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认真实施《新疆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坚决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和“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围绕理念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研究方向凝练、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此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和自我发展,人文社科类科研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人文社科类教师766人,其中,教授8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77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自治区优秀中青年专家5人。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将为“十二五”时期科研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校围绕“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科研项目申报为抓手、标志性成果产出为目标、社会服务为方向、制度建设为保障”的科研工作思路和目标,人文社科类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要成就。
1.主要成绩
(1)科研平台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此校在原有科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思路,密切关注教育部的政策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就拟申报的国家级文科基地的名称与研究内容展开了两轮广泛论证;组织申报了“新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验室”、“教师教育研究综合实验室”、“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与评价实验室”、“心理学综合实验室”、“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声学实验室”、“美术综合材料实验室”六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实验室“翻译人才培养数字化实验室”,争取经费1960万元。
(2)承担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此校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社科科研纵向项目3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4项;省部级项目148项;厅局级项目130项;共获得资助1713.8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校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各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截至2010年,此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数连续六年名列全疆第一,在自治区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3)各类科研成果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此校在人文社科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675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725篇;出版著作159部。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7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66项。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1项;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中获得二等奖2项,上述两类奖项均实现此校和此区零的突破;在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有22项科研成果获奖,在获奖等级和获奖总数上均排名全疆第一。在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有43项科研成果获奖,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我校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大大提升了此校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开阔学术视野。为了丰富科研资源,整合科研要素,活跃科研气氛,优化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水平,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国家级学术会议等。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著名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有效促进了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此校还积极加强学术阵地建设,投入50万元用于建设《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以栏目质量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以学术期刊品牌打造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2.主要经验
(1)高度重视,有效组织,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是保证。为了优化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环境,着力营造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的学术氛围。此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整合学术队伍,盘活研究资源,在原有立项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奖励、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科研管理;通过召开国家级科研立项项目经验交流会、外请资深专家做报告、举办科研管理业务培训等科研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怎样实现科学的科研管理、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如何申请高级别项目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正确引导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2)开拓思路,加强管理,打造高级别科研平台是基础。通过加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校级文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优先发展学科等科研平台建设,为我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加强协作,优化结构,推动创新团队建设是关键。此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原有人才,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牵动下,科研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科学研究中,学校鼓励团队协作,特别强调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来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进一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4)完善激励机制,精心部署,提升科研实力是抓手。此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相关学院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围绕本学院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精心组织,认真指导,严把项目申请书的质量关;同时,整合学术力量,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积极组织申报重大、重点项目。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引导和激励科研成果,特别是精品科研成果的产出,不断推动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5)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方向。此校广泛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科优势,鼓励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任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在新疆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新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青少年健康体质综合评价关键技术、维吾尔语言使用状况、维哈柯文农业信息化师范平台,与教育部思政司、社会科学司、自治区教育厅、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推广和咨询服务。十年来,此校共获得社科类横向项目81项,争取资助经费519.65万元。
(6)完善制度,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是保障。优质服务和高效管理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继续实施立项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奖励、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等科研政策的基础上,此校广泛查阅和参照内地部分高校的做法,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发展现状,积极推动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定、修改和完善一系列科研管理规定和办法,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科研管理创新能力;细化工作流程,为教师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继续加强同国家和自治区各类项目受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跟踪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信息,为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引导和服务。
三、标志性成果
(1)牛汝极的著作《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中文版)》。这是作者15年积累钻研的科研成果,全书35万字,解读翻译整理了元代留存的基督教的景教碑铭50余件和文献若干种,是国际学术界第一步系统研究翻译整理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的专著,为中国基督教史和突厥语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件碑铭铭文均附原文模拟、标音、转写、翻译、注释等,彻底解决了中世纪叙利亚文突厥语的书写系统和语音系统的难题,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本书的相关内容用英文和法文在欧洲和北美国际刊物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应邀在英法德加美韩和香港等地的研究单位的邀请就中国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研究作讲演交流,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夏冠洲的专著《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这部多卷本地域性多民族文学史,是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小说卷》、《诗歌卷》、《散文·报告文学卷》、《戏剧·影视文学卷》、《文学翻译卷》和《文学评论卷》等六大卷。全书结构宏伟,采用汉语写作,分装四大册,共约120万字,是新疆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全景式的集大成之作。此著作出版后,20余家报刊传媒发表评论或专访、报道文章20余篇。其中2007年2月1日《文艺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王蒙、於可训、孟繁华等人的书评,给予很高的学术评价,在全国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本书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牛汝极的专著《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全书约30万字,附图版50余幅。此著作较为系统地理清了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语言状况、发展脉络及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学术界第一次刊布了一批中国发现的属元代的叙利亚文景教徒墓碑铭文和文献,通过原文模拟、标音、转写、翻译和注释等方面的解读展现了历史原貌,从语言学到文化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再现了独具特色的绿洲文化和西域文明。在国际上属填补空白的学术新作,不仅具有语言学和历史文献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宗教学和文化学价值。被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研究所将本书列为该研究所案头必读书。本书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新疆大学第八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薛天纬的著作《唐代歌行论》。它于2006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全书除研究唐代歌行本身,还兼顾歌行历史的溯源,辨析歌行的概念,体现了自觉的理论和方法论意识,使全书的研究具有超出自身的理论价值,为诗歌史和古典诗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结论,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本书于2008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专著类一等奖。
(5)王星汉的专著《清代西域诗研究》。这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本书作者研究西域诗20年,颇有心得,兼其素以旧体诗写作擅场,所以本书和西域诗一样独具异彩。此著作对西域诗人的评价折中公允:不以其在仕途上的成败评价其作品成就;不以诗人身份贵贱评价其作品优劣;不以思想内容强弱评价其作品高下。另外,以审美见异为其长,对诗人的感情探微多有独到之处。本书是国内外首次对清代西域诗的综合性整体研究,具有开拓性和总结性,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6)刘学堂的专著《新疆史前宗教研究》。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以新疆史前考古材料为基础的新疆史前宗教研究专著。它从宗教人类学的视野,以新疆史前宗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周边区域相关考古发现,在研究西域远古人类社会生活史方面是一次重要突破,在宗教考古在系统论述和研究原始宗教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该书出版后,学术界反映良好。
(7)方晓华的专著《新课程汉语教学论》。这是第一本全面论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专著,构建了双语教育的理论系统,论证了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新疆双语教学的模式、课程设置等内容,已经为新疆双语教育领导小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所采纳。该著作已在高校及教师培训教学中广泛使用,影响较大,2008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专著类一等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此校将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完善政策,打造创新型学术团队。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以创新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牵引,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队伍;切实改善骨干教师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科研创新群体引领全校学科建设、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主导作用。
(2)增加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对于研究型基地、学术期刊等科研机构和平台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和完善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自治区一流的研究基地,打造学术期刊品牌,将科研平台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有效组织,促进科研项目立项有突破。加大对重点研究领域的关注度,给予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支持;在校、院等层面进行学术团队的整合;力求在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横向项目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占领几个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独创性的学术领域,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4)追求质量,打造标志性科研成果。深度挖掘资源优势、着力凸显区域特色、牢牢把握学术前沿,敢于提出新见解、新理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能够拥有一批引用率高、影响力大、创新性强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为学校赢得更高的学术地位。
(5)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方向,紧密围绕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形象,不断提高科研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内引外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讲学、向国内外重点大学选派访问学者和从事合作研究、对外开放研究基地、建立“重大课题成果论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学术活动制度等形式。邀请教育部学科对口支援方参与指导我校教职工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
(7)优化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绩效管理,完善科研奖励基金。遵循科研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术评估体系,引导科研工作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