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空,星月都睡着了。忽然,天幕上挂起一串九颗明亮的“星”,引得山川热闹起来:远近的村庄敲锣打鼓,人们扯起喉咙唱山歌,打起火把踩高跷;百姓人家,仰望九“星”,虔诚地磕头祈祷。——这就是老人们常讲的南天门上“九连灯”的景观。
由奉节县城出发,北行三十公里,经平皋大桥走七公里山路,南天门山就映入眼帘。山方圆六七平方公里,三面为悬崖峭壁,形如倒扣金钟,孤耸在群峰之上,独立五百多米,令人想起了西岳华山。山顶矗立一塔,白而耀眼,像银铸的一般。
当地干部老李带着我跨过几道溪涧,穿过几片树林,一路山清水秀,来到山脚下。
此时,我隐隐看到上山的路似断非断,成“之”字形延伸,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朝高处登攀。有一方一人多高的大石横卧在沟槽中,挡住了去路,稍向左绕才见此石分为整齐的两片,路就从石缝中穿过。此石名为“雷劈石”,传说玉皇大帝怪顽石挡住通天之路,遣雷神将其劈开。在路旁的荆棘丛中有一尊雕刻精致的山神像,也可供游人观赏。
走了一个多小时,得见小块空地,正好歇息。回首远眺,竟然看见了天际边的夔门赤甲山。略收视线,又见一条公路、一条小河像两条纽带,穿坝过桥、送车迎船,弯弯曲曲地一起钻进深山。山下群峰逶迤蜿蜒,时有一泓水库、一朵白云点缀其间。再望身边,不觉一惊:我们正站在千尺悬崖边,一架又陡又窄的“百步云梯”直立在头上。我们鼓起勇气爬上去,直到揪住一个石门前的石狮子,心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这里是南天门的前门。门的前后左右皆无依傍,两边石柱有一联:“七级浮屠腾太虚,九盏天灯清凡尘”;柱上摞着半圆石,刻有“南天门”三字。这门小巧,仅容一人通过,而更小巧的是踞于左右的两个栩栩如生的小石狮,它们落地生根,与门柱浑然一体。前门里面就是一块十米见方的平台,完全是由人工凿出来的。这里过去也许建过一个亭,也许供过几尊神,但对游人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能驻足仰望石级上方的“中门”奇景。
这奇特的中门,虽不是金雕玉砌连琼阁,倒也是出世玄灵能纳云。横在眼前的,是一块六七米见方、厚约四米的巨石。只见它左压岩壁,右控危石,显出一个宽敞的门洞。那危石是三条长短参差的大石,重叠在悬崖边上,有悬空欲下之势,却被迫做了南天中门的支柱。石门里自然是石洞,能容十多人,因与云天相接,取其“通天”之意,称为“南天门”。这门的诞生,只能是造化的神工。
奇! 最奇的还是被中门托起的塔。山顶虽有一两亩平地,唯有中门地势最高。一座高约二十米的六角七层石塔稳稳地屹立在石门之上。蓝天被它刺开了,塔顶的那个响铃,“叮叮当当”,很有些得意。上得塔去,人迎四面风,风送八方景,令人赏心悦目,有轻飘飘的升天之感。山下曾见塔像银铸,原来是“风吹雨打去尘埃,蓝天白云衬本色”。塔底巨石伸出悬崖的那一角,名为“老君棋盘”。贴着塔壁走过去,那镌刻在石上的棋盘还清晰可见,据说它是神仙留下来的。
塔虽然是七层,上下却各有九个门洞,除了每层一个门洞余下的两个门洞巧妙地凿在塔底巨石上,这也是“九连灯”的由来。在山上钟鼓齐鸣、香烟缭绕的年代,为了给老百姓祈福,每逢年、节、社日,道士们就用特制的油纸将九个门洞封住,夜里将置于门内的九灯点燃,光线透出,就形成了“南天高挂‘九连灯’”的奇观。
从中门再向前十几步石阶,就到了玉皇阁遗址。现在断墙颓垣都无踪影,空剩下大门石基,门上的浮雕对联也已模糊不可辨。从遗址推测,香火鼎盛时,这里能容纳道士百名之多。玉皇阁周围还有几洼道家耕地,现已栽满青松翠柏。
本来还想去看看山背后的“飞龙泉”,老李忽然催我下山,说:“山下有雨!”
“山上为何无雨?”我惊诧地问。
“哎,‘山脚湿漉漉,山顶干翘翘’,南天门就有这么怪!”
我疾步走到前门,亲眼得见山下的云雾像大海涌潮似的围了起来,西边那悬浮在云海上的太阳一时变得红彤彤的,一道彩虹从远处的梅溪河跃起,一头扎在与南天门遥遥相望的厚坪山上。啊,我已经融入了这美丽动人的画中,感到了无限的幸福和喜悦。老李告诉我:“还有更好看的呢! 乡亲们已计划集资,要在南天门上建电视转播台,修复玉皇阁,点燃九盏灯。那时,‘九连灯’奇观将不分寒暑,夜夜呈辉。”
[背诵课文]
背诵“奇! 最奇的还是被中门托起的塔。……据说它是神仙留下来的。”一段文字。
课后思考
1.南天门景点原先所住之人是道家出家人还是佛家出家人?
2.“九连灯”是怎样形成的?
3.点亮“九连灯”在过去和现在都各有什么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