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情分析
确定学生初始能力,了解学生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很多具体的目标。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2. 教材分析
判断内容类型,如该课属于广义知识课还是情感态度课。分析教学要点,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科要素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考虑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3. 陈述教学目标
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及难点,用一种非常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定的行为术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4. 设置教学事项
围绕目标,围绕核心问题,建立教学活动程序,将问题、任务、活动、作业做精细化处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5. 选择方法策略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个人、双人、小组、全班),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6. 书写教学方案
教案格式前使用最多的是叙述式、表格式、图文结构式三种。注意细节处理,包括导入、布置任务、活动、作业、提问、缓冲、向度调控、举例、过渡与承接、流程检测、即时反馈、纠错、评价反思、结课等。
7. 实施课堂教学
要不断追问:“我的课堂有效吗?有趣吗?省时吗?”
8. 测评
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评价对象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评价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的是了解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确定“效果如何”。
9. 结束或者修改
根据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模式中的各个步骤进行重新审查和修改。要特别注意检验“阐明学习目标”和“制订教学策略”这两个步骤。如果教学目标已经实现,则暂时结束该设计,否则找出不良原因,提出补救措施重新修改教学设计。
综合以上,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见图3.1。
图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