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实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社会科学实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共建有人文社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已完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截至2010年12月底,学校共建有三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此外,还设有文科校级科研机构51个、院级机构67个。其中,《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全文转载率和综合指数排名均居全国高校学报第一名。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清华大学的文科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那时的清华文科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为近代中国的学术、社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文科被归并到其他学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清华大学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适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相继发展了理科、管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国内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不断提高,文科也正在恢复过去的辉煌。

一、总体情况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已完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目前共建有人文社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已完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目前共建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体育部、艺术教育中心等10个文科学院(部、中心、所),拥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教育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共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理论经济学等共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2个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07—2009年的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文科共有15个一级学科参与,有11个学科排名在全国前十位,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等7个学科排名在前五位,艺术学和工商管理等2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

在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学校文科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的路线发展。截至2010年12月底,学校共建有三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此外,还设有文科校级科研机构51个、院级机构67个。

在科研项目与成果获奖方面,学校文科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成果获奖均较以往有了大幅增长。2001—2010年,学校承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总计4243项,科研经费十年累计高达10.15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2006—2009年,学校文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稳定增长,累计共出版各类著作1068部,发表学术论文7210多篇;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及其他部委奖励的各类优秀成果数达到78项。截至2010年底,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评选五届,学校累计共获得48项奖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评选十一届,学校累计共获得90项奖励。2003—2010年,学校累计中标27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此外,在艺术设计领域,学校在第九、十届、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金奖4项、银奖6项、铜奖2项。

在文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5—2010年,学校文科建设处组织了5次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资助立项168项,资助人数157人,资助经费571万元。文科老师通过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的支持,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方面,提高了竞争国家及省部级各种科研项目的实力。此外,为扩充学校图书馆文科书籍的藏书量,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文科图书馆的要求。经过近5年的努力,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各文科单位均积极筹措经费,建设所属的图书馆或资料室,为教学和研究服务。

此外,学校四个文科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发挥了良好的影响力,分别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法学》。其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全文转载率和综合指数排名均居全国高校学报第一名。

二、主要成绩

学校文科发展的成绩,可以用五个平台来归纳。

1.建立国家高层次干部培训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文科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国家高层次干部培训平台,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全方位、高质量地实现了文科发展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至2010年8月,学校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687个班次,总人数约28848人次。其中一些培训班已经成为“品牌”,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在中组部的支持下,由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组织的高级领导干部培训班,200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8期,共培养397名学员,其中副部级干部68人。

2.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文科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以个性化培养为导向,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目前,各文科学院均已形成比较明确的办学思路,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把质量视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既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也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充分条件。近年来,学校文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高。比如,从2005年起至今,学校文科共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覆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管理学科。

3.建立国际声誉与影响力拓展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文科已经逐步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学校文科的国际声望与排名不断提升。通过《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2008年、2009两年排名的比较,学校发现,文科在提升清华的国际声望和综合排名方面,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第二,通过国际认证与评估不断提高学校文科的办学水平,扩大国际影响。2007年和2008年,经济管理学院相继获得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和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的认证,在全球获得这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为数不多的商学院中,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第三,在国外组织展览,提高清华大学艺术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展览展示是艺术学科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例如2009年2月8日,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和圣何塞纺织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正在改变的景观——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这是来自中国的当代纤维艺术首次在美国展出。

4.建立政策咨询与政府智库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文科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政策咨询与政府智库的平台,发挥了政策咨询的作用。其一,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建设,发出“清华声音”。在科学研究上,通过政策杠杆和宣传教育,积极主动引导清华教师将研究重点和精力放在国际前沿和国家最需要急迫解决的重大问题上,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其二,实施影响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水平系列论坛,打造“清华品牌”。2009年开始,学校文科实施影响力建设工程,促进文科教师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参与政府智库的建设。首批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三大论坛,努力打造清华品牌,扩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使之能够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思潮。

5.建立思想理论与文化建设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文科教师在思想理论与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国家作出了思想贡献。其一,着力提高学术水平,彰显学校文科的思想贡献和知识贡献。学校文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例如,2006年至今,学校文科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多达21篇,其中2008年居全国首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 2003—2009年,学校共有279篇文章被SSCI收录,有90篇文章被A&HCI收录。其二,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文科的社会影响力。其三,统筹规划,全面部署,促进学科交叉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标志性成果

1.《清华简》

《清华简》是学校文科的一个重要闪光点。2008年7月,学校接受校友捐赠,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为此成立了以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为主任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引进了多位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到目前为止,《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许多文献的价值可谓空前。比如其中的古文《尚书》原本等重要文献的发现,使两千多年来一直聚讼不休的传世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迎刃而解;再比如已整理出来的编年体史书《系年》,记事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战国前期,不少记载为传世文献所未有,能揭示前所未知的历史真相,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夏、商、周历史的认识。另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史研究缺少实物的空白,将改写中国数学史乃至中国科技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从2009年4月13日起,《光明日报》在“国学版”开辟“解读《清华简》”专栏。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清华简》是国家的国宝、民族的自豪,不仅有考古价值,还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而且补充了我们已经缺失的很多东西。从各个方面来看,其价值怎么评估也不算高。

2.获得4项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目前文科的最高奖,该奖每3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行5届。学校共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李学勤教授的专著《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获第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在夏商周年代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李强教授的专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获第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作者针对中国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差别的研究,提出的观点和判断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李强教授的另一本专著《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获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不仅在学术上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实践中推动了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张国刚教授的专著《中国家庭史》获第五届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构建了迄今最为完整的中国家庭史学术构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3.举办三大论坛

学校文科实施影响力建设工程,促进文科教师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参与政府智库的建设。首批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三大论坛,努力打造清华品牌,扩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使之能够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思潮。三大论坛分别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清华社会发展论坛”,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创办《国情报告》

由学校国情研究中心于1998年创刊的《国情报告》,是专供中国高层领导干部和高级研究者参阅的内部期刊,由胡鞍钢教授担任主编。此刊从多学科、多维度以及动态的角度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创新,产生了许多对决策层、学术界形成重要影响的观点或建议,已成为影响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截至2010年12月,已编辑发行1000余期,仅国务院领导同志(含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批示就达93次。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瞄准与国家战略的交集、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交集、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交集,使文科队伍努力成为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建设过程中能够“靠得住”的一支队伍、参与高等教育竞争方面能够“靠得住”的一支队伍、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能够“靠得住”的一支队伍。

(2)突出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在认真总结学校文科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寻找差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文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重点建设与整体提高相结合:优势学科继续做大做强,加强支持和扶持力度,建立文科品牌;同时拾遗补阙,尽快完善文科学科体系。

学校将按照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必须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将不断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