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结课,是指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用简练语言,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新授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应用,以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概括性教学。结课是一堂历史课迈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结课这几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一是明了主要内容,增强学生记忆;二是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三是及时反馈新知,检查教学效果;四是承上启下,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结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结课的分类
(1)归纳总结法。
它是指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着眼整体,围绕中心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系统地加以整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一种结课方法。此法能帮助学生删繁就简,使学生系统把握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体系,举例如下:
【课例评析】
此节课是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归纳结课法,它以整体的教学观念,简明扼要地将明治维新一课的内容按照背景、内容和结果三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使教材中复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首尾呼应法。
它是指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解答开头提出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答案以呼应全课的结课方法。此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上课之初产生的疑惑最终消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前后联系的整体感觉。
【课例评析】
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后,教师可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善于用人和策略得当(远交近攻),国家迅速强大,并依次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然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伐南越,开凿灵渠,最终统一了全国。这样的结课,给学生解答了导入过程中的问题(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怎样统一全国?),从而实现了该课内容的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3)承上启下法。
它是指教师根据系统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瞻前顾后、承上启下地结课的方法。此法既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内容的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例评析】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节课我们又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此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面对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下面将要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富强国家进行的斗争和努力。这样的结课,前引后连,承上启下,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又回顾总结了本课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要讲的新课作了铺垫。
(4)梳理线索法。
它是指教师就所学内容或所属单元内容,引导学生采用梳理知识线索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结课。此法容易将散乱的历史知识用一条线索串起来,便于学生把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所学知识。
(5)制造悬念法。
它也称存疑探索法。它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制造悬念进行小结的一种结课方法。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朱熹则进一步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在历史课堂教学结课中,教师科学地创造性地设置疑问、制造悬念进行小结,能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使学生处于一定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其解疑的动因和兴趣,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培养他们历史思维的深刻性。
(6)提炼升华法。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目的地对所讲内容进行挖掘,揭示其深层内涵,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真切、态度更明朗、价值观更坚定的一种结课方法。此方法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
【课例评析】
在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后,教师可在简要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后播放电影《太行山上》中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进行的讲话来结课。该结课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顽强抗敌、血肉筑长城的坚强意志,而且还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升华了感情,形成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
(7)延伸拓展法。
它是指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有目的地把所讲的内容进行延伸,以启迪学生课下继续思考的一种结课方法。此种结课将课内外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历史问题。
【课例评析】
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结课:今天我们学习了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有关这场变法,有人曾说,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原因何在?你认为它的失败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大家下课后继续思考。该结课在学习完“戊戌变法”后,将所学内容向外进行拓展,从戊戌变法的结果追溯原因,从失败结果中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启发国人为了救国救民继续探索新的道路。这样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前后贯通,而且为后面知识的学习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8)对比启发法。
它是教师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历史对象在某些属性与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启发学生从甲历史事物联想到乙历史事物,并学会用甲的方法来分析乙历史事物的一种结课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采用此结课方法,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现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课例评析】
在学习完《日本明治维新》后,教师可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相联系比较小结:19世纪中日两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当时两国对内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国内矛盾重重,人民反抗不断,对外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但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清政府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这样对比结课,可以诱发学生在相似的宏观背景下去寻找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启发着学生思考这两次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
(9)联系实际法。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有目的地把所讲教学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能使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在历史中找到现实产生的缘由,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10)讨论补充法。
它是指教师采用谈论的方式以补充教材中没有完全交代内容的一种结课方法。限于教材编写的局限的情况,有许多内容教材只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为了使学生把这些隐性的知识提炼出来,教师在小结时可适当引导补充。
【课例评析】
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这段历史后,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然而有关抗战胜利的原因,教材并没有专门详细的介绍,只是隐含在前面所讲各章节中了,为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把这部分内容补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找出影响抗战胜利的具体史实,对史实进行分类,总结出抗战胜利几个方面的原因。这样的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把教学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
总之,结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历史教师对结束语精心准备,充分发挥结束语的无穷魅力,必将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增,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