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重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的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第一,校园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敏感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能为保持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神圣”和校园的“纯洁”而自我封闭,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兴奋点”,更新观念,改进工作,增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以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健康、高尚的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文化修养,发展兴趣爱好,陶冶精神与情操。这既是学校发展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极好机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自娱自乐的过程之中。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法和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缺乏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科学、系统和高效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新举措新思路,而校园文化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这一时代特征,立足现实,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步伐,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才能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和谐个体,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内容创新上,要跟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持久生命力。
首先,要充分体现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随着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用世界的眼光把握时代潮流,高扬时代旋律,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针,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其次,要充分体现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也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次,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领域。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和不少反动、黄色、迷信的内容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并完善网络的组织管理系统,严把安全关口,净化网络空间,建设进步、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政治过硬、思想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讨
(1)建好一个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建立了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中心,按在校学生人数1500∶1的比例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6名校内兼职人员和12名同伴咨询者,并划拨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同时邀请临床心理医生定期到校坐诊,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德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医生——同伴咨询者的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以满足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应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
建好一个中心,还要有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要根据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在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室内家具配备和环境布置上按照专业要求设计,建立心理咨询接待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资料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等,并配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设备,如用于心理测评和建立心理档案的计算机、打印机及其软件系统,用于心理普查的光标阅读机,用于心理调适的生物反馈仪、录像机、录音机,用于心理训练的摄像机等。
(2)开好一组课程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设计一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心理调适艺术》、《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爱情与性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等。
(3)办好一个协会
学校专门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协会”,挑选一些思想素质好、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好、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同伴咨询者”。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作为“同伴咨询者”,对主动需要心理援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互助热线、心理信箱、心理剧的扮演等心理服务工作;第二,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源,支持并指导需要心理援助的大学生接受咨询,并将阶段性情况向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老师汇报,使他们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制定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目标提供依据;第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的各项活动,成为联系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为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办好一张报纸
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定期出版报纸期刊,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报》,给学生一块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阵地。同时通过报纸发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活动信息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工作的阶段状况,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长期、连续、有序、规范地开展。
(5)组织好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每年选取一个时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广泛性、发展性、自我教育性的结合。活动主要由学生主持,通过宣传“自爱、自尊、自制、自强”,提倡热爱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注重学术性和防预性。主要由专家主持,宣传“积极、健康、和谐、向上”,侧重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6)建立定期的训练制度
根据学生的需要,推行开展固定的成长小组活动,并形成一种制度,将训练内容和训练的时间在网上和心理训练信息公布栏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选择训练小组。活动内容包括大学生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的心理训练等。每个小组8~12人,训练时间一般安排12小时左右,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完成,训练效果将非常显著。训练制度的设立,可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直接提升参加训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做好一次普查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控制和帮助,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次教育和普及,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有力支持,并以心理普查为基础,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努力做好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