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情况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以学生情况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学生情况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_心理健康教育怦然心动_青春期男女相处之道教学案例_上海初职教育教本班学生正是十五六岁,处于青春期发育期,在性意识的发展上对异性交往非常敏感而又好奇,渴望和异性交往.课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异性比较关注,对异性交往有期待和向往,有了爱慕的情感,有同学有过短暂的恋爱体验.随着认识领域的扩大和身体迅速地生长发育,社会生活中有关性方面的影响对他们越加深刻起来.职三1班共有

上海市杨浦区风帆初级职业学校 吴甲天

一、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正是十五六岁,处于青春期发育期,在性意识的发展上对异性交往非常敏感而又好奇,渴望和异性交往.课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异性比较关注,对异性交往有期待和向往,有了爱慕的情感,有同学有过短暂的恋爱体验.随着认识领域的扩大和身体迅速地生长发育,社会生活中有关性方面的影响对他们越加深刻起来.

职三1班共有学生12人,全部是男生,平均年龄16周岁,均为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和障碍.相对于普通中学生,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自控力较差,行为上更容易冲动,是非概念和判断也较为模糊,在处理男女生情感问题上,不能把握好分寸,容易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例如,曾有学生因为告白女生被拒绝,悲痛消沉,也有学生视恋爱为游戏,“脚踏两条船”.可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尤为重要.

因此,基于这些成长中初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教师需要精心预设教案,给出明确而清晰的指导建议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男女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困惑,掌握正确的男女生交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男女生交往的方法,提升认识和技能.为其今后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做好引导和奠基作用.

关于学生差异情况,因为本班学生是职二年级读完后挑选出的相对优秀的学生,并将他们组成了中式烹饪班,所以其学习能力相对均衡.这12位男生的脾气性格和学习风格上还是有显著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A类学生性格外向,上课积极,勇于发言,并不忌讳话题内容;学习讨论时通常是主动表达看法,主导意愿很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B类学生性格较外向,上课投入,愿意表达看法,对于敏感话题会有所保留;学习讨论时愿意表达看法,能配合他人完成任务,有组织能力;C类学生或因为内向的性格使然或可能存在“闭锁心理”,并不那么容易讲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其中许轶博同学有语言障碍(口吃),平时就不爱多说话,学习成绩较好.因此该层学生上课发言相对退缩;学习讨论时有可能会不表达想法,只当听众.

2.教学内容分析

我选用了华东师大版《心理健康学本》初中学本第五单元《青春的轨迹》第四课《萌动的青春情》时,分为两课时开展.分别为《含苞欲放——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和《怦然心动——青春期男女相处之道》.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青春期性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规律;②探讨男女生相处之道;③恰当对待萌动的青春情.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与异性同学友好相处,恰当对待萌动的青春情感.

本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坦然地面对因为“青春”而带来的一些尴尬和害羞,开展讨论,学习把握“萌动的青春情”.行为上更容易冲动,是非概念和判断也较为模糊,男女生情感问题处理难以把握分寸,容易逾越界限……因此,学会“合适”的交往方法、语言、行为,对本班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辩证性讨论”是轻度智障生的弱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做好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本课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困难,即要读懂“青春期男生”和“智障青少年”心理特点,做相关情报收集和分析;在正常学生青春期教学案例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预设分层目标和效果,尽可能使教案能够贴近这些学生的心理实际,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

二、教学实施

1.教学整体设计

2.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前制作了微故事视频和教学PPT,准备了学生的答题纸和答题道具.

3.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一:殊途同归

在观看了一对初中男女生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配合默契获得大奖,女生对男生产生了好感,继而向男生示好表白,男生不知如何回复的微故事视频后,教师向学生们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有谁已经和女生谈过恋爱了吗?

学生们急摆手、急摇头,纷纷表示自己没有.

师:那班里其他同学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有的表情暧昧,有的低头笑笑,但仍然没有人回答问题,个别学生回答也没有.

师:老师觉得大家有可能不好意思告诉我,那这样,一起趴下,如果你经历过恋爱或者你知道有谁谈过恋爱或者与视频有类似经历的举手,但不能抬头.

有4、5名学生偷偷举手,其中一人举好又赶紧放下.

师:从举手情况看来,在我们班已经有同学遇到过类似问题或者恋爱了.

