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当时仅有体育教育专业附设在师范专业的实习之中,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及其训练从体系和制度上来讲都很不健全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一批体育院校,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体,按照师范专业的要求和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教育职业技能实践,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步入了正规化的轨道。尤其是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三基”体育教育工作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缩短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也成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过五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均推出了新的教学计划。在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下发了16号文件《关于落实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指出: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掌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是高等师范学生的基本功,是高等师范院校合格毕业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全国体育院校都强调体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将来在实践环节中的操作能力。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所指出的那样:“要逐步完成这些教育措施,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入21世纪,2003年6月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01年颁布《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02正式颁布《课程标准》,2011年又颁布了新版《课程标准》,将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些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两个重要文件,前者是我国培养体育教师的最新课程方案;后者是指导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两者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对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和定位将直接影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学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基本理念的含义为:一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四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师范生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挑战,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包括:
(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技能。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在传统的单元、课时教学计划中都有体现。《课程标准》针对以往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中所出现的表述不明确、技能掌握和身体锻炼的教学任务不甚清楚、目标所关注的往往是期望性的要求而不是必须达到的结果等问题,提出了制定具体、可观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一方面便于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自我认识和检验,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这一发展趋势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选择教学内容的技能。多项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满意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按年级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而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特征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按学习水平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一切对学生健康有利的、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变化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成为体育教师上好课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
(3)多媒体教学设计技能。新课程标准在内容、形式、要求、目标等方面与以前明显不同,按照新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系统的教学设计显得更加重要。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完整、科学的构思和谋划的过程,是教案编写的前提。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
许多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正在尝试进行教学设计活动,但是经常出现教学设计内容不完整、搜集信息困难、对场地器材安排和利用不充分、前后两次课脱节、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全面或因授课班级太多而混淆教学内容、耗时耗力等现象。其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手段,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缺乏整体认识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掌握和提高多媒体教学设计技能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
(4)语言表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技能。包括讲解、口令、指示、提问等。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型学习和自主型学习,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因此,对教师语言表达的时机、方式、内容等方面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5)评价教学效果技能。新课程提倡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利用有效的评价去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评定的范围,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与传统体育课中对运动技能的绝对性评价形式有较大不同,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6)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按照新的课程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完善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是新课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关注的是教学计划以内的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仅仅是一种活动量的补充。但从课程改革的观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是教学科目的另一种形式,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体学习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需要新的定位。《课程标准》还对体育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利用信息资源获取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方法,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