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职业学校建设

上海职业学校建设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紧围绕“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人才需求,将本专业打造成适应先进制造业中数控技术发展、力求课程实施与人才需求相对接,在国内具有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上海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产业基地为龙头、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的制造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度占半壁江山。

江剑锋 朱 勇 周 芸 黄高峰 洪伟等

一、课题概述

(一)研究目标

紧紧围绕“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人才需求,将本专业打造成适应先进制造业中数控技术发展、力求课程实施与人才需求相对接,在国内具有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加强实训中心运行管理,提高学生实训的绩效,形成上海市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管理的典型范式。

(二)研究内容

(1)根据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和教育部及市教委关于重点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区本及校本实际,研制建设方案。

(2)了解把握奉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数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

(5)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搜索第一、第二批创建学校和国内外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的相关情报,探寻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和实训运行管理、评价模式等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2)调查咨询法。调查区域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了解区域产业发展背景,本专业建设的问题、困难、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就重点专业建设的政策要求、技术要求等向国家及本市的专家咨询。

(3)行动法。制订数控专业建设方案,按照任务推进的节点要求,落实各项建设工内容,尤其是细化并实施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在推进中不断反思、论证和完善,注重过程管理及阶段总结。

(4)比对法。对建设前后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技能实训、教学效果等进行比对,完善课程教材、实训条件及教学方法。

(5)总结法。汇集各类过程性、成果性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完成各项评估检测,形成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2011年7月—2013年1月)。学习贯彻示范校建设要求,根据示范校申报要点及立项条件,在全面梳理区域背景和专业现状,制订详尽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并成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

(2)实施推进(2013年1月—2015年3月)。全面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及细目。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我校数控专业特色的“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为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以技能与知识水平为标准。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打造《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等精品课程;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聘用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上海市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管理的典型范式。

(3)评估验收(2015年3月—2015年6月)。梳理总结专业建设工作进程及成果,在接受终极评估验收的基础上,提炼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重点专业建设的成功范式,撰写课题报告、专题总结和成果集。

(五)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是把握“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建设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二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结合数控专业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拟创新点在于:在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推进校企资源共享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基地、项目研发和推广中心。

二、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背景下的中职数控专业建设研究

(一)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背景的研究

相关的背景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100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沿海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

上海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产业基地为龙头、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的制造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度占半壁江山。在“十一五”期间,6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工业集中度达到了70%以上。2010年,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上海制造业集聚区布局郊区化现象明显,在外环以内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工业开发区主要分布在近郊和远郊,上海制造业基础力量及大型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奉贤等远郊地区,集聚区分布密度呈现中心低、外围空间高度集聚的形态。

奉贤区地处上海市的南郊,是南上海开发开放的战略要地,是上海建设21世纪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奉贤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融合,实施“优二进三”(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其中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机遇,转型发展机电、服装、箱包、建材、机械、橡塑、化工、纺织八大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智能电网、航空配套、生物医药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而形成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据2010年统计,奉贤“8+6”产业群中规模企业有1800多家,其中产值上亿的100多家、产值5000万以上的300多家、上市企业6家,还有中小民营企业9万多家;劳动就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的超过126000人。

(二)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对中职数控人才需求的研究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努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数控技术人才,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上海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数控人才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业、机械加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同时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较强的编程水平和机床维护处理能力。目前掌握数控技术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缺乏,使现有许多数控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虽然每年有数千名数控专业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讲,与数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还是有很大距离,还需加大培养力度。

“南上海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建设,并成为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由此,奉贤正在形成8大优势产业、6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的“8+6”制造业产业布局,普遍需要数控人才。据相关部门调查分析,未来3~5年奉贤制造业中级工及以上技术工人每年缺口2500人以上。

课题组对上海同类学校和奉贤地区企业和毕业生分别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分3个部分:一是奉贤区及周边地区数控行业、企业的不同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胜任能力、综合素质要求、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方面;二是往届毕业生的从事岗位情况、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的应用情况、岗位胜任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发展与提升等方面;三是对学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数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召开专家访谈会、信息收集等调研方法,获得了大量数控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奉贤及周边地区数控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岗位及需求、职业技能要求,了解了往届毕业生职业能力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调研分析如下:

1.对数控技术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

调研分析表明,59%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1%的为大专学历,仅有8.5%的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在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26.3%,从外部同行企业及社会招聘的占46.7%,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中职学生仅占17.2%,选聘高职及本科以上相关专业毕业生占9.8%。这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工作相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与企业的需求相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2.对数控技术岗位分析进行分析

