经管类的学生在其中进行实习,能够接触到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使得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这种服务中心本身就是将有能力、有才干的劳动者推向用人单位的一个平台,经管类学生在这一中心进行实习之后如果工作表现获得了一些用人单位的认可,那么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了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难问题。
因而,以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为实训基地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建立这样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在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这种实训中心的建立,是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的体现,也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共建模式,值得尝试。
3.学校、企业间的关系治理
无论是选择何种模式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建,协调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关系治理,是确保实训基地得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之一。以大学教育为例,在美国,采取的是以董事会为主导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负责大学各项事宜的确定,拥有决策的权力,是整个大学未来走向的最终决定机构。而同时,也有一些大学是以校长为主导进行治理活动的,或者是以教授为核心进行治理活动。还有一些大学,融合董事会、校长、教授兼而有之,作为学校的总体治理龙头。只有将校企合作下实训基地管理中的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治理好,才能够使得双方各司其职,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尽好自己的义务,完善自身的工作。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理清学校、企业、教学三方面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学校的管理是为企业和教学合作的,这一点需要明确,企业方与教学方两者是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这也是需要明确的。在模式明确的基础上,要对三者在权力上的制衡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要在高职院校范围内,确立有效的权力边界制定方式,使得内部管理民主能够有效体现出来。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权力赋予,使高职院校内部各方角色能够各司其职,同时能够有效地和政府对接,明确完善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同时,也要做好监督活动,形成多方参与的、公正客观的监督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下,呈现出更加稳健的发展形势。
总的来说,在进行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进行校企关系的有效治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采用制度建设的方式解决以往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关系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培养经管类人才的专业机构,使得经管类学生能够在更加专业的环境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实际训练,也使得校企合作方面的障碍得到全面清除。
4.学校、企业需各司其职
在关系治理的基础上,学校、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关系,使得实训中心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
作为企业,在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首先,企业如果确定介入高职院校的职业实训基地建设之中,就要拿出一定的企业资源来作为建设投资。这种投资,可以是金钱,也可以呈现为企业内部具体的工作岗位、软硬件设施的提供等,这是实训中心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企业内部自身人力资源的投入。诚如上文所说,高职院校里缺乏的实训指导老师就是那种紧贴实际工作,同时具有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化教师,而在企业当中,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数量却比较多,企业需要提供这样的人才进入到实训基地的培训体系中,以便切实解决实训中心建设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同时,企业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还需要帮助实训基地吸收除了本单位之外的社会资源,使得实训基地本身有源源不断的资源注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持基地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得经管类学生的实训之路越走越宽。
企业参与下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转变的观念也有很多。首先,对于实训中心的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正视自身的地位、功能和在建设方面的贡献,不能够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要尽可能的“去行政化”,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训中心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将更多有才能、有才干的实训活动指导老师纳入到整体的实训基地体系当中来,使实训基地变成一个切实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场所,而并非专业内部的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其次,在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要注重经管类专业特色的凸显,要将实训基地办出特色和意义。这就要求实训中心要在课程设置、具体活动等方面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专家评议、共同商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达成深度交流,使得整体实训活动的大方向保持正确。同时,要形成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定期会商的制度,使得企业、相关行业内部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经管类专业职业发展本身的需求变化及时传递到高职院校这一方来,为及时调整实训的内容、模式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要解放思想,要利用企业本身强大的社会资源,以实训基地为核心,从而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引入。例如,参与建设的企业可以向同行企业进行推荐,使得更多的企业以投资、捐赠等方式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当中来,也可以采取各种新型的金融手段为实训基地进行融资。只要能够在制度上有所突破,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会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
5.实训基地的多元化功能拓展
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之所以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是原因之一。对于企业来说,联合高职院校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最关键的目标就是解决自身的人力资源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人力资源培养的全方位合作,是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这种模式也更能够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求。大树底下好乘凉,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当中,才能够更好的受益。
实训基地本身的功能,除了提供给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机会之外,还应当成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孵化器、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储备基地。具体说来,在通常情况下,学校将自己的经管类专业学生送到实训基地中进行常规的实训活动,这可以为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人才;企业除了从这一实训基地内部挑选人才之外,还可以将自己的新员工送到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企业内部的一些岗位培训、继续学习等活动,也可以纳入到实训基地当中来,同时一些优秀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成为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在这种实训基地当中,企业进行的投入不仅仅用于学生的培养,更是用于服务的购买,因而整体的实训基地也带有一定的经营形式,除了对于投资企业开放之外,还可以对于其他单位开放,这就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有效的营利条件。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全方位需求,减轻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压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这样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有利于引入实训活动中需要的师资力量、岗位资源等。将实训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才能够为学生寻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源,因而实训基地向多功能的转型是必须的。
【注释】
[1]程宏斌编著,刑事科学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M],2007.
[2]邹震,庞大春,李庆堂主编;银玉清,杨琳,许远等副主编,家政培训教师教学指南[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11,第24页.
[3]广东远程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南开大学[引用日期2014-11-9]
[4]石伟平,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6年06月第1版,第230页.
[5]石伟平,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6年06月第1版,第2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