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懋元等对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公益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效益不仅表现在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教育服务,还表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外,潘懋元等对民办高校投资者所获合理回报与营利问题进行了说明:当投资者以民办高校作为营利的手段之后,民办高校是否还具有公益性?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学者靳希斌、刘林、魏真等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出发,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民办高校在我国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从实证案例与国外私立高校实践经验角度,探讨了我国民办高校保持继续发展的路径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持续科学发展的策略与对策建议。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①缺乏对民办高校性质、定位和作用的理性认识;②缺乏系统、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撑;③法人体制不完善;④产权界定不清,经费来源渠道单一;⑤专业设置于调整随意性突出,办学质量低下;⑥经营不善,管理不到位;⑦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对此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①坚持民办高校持续、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②正确认识民办高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③进一步扩展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④建议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⑤建议民办高校建立健全自主自律的经营管理机制;⑥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22]

学者王昆来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以后近30年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研究,从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与公办高等教育的不同性质出发,锁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演变以及管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学者将公民个人办学、社会团体办学和捐资办学作为第一类民办高校,将民营企业和教育集团办学作为第二类民办高校,并对这两类学校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一类是起点低、投入多;以学养学,滚动发展;发展慢,见效缓。第二类是起点高,投资大;企业家与教育家、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协调;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投入大,收费高;教育意识良好,品牌意识浓厚。[23]

学者刘耀明在梳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并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 Giddens)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对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解释。[24]

著名学者潘懋元等对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和营利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民办高校办学具有非商业投机性、社会效益外溢性,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具有与商品交易不同的特点。在公益性办学的同时,民间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还具有营利属性,营利性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公益性办学目的。同时还提出:民间投资办学具有公共投资替代性,应当制定激励而非限定性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办学,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营利空间,提高民间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潘懋元等对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公益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效益不仅表现在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教育服务,还表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后者所体现的社会效益的外溢性,将民办高校投资办学与一般商贸投资行为区别开来,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公益性。另外,潘懋元等对民办高校投资者所获合理回报与营利问题进行了说明:当投资者以民办高校作为营利的手段之后,民办高校是否还具有公益性? 投资者的行为是否也还具有公益性? 毫无疑问,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尽管投资者在办学中营利了,但民办高校办起来了,减轻了公共财政负担,受教育者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发挥出来了,其公益性得到了实现;投资者没有将资本投到其他产业部门,而是选择了投资高等教育事业,且保障了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其行为也具有公益性。不能因为投资者的营利而否定民办高校办学以及投资行为的公益性。[25]与潘懋元先生持相同观点的别敦荣教授提出了民办教育发展的第三条路径,他指出:“过去30多年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第三条道路,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捐资办学,也不是纯粹的营利性办学,而是公益性的投资办学。”“第三条道路不仅是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无可争议的。”[26]他引用潘懋元先生关于“教育产品的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的观点深刻分析了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最终总结出以下的观点:“民办学校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两重属性,其公益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学校的教育功能所赋予的;而营利性则是由举办者或出资者的办学动机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也是由政府对民办学校投资者举办公益性事业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所决定的。”[27]这些观点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这是对公益性与营利性在民办高校只能非此即彼、不可兼容一体的传统思维的创新。

学者周海涛根据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特征,以“以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为题从八个方面对民办教育发展进行了梳理,在分析民办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28]:①把握阶段发展特征,创造有利发展环境;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民办教育发展;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法律保障;④明晰学校产权归属,稳步推进分类管理;⑤落实办学自主权,凸显办学特色优势;⑥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师资队伍稳定;⑦健全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效率;⑧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强化公益属性导向。

学者程接力等借助SWOT矩阵模型分析了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会、潜在威胁。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其独立自主的办学机制;劣势在于其高昂的学费与低下的教育质量不成正比;外部机会包括近年来日臻完善的法律与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更多高等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潜在威胁在于2008年以来高等教育目标人群的持续减少、政府的政策歧视以及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公众偏见等。据此从民办高校自身和政府的责任两个角度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29]