据对116家数控技术应用企业调查显示,目前适合数控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岗位多为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数控编程人员以及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调研分析表明,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占55.1%,数控编程人员占29.7%,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人员占12.4%,其他占2.8%。调查同时显示,数控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其中,由于维修力量不足所造成的影响占36%以上;由于培训不足、操作不当造成的影响占15%;由于编程能力和操作能力限制造成的影响占32%以上。

3.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

对南上海地区的116家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数控岗位数量需求的调研,结果表明,这些企业需要数控高技能人才达1784人。其中,需要数控机床操作工518人,数控编程员303人,数控维修242人,绘图员250人,数控车间管理员262人,质检员209人,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

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可得以下结论:一是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如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对中高职院校学生在数控设备操作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机械零件的加工等工作,而这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做设计的可能性很小;二是对于小型企业,如私营和民营企业,对中高职学生需求量比较大,既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又从事机械产品的加工,应用CAD软件二维或三维绘图和CAM编程等,他们认为中高职学生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工作比较踏实,而且工资待遇不如本科生高;三是企业需要数控设备维护人员,在制造行业的各企业急需数控设备维护人员,有些小型企业也有数控设备日常维护的需求。总之,企业对能熟练操作机床,能应用CAD软件进行二维或三维绘图和CAM编程,掌握数控设备结构、原理和维修的人才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4.对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

调研分析表明,数控行业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求。专业能力要求主要有:识图、绘图及测绘能力;准确选择和使用设备、刀具、夹具、量具能力;制订加工工艺与实施能力;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能力;普通机床加工操作能力;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能力;数控机床维护维修能力;CAD/CAM软件应用能力;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等。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主要有:要求员工做事踏实、有团队意识,能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积极完成企业安排各项任务,服从管理、有大局意识、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心理素质;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奉献精神、组织与协调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通过调研分析对数控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明确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职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数控加工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因此,我校数控专业探索通过改进人才培养策略,在专业认知、基础训练、综合培养、顶岗实习等4个阶梯深化校企合作,来达到全面提升数控专业建设内涵,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掌握数控技术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专业认知阶段,校企共建专业认知教学平台;在基础训练阶段,将企业加工产品引入学校实训教学中;在综合培养阶段,将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生产过程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反馈的情况,和企业共同检验学校教学成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四阶梯人才培养策略(见图1),有效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密切了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能力对接、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对接,使校企合作贯穿于数控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继续深化专业及课程改革,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合作企业将更多的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进一步优化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需要做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图1 数控专业校企合作“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以数控专业“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为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以技能与知识水平为标准。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由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自身的特点,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就应该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标尺来设置。由于中职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应该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这样对利用有限的学时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即从实际入手,先学习有关技术的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并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重要的专业理论都在明确的实践背景下加以介绍。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四、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条件将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实训的效果,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主流”产品,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否则,从学校出来虽然经过实训并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于在学校培训时所使用的数控系统跟所在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不一样,到了企业还得花上一段时间来培训,那么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实训设备也不能只有某种“主流”系统,也应该考虑适当的配置一些其他的系统,尽量做到综合搭配。由于数控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假如单靠学校自筹经费,或靠国家立项拨款来解决经费的问题是非常被动的。所以,学校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也是乐于与校方合作的,因为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地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有利日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根据上海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课题组制订了数控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数控“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数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专业建设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通过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中职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学生,才能保证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不断学习与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或安排教师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聘用大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定期到校授课,从而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数控专业建设带头人引领下,数控专业的教师完成了国示范校的建设工作和上海市数控特色精品专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数控专业完善“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课程和教学法改革方面,在深层次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工作方面,在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方面,在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示范校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取得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等方面取得一等系列成果。

续 表

七、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而言之,我国的中职教育仍在探索与改革中,而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起步较晚且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造就这方面专门人才,是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怎样使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我校是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示范校建设中3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示范校建设的载体是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而本专业是创建载体之一,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创建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发展态势,奉贤把我校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中的龙头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学校从现有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出发,数控专业已经是上海市中职校精品特色专业,数控实训中心已经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以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力求本专业建设与构筑“南上海两个新高地”对接,围绕奉贤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服务于上海及长三角发展,使本专业建设的模式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建设中切实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2]沈文娟.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探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28-30.

[3]彭跃湘、胡佳英、周劲松.基于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J].成人教育,2009 (7):31-32.

[4]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J].职教论坛,2008(1):37-39.

[5]肖智清.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实施策略[J].高教研究,2005.(1).

[6]谭辉平.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72-73.

[7]赵志群,等.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15-18.

[8]李昌新,等.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 (6):49-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