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理应成为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自觉地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必然选择,才会有实效性,才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不切实际、没有本原、缺乏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的不足。

针对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其生命线的地位,发挥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必须因势而化、与时俱进地探索加强和改进其自身工作机制的突破口,找准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重大责任。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社会转型期的高等学校应当着力培育和大力弘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身固有的特性要求它必须担负起向广大学生宣讲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用万古常新的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工立业,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积极主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是用以维系、协调、凝聚民族成员间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自身的独特精神品格,即中华民族精神。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经由以爱国为主题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主要表现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到“五四”以来形成的“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直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也正是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急需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资源哪里来?毫无疑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理应成为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自觉地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必然选择,才会有实效性,才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不切实际、没有本原、缺乏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的不足。而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要真正做到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切实注意用伟大的民族精神砥砺广大学生艰苦创业的意志、熏陶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宝贵品质,就会把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脚踏实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