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美如画,四周皆风景,其中尤以“夔州十二景”最为有名。在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眼里,这“十二景”无一不是上天赐予的“人间仙境”。南宋范成大笔下有曰:“鱼腹浦泊舟,望日出赤甲山。山形断缺如鼋龙,坐而张颐,月自缺中腾上山顶,因有诗。”明朝正德四年(1509),夔州知府吴潜用诗歌《夔城十二景》高度概括了“十二景”的特色和意义。在诗人笔下,“十二景”是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词;在画家画里,“十二景”是一幅幅秀丽无比的山水画;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十二景”是一张张绝世“特写”;在歌唱家的歌声里,“十二景”是一段段荡人心魄的歌谣。
赤甲晴晖。瞿塘峡中部的赤甲山,山形如桃,俗名“桃子山”。山石呈红褐色,旭日东升,晴晖相映,烈日当空,光束绯红,为峡中一大美景。
白盐曙色。与赤甲山隔江对峙的是白盐山。其峭壁如斧劈刀削,其面如白盐散落,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人们放眼远看,其光夺目,令人想看又不能久看。
夔门秋月。中秋之夜(晴天),于赤甲、白盐之间,徐徐冒出浅红色的月亮。其形由缺到圆,其色由浅到深,如一轮皎洁的玉盘于夔门中央冉冉上升,渐渐缩小,浮离山峰,腾入云天。此时明月高照,江水涟漪,峰峦倒影,蔚为奇观。
瞿塘凝碧。奔腾的江水闯入夔门时,只能“侧身”而过,在瞿塘峡入口处形成回水沱。此处水平如镜,水绿如茵,泛舟其上,如置身画中。
白帝层峦。白帝山位于夔门北侧,山峦层叠,古树丛生,需登千余阶梯始到山巅。在江上或远处眺望,白帝庙绿树掩映,红墙碧瓦,依稀可见,就像一幅古朴清新的风景画。
草堂遗韵。白帝城东的浣花溪,有杜甫草堂、杜公祠。史书记载,杜甫在夔州的年月里作诗四百余首,游人到此可感到杜甫遗韵犹存。
武侯阵图。梅溪河在古城东汇入长江,河水常年冲积,形成碛坝。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在此摆布“八阵图”,围困陆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就是说的此景。
龙岗耸秀。古城北面山坡,有一横卧山冈,地势险要而秀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孔明曾屯兵于此。站于此岗之上,夔州城可尽收眼底。
文峰瑞彩。与古城隔江相对的文峰山,海拔1500米,山上建有九层高塔,名文峰塔。隔岸仰望,有时清晰可见,有时白云缭绕,若隐若现,甚是美观。
鱼浦澄清。古城东西的梅溪河左侧,古名鱼腹浦(今人惯称“鱼复”),山间建有宝塔,称“耀夔塔”,与对面山上的文峰塔相对应。枯水季节,江边形成港湾,水清透明,可见游鱼,其景甚美。
莲池流芳。古城外北部有一座美丽的莲花山,山峰下建有莲花池塘,塘边建有太极亭。传说明朝大文豪宋濂流放时曾居住此地,在此著《观化贴》,死后亦葬于此。莲花山之形恰似莲花临风微张,莲瓣呈含苞欲放之姿。游人登莲花峰顶,可见长江行船和古城全景。
滟滪回澜。在瞿塘峡口,江心有一巨石,名“滟滪堆”。洪水季节,巨石没入水中,时隐时现;枯水季节裸露于江面,其形如“马、象”。巨石被汹涌而来的江水撞击,常形成庞大泡漩(俗称“漩涡”)。木船行此“如临大敌,如履薄冰”,游人观此“险象环生,蔚为壮观”。滟滪堆现已因整治航道而炸毁。
(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课后思考
1.“夔州十二景”,你见过哪几景?
2.随着时代变迁,有些景象不存在了,如瞿塘凝碧、滟滪回澜、鱼浦澄清、武侯阵图、草堂遗韵等。你认为有无恢复的必要和可能?
3.“夜至鱼复浦停船,观望秋月升起在赤甲山。赤甲山像缺了一半,又像鼍龙伸仰头颈朝天,月亮从夔门之间升腾到山顶,观此情景,因而得到诗意。”这段话翻译的是哪段引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