(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学者刘喜琴从建立公办、民办高校教师同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提出了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应采取的几点措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相对统一的社保标准和畅通的转接渠道;提升民办高校整体素质,严格教师准入机制。[30]

杜志强、欧阳梦琴等根据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的观点,并分析了滞后的原因:教师待遇较差、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较差、学校投入不足和教师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为此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①保证生存需要,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实现自主专业发展;②加大经费投入,让更多的民办高校教师参与到接受继续教育中来;③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的实效;④教师应开展反思性教学,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31]

安波、徐会吉比较全面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以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山东等省市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证调研对象,深刻剖析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然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体制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和启示,并从“质量工程”的视域出发,提出了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①加快相关法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②制定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③完善聘任制度,创设充满活力的人才资源环境;④提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32]

(三)以各省区域经济为特点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区域经济的特点,研究本地区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有:学者沈柳以上海市14所民办高校为样本开展的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调查数据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对工作满意度较低。民办学院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进:①学校的教学环境与办公设施有待改善;②加强对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③提高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④改善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绩效考核制度;⑤设计娱乐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较浓的学术氛围。[33]

学者高耀明等根据对上海市19所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学术职业状况的调查,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现状的关键是增加专职教师收入的观点。并建议:①政府出台有关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最低工资的指导性标准;②改进民办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变唯论文为标准的现状;③政府和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为他们提升专业水平和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34]

学者王慧英、黄元维通过对辽宁省部分民办高校的调研,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提出了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然选择。辽宁省部分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实践主要体现在: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决策、全面打通校企间的师生流动渠道、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校企协作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政企合作创设实验园区打造发展平台等方面。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具体策略,如:创设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理念、建构多主体参与决策的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统筹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积极鼓励行业引领者参与办学。[35]

梁瑞雄、李英分别以“广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湖南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为题发表了硕士论文,对某一个区域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 陈时见,袁利平.人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刊于李妍等编著的《国际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师培养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3.

[2] 郝文武.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哲学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11.

[3] 李春萍.分工视角中的学术职业[J].高等教育研究,2002,(6):21.

[4]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6.

[5] 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6] 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7,(5):26.

[7] 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7,(5):28.

[8] 王应密.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4):47-51.

[9] 李志峰.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的变迁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8):110-116.

[10] 李志峰,易静.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基于卡内基分类法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4):5768.

[11] 别敦荣.论学术职业阶梯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7-23.

[12] 龚春芬,李志峰.学术职业专业化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54-56.

[13]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89.

[14] 崔允漷,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J].教育研究,2014,(9):77-82.

[15] 叶文梓.觉者为师——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于回归[J].教育研究,2013,(12):97-101.

[16] 伍叶琴等.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1):119-125.

[17] 谢永朋.专业发展共同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域[J].江苏高教,2015,(6):88-90.

[18] 陈时见,李英.高校教师发展的机构建设与实施途径[J].教育研究,2013,(6):72-77.

[19] 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0] 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 宋文红.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组织模式: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25-38.

[22] 靳希斌,等.民办高校发展与策略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224-232.

[23] 王昆来.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7-19.

[24] 刘耀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11,(3):65-69.

[25] 潘懋元,别敦荣,石猛.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J].教育研究,2013,(3):25-34.

[26] 别敦荣.论民办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9.

[27] 别敦荣.论民办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40.

[28] 周海涛.以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J].教育研究,2014,(12):109-114.

[29] 程接力,杨晓.危机与建议:基于SWOT模型的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 (7):19.

[30] 刘喜琴.论政府主导的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9):8-11.

[31] 杜志强,欧阳梦琴.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之理性审视[J].教育探索,2012,(1):108-110.

[32] 安波,徐会吉主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0):213.

[33] 沈柳.上海民办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5-36.

[34] 徐雄伟,高耀明.民办高校学术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62-69.

[35] 王慧英,黄元维.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逻辑选择与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