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主要面向飞机机务维修、飞机制造和其他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机场、航空公司等,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生产运行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工作思路
通过调研全面了解民航机务行业人才结构的现状,分析民用航空经济发展趋势、民航行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把握航空机务人才培训现状,以此确定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依托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鉴定专家,以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为先导,通过对行业的工作项目、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确定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以及实训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我国民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进入了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运输规模发展得以迅速提高,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快3.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第9位提高到2005年的第2位,大型航空公司和机场地位也有所提高。航空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国家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国民经济增速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航空运输提出更高要求。两岸“三通”不断推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对航空运输产生旺盛的需求。预期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旅客运输量达到2.7亿人次,年均增长14.5%;货邮运输量达到570万吨,年均增长13%。“十一五”期间,民航每年将增加飞机100多架,预计2010年运输飞机达到1650架,形成以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四大航空集团和以上航、夏航、深航、山航、川航等为第二梯队航空公司以及春秋、吉祥、奥凯、鹰联等一批民营航空公司的航运体系[1]。
(二)上海民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上海位于我国经济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得益于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民航运输业持续快速增长,近5年民航旅客和货邮吞吐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7%和18%,2006年上海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共起降飞机40.96万架次,运送旅客4612.51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253.17万吨,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
目前,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2个民用机场的城市,根据国家民航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上海将建成集本地运量集散枢纽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和国际中转枢纽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到2015年上海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将在亚太地区排名前列,分别达到1.1亿人次和700万吨;虹桥机场建成2条跑道、浦东机场建成4条跑道,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上海为中心的枢纽航线网络成熟,通航点数量和航班周频超过世界枢纽机场的平均水平。而航空枢纽港的建成也为东航和上航这两大以上海为基地的航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7年,世界快递业四大巨头中的UPS和DHL分别将自己的亚洲转运中心和北亚转运中心落户上海浦东机场,使浦东机场成为全球首家同时2个国际货运巨头建立地区级国际转运中心的机场。另外,2008年3月注册资本190亿元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这项初步测算投资研制经费约600亿元的国产大飞机项目正式落户上海。这些均预示着上海的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也预示着航空人才需求高峰的到来。
(三)航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作为民航业中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航空公司运量的增长、机场吞吐量的扩容、民营航空公司的进入,这些都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空乘、运输与管理、安检、机修等专业的服务人员均处于紧缺的状态。在未来20年间,中国将需要新增2400架飞机,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与此同时,到2021年中国将至少需要新增4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的工作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25多万人,规模将是目前的5倍。国际机场协会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机场数目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200∶1,这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人才48万人。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民航市场将达到目前美国民航市场的水平,目前全美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而我国的从业人员不足20万,有近50万人的缺口”。人才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航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招聘活动;一些民营航空公司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民航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飞机机务维修人员是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航空公司、飞机场及相关维修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维修计划和控制部门、质量部门中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和飞机放行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100∶1,而民航机务维护人员这一比例为30∶1,这意味着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飞机维护类专业人才7万人左右。机务维修人才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极高,在上海地区还出现了高价竞聘的局面。