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校工作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高校过度扩招使得就业人数增加,毕业生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我们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一是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高校工作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高校过度扩招使得就业人数增加,毕业生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我们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管理

(一)明确办学理念,凸显高校特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尽管教师人数在增加,但是师生比却普遍呈下降趋势,高校师生比不能达到最佳的效益和状态,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进而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明确高校定位与办学目标很有必要,形成各自特色,而不是盲目的扩大招生。

重点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应该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己任,担负起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的重任,不应该把目标放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是把大学做强而不是做大。地区院校应该把发展目标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担当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同时地方院校应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责,国家应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的部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起到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17]。高校的硬件设施与高校规模相匹配,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楼面积、生均图书等都要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格标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壮大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

近年来的连续扩招导致高校规模不断增长,毕业生数量增长超常,尽管教师人数在增加,但是师生比却普遍呈下降趋势。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不能达到最佳的效益和状态,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在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学校必须重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人员的价值和地位,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面对高校教师大量流失的现实,稳定和使用好现有人才是各高校当前工作的重点,稳定现有人才是引进人才的基础。首先,应当树立现有教师也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关注每个教师的心态,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帮助其解决诸如夫妻分居、家属的工作安排、子女的入托入学等问题,使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切实解决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其次,要给予教师在学校中的适当地位,要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体味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例如可以在职称评聘、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实行向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倾斜政策。再次,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教师一心数用、身兼数职者大有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校外大搞“短、平、快”的科研或经济活动,在校内授课却心不在焉。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以公开的沟通、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辩为方式,提高教师的激励性和潜能性,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职位晋升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依据,还可以同培训计划的实施联系起来,考评结果反映了被评者自身的素质能力状况及工作业绩状况,作为实施培训计划的依据。

二、创新培养模式

(一)明确教学任务,调整专业设置

现行教学任务的实质是培养有理性的知识人,但是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各个高校应当明确教学任务不仅是满足社会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任务,或者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引导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支配的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增加教学内容的机动性和生动性,舍弃装饰性的教学任务等等。[18]

合理地设置专业,是保持高校自身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保持传统优势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保持好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的传统重点长线专业,努力培育区域化品牌专业。对社会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为高校的专业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引导高校强化教育与社会职业对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和就业良性互动。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高校专业,设置动态评估机制,既要避免因“学术资本主义”导致的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也要保证基础理论研究及人文社会专业的生命力,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坚守大学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19]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摒弃应试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拓宽专业服务范围;拓宽教学内容,注重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真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去,推动全程就业教育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的领导,切实提高其就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享有较为充分的“参与权”和“选择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例如可以在一定的教学间隔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论文大纲随讲授内容而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再结合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要求学生对所选的技术资料提出改进意见和创新点,相互交流,从各种媒体和资讯手段入手,不断地积累与自己论文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业务见识和理论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

(一)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培养就业指导人才

高校要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保障工作经费、丰富工作职责,保证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实效性;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初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素质[20]。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趋向和兴趣爱好,并考虑人才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注重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职业需求的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进行弹性规划。学会分析、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坚持指导的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应因人而异,因此,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考虑学生实际,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定向、定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服务质量提供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支持。

(二)加强就业信息反馈,规范就业信息数据

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本校历年来各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广泛收集各地劳动力需求信息,逐步实现就业信息数据标准的规范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和服务的一体化。这样,信息量多而广,有利于供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参考,确定大致方向和目标,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以智能手机、ipad、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访问图书馆资源、阅读电子书、查询书目和接收图书馆服务信息,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组织、传递大学生就业信息,并充分利用起移动图书馆这种新形式。

(三)创新社会实践方式,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就业实训,是指以学生将来就业为导向,通过具体的、参与性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掌握相关技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很多高校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中已经很难再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因此,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就业实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就业基地的建设靠学生个体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让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就业实训对于企业同样具有提前挖掘人才、加大人才储备的益处,提高企业加入就业实训的积极性[21]。在就业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加到工作中,使学生感知与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同时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为是暑期并且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所以更加需要高校主动创新实践形式。

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等,并从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角色意识;帮助毕业生明白社会对职业的期待,明白自己将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对个人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指导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人获得满足感、获得愉快、获得幸福;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最终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