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作室)注重为上海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其中在2002、2006、2009年三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70项成果获奖,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有8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贡献奖。其中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代表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参加了“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
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十年发展的总体情况、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2010年,复旦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积极活跃的态势,跃上了新的发展阶梯,除了在国内高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十年的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主要有以下成绩和经验:

(1)大力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以“六项计划”、“十项举措”为抓手,全方位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此为研究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例如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建立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这些举措优化了学科格局,增强了科研活力及竞争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结合学校的“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推进和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努力把握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乘势而为。在整体推进的同时,着力于形成若干学术高原和学术高峰。以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体制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资源,组建了7个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则进一步发挥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集聚和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4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作室)注重为上海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

(3)科研立项数和研究经费持续稳步增长,事业不断壮大。10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2项,其中重大项目13项,重点项目22项,后期资助9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19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19项,重大委托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5项;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71项,重大项目5项。年度研究与发展投入经费2001年仅为3357.3万元,至2010年已达到13541.48万元,年平均增幅为16.8%。

(4)涌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教育部、上海市的评奖中屡获丰收。其中在2002、2006、2009年三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共70项成果获奖,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2002、2004、2006、2008、2010年5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总数487项,每次都保持上海市第一。有8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贡献奖。在这些获奖成果中涌现了一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如《中国人口史(6卷)》(葛剑雄)、《中国出土文献十讲》(裘锡珪)、《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陈尚君)、《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俞吾金)、《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吴晓明)、《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洪远朋)、《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章培恒、骆玉明)、《中国修辞史》(宗廷虎)、《历代文话》(王水照)以及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等。其中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代表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参加了“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

(5)在注重基础研究、学理研究的同时,鼓励专家学者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积极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类和平贡献智慧。在全校文科一百多个研究中心中,约一半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对策研究。一批研究成果获得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等上级有关部门特来函感谢学校教师提供的高质量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被《瞭望》杂志评选为50个中国智库之一。还有一批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俞吾金、洪远朋等教授积极、认真地编写通俗理论读物,被誉为是“大学者写小书”。2010年由教育部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高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工作经验交流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学校学者还积极服务于地方发展,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提供智力支撑。

(6)积极、稳妥地提升学术研究国际化水平,以切实的行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学校正式创办《复旦人文社会科学论丛》英文刊(Fudan Journal)。2009年9月1日,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Yale Global Online Fudan Edition)开通,该网站作为《耶鲁全球在线》(Yale Global Online)的中文版本,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以“全球化”为主题的中文学术网站。网站致力于以中文为语言工具,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激励中文世界有关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领域的讨论和辩论,以加深人们对全球化更深层面的理解,并且把中国人的全球化观点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世界。

(7)加强组织协调,促进交叉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985”工程建设,特别是二期建设以平台、基地建设为依托,学校在推进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除了组建了7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还通过引进葛兆光、邓正来等国内一流学者,组建了文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两个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推进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如文史研究院成立以后推出了“从周边看中国”长期研究计划,发掘和使用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蒙古等有关中国的文献,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作出版了《越南所藏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同时正在编辑出版《韩国所藏汉文燕行录选编》(约30卷)、《日本近世中国纪行文献选编》(约30卷)等。预计出版历史资料集近百卷,凭借其史料特色、学术价值以及规模效应,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以来,在推进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工作方面做了积极努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论坛、学术会议、讲座、工作讨论等形式,围绕中国问题深度研究等学术主题,组织国内外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积极支持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培育。学校于2003年推出了“三金计划”,以种子基金的方式支持中青年教师的前沿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最近两年,由历史系韩升教授与生命科学院金力教授领衔组成的历史分子人类学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得了积极可喜的进展。

(8)积极探索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改善学术评价体系,逐步明确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充分重视和依靠各种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科研工作中协调好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关系,最大地释放科研生产力。酝酿形成于2009年的“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和“人文学科联席会议”制度等,在科研方面为改革高校治理结构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效益初显。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人口史(6卷)》

