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研讨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研讨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职校美术教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了。随着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展开,可以认为,中职校的美术教育又取得了阶段突破,教育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并上传到“校园网”(备选)教研活动专栏。本次“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更带来了宝贵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职校美术教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过去集中式,上传下达式的教研活动慢慢转移到了学校、学科和教师身上,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学科研究的中心。随着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展开,可以认为,中职校的美术教育又取得了阶段突破,教育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教育本位的回归,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一)中职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美术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美术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美术类学校也从过去几所学校扩大到现在十几所学校,在校人数从初始的几百人扩大到了千余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更是一年比一年多,这样的现状,对于基础教育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那就存在问题了,因为职校学生入校的文化起点本来就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要符合高考和就业的双重学习要求,必定给教师的上课提出更大的挑战,而职业学校在教师培训、教研机制,又受到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

(1)美术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后,如何提高和保持教学质量。

(2)高中扩招后,进入职校的学生文化和专业素养每年还在下降,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套能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培养富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

(3)如何在大众化美术教育中帮助原本不爱学习美术,仅仅是因为可以降低高考文化分数而无奈学习美术的学生,克服浮躁、功利的心态,使他们既“专”又“能”,提升自信心,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

(4)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克服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单一的技能训练、过多倚重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变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多种学习形式与方法并举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5)美术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与学更符合现在职校学生的发展和生存的需要。

(6)由于专业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地域的限制,如何使骨干教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学校和区域范围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样本式主题教研活动方案,试图对上述问题能够进行回答和探讨,也使基层教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研活动的示范效能和教学效能。

(二)应对策略和活动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平台,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市中心组教研基地学校的教研平台作用,结合本市中职美术学科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美术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进行互动式教学研讨。参加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市中心组成员和全市中职美术专业教师。

活动期望目标:增强美术课堂教学课改意识,以落实美术教学规范为抓手,丰富美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以教学科研为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围绕提高美术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题,从课前预设性研讨、课中比较性研讨、课后反思性研讨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带动区域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活动方式和基本流程

1.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采用典型课例的研讨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进行互动式校际教研,为开展多元化互动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范本。范本是由市中心教研组筛选出典型的课例(初定两节课:市教学法评优获奖课和外省市的任务引领公开课),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过程的现场录、市中心组的研究、评价和反思的研究过程传送到网站上,通过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2.活动基本流程

活动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流程示意

(四)活动过程和重要环节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市中心教研组成员合作策划制订教研主题活动和教学内容,一起完成背景材料和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过程形成视频或图片并上传到“校园网”(备选)教研活动专栏。

第二步,提供教学现场录像,教研组内进行学习研讨,信息组把研究全程录像放到公共平台上作为基层学校教研的参考资料。

第三步,在市中心教研组内互动教研之后,集体评课过程形成视频。并上传到“校园网”(备选)教研活动专栏。学校利用网络研讨的互补性开展网上论坛,继续深化研讨深度,由于网络论坛扩展了空间和延伸了时间,使论坛更具有教学实践的智慧。

第四步,教研组或各基层校教研组再提出同课异构的方案。

第五步,在大家论坛和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等文字材料。

这种教研活动的形式,要求所有的参与者以教研组成员的特定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其所做出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定向式”的审视与分析,继而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再实践。如此,就能够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对美术教师来说,学校备课组、市中心教研组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平台。特别是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反思和重构”的理念,则更能保证教研活动既有规范、又有个性:一方面,期望通过活动以教师个体和群体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探讨来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论坛的形式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反思重建来逐步开放教研活动,进一步弥补教研活动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带来的效益损失,从而架构起开放的、高效率的新型教学研讨活动平台。

(五)活动的持续和跟进行动

思考的一些问题:

(1)网络教研形式的运用,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教师的更高层次信息和网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2)随着网络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区域内的学校联动组织和机制需要及时建立,以进一步促进这个新生事物的持续健康发展。

(3)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论坛和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达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本次“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更带来了宝贵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美术教学的功能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实现怎样的价值追求?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的情感课堂、动态课堂、生态课堂、效能课堂?怎样推动和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职业教育应为学生兴趣的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服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校园和校际网络教研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学科教研和教师培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它并不否定其他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活动的职能,挖掘校内和校际资源,促使教研活动更科学、更有实效。我们将一如既往,相信信息环境下教研活动会不断完善,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