目前,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机场集团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中外飞机发动机维修企业对有飞机维修专业背景的人才非常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其他航空公司境况也如出一辙。国内航空公司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招聘,其中维修人才就是重点招聘职位;一些外资公司,如斯里兰卡航空公司、卡塔尔航空公司等也在招聘维修人员;哈飞航空工业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等飞机制造、维修企业也经常与航空公司抢夺维修人才。只要拥有相关技术和行业经验的人才,都能找到心仪的职位,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努力,能成为行业内的技师和业务骨干。据悉,由于人员紧缺,各大航空公司的维修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忙的时候甚至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由于身体极度疲劳,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重重。
(四)机电技术应用(飞机维修)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所谓飞机机务维修人员主要在地面上从事航空器机体、发动机及通信电子维护等工作,民航法上称之为“地面机械员”。飞机机务维修是一项十分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其对应的职业岗位分为:
(1)外勤岗位:指航空公司所属航空站(外站)和机场公司,从事飞行线上维护工作,线上工作指对飞行前后检查起飞、落地、过境的检查维护以及加油、故障排除等;对每架飞机做过夜检查;有时亦需对其他航空公司飞机做过境检查、过境维护等工作。
(2)内勤岗位:指航空公司和机场公司维护工场以及飞机维修企业负责飞机三四级维护工作,即对飞机结构及系统依照编列的工作项目做较重大的预防性检查及必要修护,包括非破坏性检验、试验量测或校准、航空器翻修、航空器上每一部分试测及检查、系统组(零)件的翻修与更新等工作。
内外勤维护分为从事电子、电气、仪表、发动机、液压附件、车床、机工、焊工、轮胎、零件补给及工程品质管理等岗位。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落户,公司有“一部三中心”。“一部”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三中心”为研发设计中心、总装制造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届时总装制造中心一线操作人员需求量会非常大,可以从总装制造层面和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出发,培养掌握“对口技能”的人才,从事飞机制造企业的生产、检测、试验、返修等岗位。
(五)机电技术应用(飞机维修)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飞机机务维修是一项十分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国家民航总局对该行业制订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应具有国家民航总局CCAR-66部的《维修人员执照》。
(1)《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CAAC执照》。该执照考试分为航空机械(ME)和航空电子(AV)两类、Ⅰ—Ⅲ级;
其中,航空机械(ME)可分为ME飞机和ME直升机,按不同机型又分为涡轮式飞机(ME-TA)、活塞式飞机(ME-PA)和涡轮式直升机(ME-TH)、活塞式直升机(ME-PH)4种。
(2)美国FAA机务维修执照与签派员执照。
三、机电技术应用(飞机维修)专业教育培训现状调研分析
尽管我国有如北航、南航、中国民航大学等近10所航空大学,复旦、哈工大、西北工大、厦大等综合大学也都设有航空类本科专业,但多年以来这些本科大学都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等专业,以培养飞行器设计、制造等人才为主,而像飞机维修等应用型专业本科均不开设。因此,正如《中国民航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到的“十一五”期间全行业需要增加飞行员9100人、机务人员25000人、空管人员3200人,“十二五”期间全行业需要增加飞行员16500人、机务人员50000人和空管人员4000人。同时《规划》指出“民航院校要分发挥民航专业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调整专业结构布局,适度扩大培养规模,创新培养机制,缩短培养周期。要增加飞行大改驾招生人数。积极探索和采用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民航机务专业知识教学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增加空管招生人数,采取措施加快培养。”在此精神下,全国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及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本科院校纷纷开设飞机维修、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等高职专业,但由于规模有限,仍无法满足航空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以上海为例,开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的高等院校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所,2008年在上海地区招生分别为70名、16名和13名。中职学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全国民航系统仅有民航上海中专1所,2008年飞机及发动机维修专业招生人数也仅170名。目前各航空企业的飞机机务维修人员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部队转业的技术人员;二是民航院校或非民航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三是一些特殊岗位从社会上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经过专门机构的特殊培训。其中民航高职院校是培养民航维修人才的主体之一。然而,由于民航绝大部分专业所需设备设施投入高、开办难度大,且专业管理有较严格的行业壁垒限制;加之,飞行器集聚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和标准,且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范,使其设备设施操作的难度、运营管理复杂的程度、岗位安全的重要性、服务质量的精细性、技术更新的速率等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些都无疑限制了民航维修人才培养的数量,延长了培养周期。由此看来,正如《中国民航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要求的民航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是解决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十一五”期间要在充分发挥民航院校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内社会力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努力为行业外院校和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开展民航教育培训搭建平台,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这也为具有一定条件的行业外院校开展飞机及发动机维修专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设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在“依托航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当前国家民航事业发展、上海航空枢纽港和大飞机项目建设对航空机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认真分析学校在地域、行业及自身条件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学校由原有的电子信息专业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转变,形成航空电子和航空机械两个专门化。
