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解要有目的性
讲解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教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每一段讲解内容的目标。“在知识上让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技能上让学生学会什么”,这是教师在讲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一定要明确:讲解是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维。
(二)讲解结构要明确
要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理顺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统化的关键问题,从而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思考。
(三)讲解要有计划性
教师对讲解内容要有周密的计划,详尽的安排。首先要明确讲解内容的顺序,选用什么样的范例,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讲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次,要考虑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讲解内容成为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体系。这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最后,要考虑讲解与练习的衔接。讲练结合成功与否,是一节课的关键。
(四)讲解要突出引导性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概括,培养他们独立的、不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识,对任何事物、任何问题都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独立的认识,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会学、善学、乐学。
(五)讲解要有启发性
要把直观具体的现象、实例、事件,通过分析、综合和概括,升华为理性的概念和规律。要留有一定的思索余地。要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对重要内容做本质论述时,应尽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六)讲解要注意反馈调控
在讲解中,教师要重视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或无意间的技能行为,及时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据此及时调整、控制教学,并注意及时巩固、应用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教学目标。
(七)讲解要有实例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已学过的体育知识实例。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与质量(所举例子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要调整好,要做透彻的分析。
(八)讲解要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课堂讲解要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讲解。讲解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课堂讲解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讲解,必定也是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心理状态等具体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定,决不能千篇一律,重复一个调子。
(九)讲解要与其他教学技能配合使用
实践经验证明: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和其他技能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讲解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借助提问加强反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边讲解边示范都是常采用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语言声调、速度变化吸引学生注意,进行强调。体态语言在教师讲解中的作用大,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总之,教师在讲解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
(十)讲解语言要有趣味性与艺术性
讲解语言的趣味性要求教师上课时使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但是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应该注意分寸、界限和场合。教学语言的生动有趣还应注意避免流于庸俗、低级,甚至污言秽语,污染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应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节。
课堂讲解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讲解语言的语音美,即讲解要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质悦耳,嗓音甜润优美,富于变化。音速适度,音高合理,语速恰当;其次,课堂讲解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讲解内容的意境美。课堂讲解语言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明、通俗,构成鲜明的意境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