教学分析:

观看微故事视频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男女交往困惑.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恋爱状况,为后面的续写微故事环节做铺垫.可是学生对于这样直接的提问并不愿意回答,不约而同选择逃避.但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得知,情况并不是学生表面表述的那样.这恰巧就是本课落实的难点,学生是否能坦然地面对和克服因为“青春”而带来的一些尴尬和害羞来开展讨论.为了解决难点,我便采取了上述片段中的方式,让大家埋下头,举起手来告知,果然情况完全不同.教师当教学进行遇到问题、学生心理有所阻抗时,不妨换一种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配合度也许更高、教学效果也许更好.因为埋头举手后,大家再抬起头得知班里已经有同学承认了,那么开口的第一难关已经攻破,接下来讨论的氛围就活跃多了,后面续写剧本的结局也是各种意外,让人“耳目一新”.

片段二:敞开心扉

根据微故事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续写故事,把微故事补充完整,希望从学生续写的剧本中看到萌动情感发生情景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展现学生对恋爱的丰富情感和语言行为,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探讨男女生的相处之道.

小组代表上台叙述剧本.

生1讲述剧本内容:男生对女生也有好感,他和女生谈了一段时间分手了,十年后两人又相遇了.

师:你们写这个结局很开放式,能说说这样写想表达的是什么吗?

生1:老师你不觉得这样很浪漫吗?

师:我能不能理解,你们其实是希望这段感情能够继续?

生1:我们其实也不能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就是想让这个画面美一些.

师:那能说说你们设定他俩谈了一段时间就分手的原因,你们觉得是什么让他俩分手的?

生1:压力.

师:什么压力?

生1:父母的压力和老师的压力.

别的小组的学生2突然发言:老师我觉得感情很难持续那么久?

师: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生2:我觉得我们现在身边谈恋爱的都一周两周,最长也就几个月就分手了,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永恒的爱情.

师:那你觉得大家为什么那么快就分手?

生2:有的是老师不同意,有的是很快就不喜欢,有的是吵架,还有的是有别的人介入……总归都没什么好结果.

师:我想问问全班,你们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有谈恋爱很久的吗?

班级:有些人摇头,有些人默然.

师:那分手原因和前面同学说的差不多吗?

班级纷纷同意.

师:我明白生2的意思和感受,身边的这些现象让你们对恋爱、爱情有些悲观.老师也曾走过青春期,我觉得青春期是一个很美好的时期,我们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这种情感会带给我们一些美丽的感受.青春期也是一个稚嫩的时期,因为我们自身心理发展没完全成熟,我们在处理感情时会不够成熟,对于两人间的矛盾、父母和老师给予的压力都很难处理好.由于不够成熟,我们原先产生的美好感受也并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化,有时我们也会同时对不止一人产生好感.因此就像同学所说的,短短的时间就分手了.也正是因为我们还青春,我们的成长空间还很多,所以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包括感情、包括恋爱.老师不希望大家对爱情过于悲观,你们现在短暂的恋情是因为青春期特定的情况造成的,如果等到我们足够成熟,足够强大时,我相信大家的恋情会有美好的收获.

生2:老师,那真的会有一生一世的爱情吗? 婚姻能延续一辈子吗?

师:一生一世、携手到白头的感情非常多.

教学分析:

首先,选择让学生续写剧本,是想通过续写剧本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打破了学生谈萌动的青春情感话题的尴尬心理;其次,学生能够全面思考萌动的情感发生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以及情感后续发展的各种情况,通过编写让学生自然地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反应.当看到这样的剧本,我感受了作为心理教师的挑战,我需要从相对艺术加工过的故事结局中剥离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态度,我认为是教师在和学生不断的沟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正向引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我必须不断提问,让学生澄清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在座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澄清自身的感受.对于恋爱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疑问,有些学生出于好玩去恋爱,有些出于好感去恋爱,还有些学生会出于攀比心理去恋爱.我认为,教师要能时时分析学生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及时处理出现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只有这样无论个人还是全班都能有所成长.如果教师没有正面解决,很容易对学生留下心理印射,这样似乎也是可以的,那对学生的影响便是负面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探讨男女生相处之道”的达成而服务的,要以学生问题解决为导向,不但要注意活动效果是否达到,而且要注意额外生成的问题,心理课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都要一一应对并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我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通过“创设情景、设疑启智、探究分享”的模式,以青春期异性交往问题为主线,通过体验交往好感、情境讨论、剧本续编、游戏活动四个环节,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了解了异性交往的益处,深入探讨了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困惑,学习了异性交往的可操作原则.

