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分析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生涯规划的分析、设计和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校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现象,个别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按照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代表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期间属于探索阶段。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和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比,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缺陷: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错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生涯规划的分析、设计和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但目前教育体制下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习惯于按他人既定的方向前进,很少花时间去探究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校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现象,个别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按照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代表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期间属于探索阶段(15~24岁)。据一项2005年对上海市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来看,6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并愿意为此进行投资,但有半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且对此问题“不清楚”或“没考虑”的学生亦为数不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责是为大学生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和课程,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如进行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自主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等教育活动。

(二)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全国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存在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少而杂,数量上不仅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比例,与教育部提出的500∶1的比例亦不相符。另外,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专职教师更少,大部分教师经验不够、理论不深。高校间还呈现出职业生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差异大的状况,这也使得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于手续办理、信息提供、政策指导等方面基本可以完成,而对于技巧训练、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等内容方面则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这种状况成为直接制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瓶颈。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严重欠缺。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尽管各高校基本都设立相应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平时也以网络、报刊或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很少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引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或者即使有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毕业生择业指导、升学指导以及创业指导等活动,但大部分都在高年级开设,注重学生毕业环节的指导和服务,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道路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