葛剑雄主编,分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第四卷,明时期;第五卷,清时期;第六卷,1910—1953年。全书400余万字,搜集了中国人口不同发展阶段的最广泛、最基础的资料,并运用各阶段适用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导论对人口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作了概述和总结,各卷的结论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思考,从人口史的角度对该时期的历史作了一些新的解释,从更广阔的领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2.《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陈尚君整理而成,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的最新辑本,历时十一年方得完成。全书375万字,内容方面有很大增加和修订,据不完全统计,共重新辑录纪、传、志53篇,新增列传60篇,删去清人误收者9篇,增补逸文数万字,改动、补订、删除、乙正史文近万处,适当调整了原书的编次,同时附录了该书据以编修的五代实录的遗文达100多万字。该书的学术价值,一是提供了这部正史的相对完整可靠的文本,是清代二十四史定型后的一个新文本;二是对五代时期的纷繁史事作了全面的清理;三是提供了以五代实录为主的大量第一手历史文献,揭示了该书编撰时所依据和删除文献的基本面貌,开创了正史注本的一种新范例。

3.《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全书共分九编:第一编为“上古文学”;二至四编为“中世文学”,分为发轫、拓展、分化三期;五至九编为“近世文学”,分为萌生、受挫、复兴、徘徊、嬗变五期。该书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1)将人性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与文学的形式作为考察文学演进的两条主线;(2)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作为分期的依据,并在中世、近世文学中根据文学自身发展的状态予以相应的分期;(3)不仅在总体上显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前进趋势,同时又揭示其在具体阶段的倒退、挣扎、徘徊、反复以及在同一阶段内部的分化、矛盾,使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呈现出真切、生动的形态;(4)初步显示出上古至19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具体联系,初步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5)对许多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采取了新的视角来加以阐释或解读。

4.《历代文话》

王水照主编,历时十余年编撰完成,共收录自宋至民国时期的我国传统文话类著作143种,并附录日本文话2种,共10大册,10000多页,600多万字,篇幅宏大,搜罗广博,堪与久负盛名的《历代诗话》、《词话丛编》鼎足而立,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乃至中国修辞学史、中国语言学史等学科提供了基础性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改变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长期所处的边缘地位,促进了对中国文学民族特质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学的整体性的正确定位。

三、“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复旦大学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坚持“学术为魂,育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的总体原则,聚焦于培养一流人才和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提升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领社会进步。以体制改革为动力,质量驱动、内涵发展;集聚能量、奋力争先,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学全面冲刺的良好态势。

通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此确保复旦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新的跃进,提升科研的综合水平、核心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话语权”的原创性成果。

借助“985”三期规划,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改善学术环境和资源分配方式。将分别启动针对社会科学优势领域和人文学科优势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其中社会科学将聚焦于“国家建设”核心主题,以“正义、发展与科学化”为研究的价值取向,以“转型、制度与治理”为研究的主要领域,以“地域、全国与全球”为研究对象的边界,投入2700万元科研经费,通过人才汇聚、团队合作、学科交叉、思想交锋,引导和凝聚研究力量,以开创性的项目研究提升学术引领力,以学术化的中国问题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以系统性的学术创造提升学术思想的贡献力。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复旦大学人文学科振兴计划”(人文基金项目),既借助社会资金提高办学能力,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构想和推动复旦大学人文学科的未来发展。借助“振兴计划”,鼓励教师们潜心研究,专注于本职工作,培养、扶持一批中青年优秀骨干,为复旦大学人文学科的未来发展打下厚实基础。

进一步做好三个系列的“基地”建设工作。7个985创新基地将在前些年已经培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花结果。8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凝练方向,集中精力产出重大成果。同时努力培育新的方向和生长点,做好计划中的新一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增补工作。持续建设上海市哲社创新基地(工作室),服务上海、面向全国,在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及开展应用性研究方面探索新的路子,积累有益经验。

加大力度推进“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计划”的工作。在院系基本业务费、新教师科研启动基金的基础上,做好自主创新项目的申报、遴选、培育,借此推动文理医的学科交叉,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