设置该专业学校具备以下优势:
(一)学校地域优势得天独厚
学校地处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与浦东国际机场近在咫尺,了解以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为代表的我国民航事业高速发展现状。学校将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航空服务领域的一线服务人员上,“依靠地域特点,演绎办学优势”“依据航企文化,优化学校文化”“依从职业规范,养成礼仪规范”的三大办学特色是这一理念的具体演绎,把真正具备航空企业服务型人才的素质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
(二)行业背景优良
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在确定培养航空服务领域的一线服务人员的办学目标定位后,主动积极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和重要就业去向,还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与学校的航空乘务、航空安检等的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鉴定等工作。
(三)专业特色显著
学校更名后充分利用地域依托和行业依托,重点建设直接面向航空企业的航空服务专业,经过几年努力将该专业打造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和开发形成航空乘务、航空安检、空港服务、航空物流、航空食品、航空机务等专门化系列。这些专门化系列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企业特点和学生特色,毕业生受到航空企业的欢迎,对口就业率均保持高位。
(四)学校文化建设享誉天下
随着办学定位的调整,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注重以现代航空企业文化引导、规范、陶冶师生员工,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开放,严谨高效,热情周到”航空企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才能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将融入航空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研究并实践航空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引现代航企文化之源,涌航服学校发展之泉”,着力从文化层面上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努力实现“让学校办学质量与企业要求零距离、让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零距离”。
(五)学生素质有口皆碑
随着办学实力的增强,声誉的提高以及招生改革,学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源质量得以较大提升,近年来学校录取的分数线始终名列上海市中职学校前茅。学校以民航企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为教育基准,通过“德育美育共育、技能体能双能”的实施途径,以规范行为为基础、素质培育为先导、礼仪训练为支撑、美育熏陶为拓展,形成文明礼仪、人文素养、艺术气质培养的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培养具有“昂首挺立、亭亭玉立”的航空服务学校学生特征。这将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六)学校教学资源丰富
作为航空服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学校航空机务专门化已开设多年。学校与多家航空企业、市区教育研究部门的关系密切,经常得到专业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对目前专业教学实施状况的总结,对专业教学资源和专业建设规划的分析,学校认为在航空机务专门化基础上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转变具有一定的优势。
(七)企业、高校大力支持
该专业为学校与东方航空公司联合办学项目,06级机务专业的20名学生在青岛海洋航空工程学院参加并完成了由东航与我校合作开展的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现在在东方航空公司从事机务维修工作。东航地面保障部培训中心在航空机务专门化教学上予以师资培训、教学业务指导等的大力支持,在飞机及发动机维修专业课程开发中帮助引进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内容,共同开发制订了专业教学方案,将专业教学与《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CAAC执照》考试培训有机融合,并在专业师资上给予支援。另外,东航地面保障部培训中心还积极协助学校申请民用航空总局的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该机构一旦成立将使学校教学培训层次得以拓宽。青岛海洋航空工程学院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为该专业的专业实践培训提供条件,还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设备支持。企业和高校的技术支撑,为办好该专业树立了坚强后盾,也增强了学校的信心和决心。07级中国商飞制造公司培训班的60名学生在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现都已在中国商飞制造公司从事飞机制造等。
(八)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本专业现有专职师资9名,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双师型”教师1名。其中有多名教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接受过航空类专业的相关课程培训,均具有2~3年本专业理论教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中职教学经验。完全能胜任“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飞机机械系统”“航空电子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及“飞机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校一方面聘请了东航地面保障部培训中心的专业培训师担任“飞机发动机维修”“维修人员专项课”和“维修人员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还聘请了教发院的课程教学专家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
(九)实训条件全市一流
学校目前已建有电工电子、钳工等专业基础实训室。根据学校《2008—2011年发展规划》,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专门划出场地,将建设集职前教学和社会培训为一体,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身的实训中心,投入了200余万元添置发动机、螺旋桨、飞机仪器仪表等设备,还引进一架报废飞机;同时将建立电子、电工基本技能、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排故、PLC、铆接、钣金等专业实训室,目前设备已完成选型、签约,年内就能到位,安装、使用。
学校决心充分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齐心协力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成受企业欢迎、学生欢迎的学校骨干专业。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作出我们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