这节课的内容丰富,在一堂课当中要面面俱到显然不易突出重点,因此,把重点放在“相处之道”上,即初步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辨析和掌握合适的异性交往方法.通过多种的教学形式“说方法、教方法、导方法、用方法”来解决教学重点.本教学难点是辨析和掌握合适的异性交往方法,这即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情景感受、剧本续写、点评剧本、游戏活动等,层层突破难点,让学生逐步明晰道理,指导并内化行为.通过学习,学生表达了男女交往困惑,初步了解了异性交往的方法.

1.创设情景,明理导行

本课先后多次利用视频、微故事和游戏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感知、思考和辨析.先在视频中感受通过观看男女生共同学习活动视频,感受男女生交往时自然、阳光、积极的美好情景,同时引出课题,激发学习新课内容的兴趣.其次在微故事中思考困惑,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学习生活中的男女交往困惑.最后通过“Yes or No”的游戏活动的情景,将教学推向高潮.活动对具体的现实情境进行辨析讨论,再一次巩固和运用“小贴士”,更为深入地把握男女交往的“度”,明理导行.

2.贴近学生,贴心指导

微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向青春期两性交往问题.剧本续写是对角色扮演法、情景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运用,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也得以训练.

在点评讨论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不仅充分表达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并且慢慢地将在课堂上被引发的一些困惑提出疑问,在学生的问题下我用问题回答问题,继续引发学生更细致的思考,找寻最根本的症结,然后帮助学生解开症结.可见教师一定要能及时抓住学生感受的重点并妥当反馈.

恋爱是青春期学生心中好奇和憧憬的内容和话题,但恋爱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不单是学生哪怕成人也有很多人难以处理.“爱情”难以向家长和老师启齿,作为一个学校心理工作者要直面学生心理的困惑,开展这节课,我希望给予学生可以倾诉、提问和讨论的平台,我感受到在互动中我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学生说出了困惑,理清了思路,而我自己对青春期两性交往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宽泛和更深入的认识.

3.合理设置,分层互补

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要求教师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学生研究.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萌动青春期方面的一般性发展,其次要把握不同学生在此方面的个别化心理需求.所以为了良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各环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出发,是在研究学生基础上,找到了适合班级整体学生的切入方法和切入程度.

提供思考架构,简化表达方式.考虑到轻度智障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限制,我设计了剧本续写的表格架构,并让学生填写“关键词”,便于学生思考和表达,也节约了教学时间.

关注学生差异,分层实现目标.在点评讨论剧本时,考虑到三层学生的表达差异会较大,A类学生相对更无保留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B类学生有想法,但会有所保留地表达部分内容,教师要起到催化作用,激发出该层学生更多内心的感受;C类学生可以简单说出想法,但不一定能或者愿意完整表达,所以可以让其他两层的学生在C类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挥,在讨论过程中也达到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剧本续写的方法,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补充,并有记录员做以简单的记录,发言员在全班进行交流参与到评比当中.教师参与其中,观察、辅助学生,使教学设计得以贴合学生的需求,协助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4.提升能力,把握课堂

教师应提升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能力.根据团体动力学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原理,一堂好的活动课应该致力于通过活动和人际互动来促成经验与感受的分享、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进而形成团体决策和团体共识,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引导课堂活动、把握课堂生成从而促进团体动力形成的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中我还是不自觉地按照课前的预设来“引领”学生完成活动课的进程,我的意见和建议凌驾于团体的共识和决策之上.例如,在剧本的互动点评讨论环节中,学生的剧本是精彩纷呈,其中一个剧本提到“男主人迟迟不愿表态,期望能同时有很多女生追他,于是两人关系一直僵持着.男生想要有自己的后宫”.对于这个剧本全班男生给予很大的关注,好几个男生也表示对“后宫”感兴趣,但也不好意思说为什么“后宫”好.这种情形下,我应该把课堂的作用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将讨论深入下去,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提炼和提升,从而有效促成团体动力的形成.然而我却担心时间不够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并没有把学生现象进行梳理和进一步澄清,没有解决学生关于“后宫”这个想法的问题.急着进入了刻板的“Yes or No”游戏环节,而此环节的内容是不需讲解也都懂得大道理,缺少学生在其中的真切体验和感受,师生互动又回到了预定的课堂轨道中,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我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主题研究能力、学生研究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多观摩他人的课,与他人研讨,向他人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